一、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是指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品质的教育活动。班主任作为学校基本教育单位——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参与者,是学校各级事务、各科任老师的联系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桥梁,因此,班主任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中学阶段是其思想与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为学生不成型的思想价值观注入正确的理念与血液。由于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叛逆期的到来,对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着或多或少的渗透和影响,此时良好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班主任既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直接负责人和实施者,是各种德育途径落实和实施的主要组织者和协调者,那么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是最为频繁的,因此通过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原则
任何工作的进行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进行,更不要说是对人的工作。中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在不断的扩张,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在接受的过程中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这其中有正确的地方,也有失之偏颇的地方,这个时候就应该有人谨慎地适当地做引导。并且这个引导的过程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自以为成熟的边缘,排斥和抵触的心理特别严重,一旦方法不当,有可能产生反效果。因此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方法来循序渐进地进行。
1、遵循学生知、情、意、行的心理发展规律
“知”指的是认知、观念。人的认知和观念,有的是正确的、合理的,有的是不正确的、不合理的。正确合理的“知”是一切行为正确的前提。
“情”指的是情绪、情感。人的情绪有正面的、有负面的。正面的情绪、情感能够激发学生强大的动力,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绪有着不可估量的爆发力。
“意”指的是意志。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所谓有志者志不移,无志者常立志,坚强的意志是各种行为得以持续的首要条件。
“行”指的是行为。行为是一种表现,是“知”“情”“意”的综合体现,反过来是判断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
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尽量遵循重知、养情、坚意、持行的原则。有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就能够进行合乎情理的道德判断,当对行为的优劣、事物的真假、善恶、美丑等有了一定的判断后,就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并且自然地趋乐避苦。对他人的评判反过来就是对自己的约束,渐渐地就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控制和约束,而后,自己的行为又能够反过来再次强化认知,周而复始。知、情、意、行是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的,并且相辅相成的,因此德育教育要遵循重知、养情、坚意、持行的原则。
2、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
早在春秋时期,先贤孔子就是以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化出三千学子,七十二贤人,而如今的分层教学同样也是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先天后天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水平不一的各式各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先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成长背景、个性特点、内心世界,然后方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够事半功倍。
比如前文所说德育教育要遵循重知、养情、坚意、持行的原则进行,但是,每个学生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发展水平是处于不平衡状态的,也就要求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的因素进行切入。如果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出现偏差,那么首先要在“知”的层面进行矫正,方可进行后面的工作;倘若学生是在“意”的层面没有办法坚持,那么帮助他做一个合乎能力的工作表,并监督执行,即可达到效果。
再比如,同样是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要分类对待。针对那种对前途感到迷茫,没有前进动力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目标,找到前进的动力,是工作的重点;针对努力学习但是学业成绩进步较慢的学生,要采取多鼓励的方式,及时对他们的成绩进步进行鼓励,给予他们成就感,以达到慢慢进步的目的;针对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循序渐进慢慢缩短游戏时间,最终达到把注意力恢复到学业中来……
总而言之,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成果。
三、班主任德育教育要把握时机
一般而言,每个学校都会有固定的主题班会课,那么是不是德育教育就仅仅在班会课上才进行呢?答案显然不是的。每日每时,只要恰当,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时机。
1、把握日常生活细节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和认知观,因此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周围的事件中。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只有结合日常生活,将其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出德育教育的价值所在,并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例如,仅仅是脚下的一张废纸,教师自己动手拾起来,这样的一个动作,本身就是一次德育教育,虽然是小事,但这简单而难以坚持的卫生习惯又再次得以强调。德育教育就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2、结合社会热门事件及时进行德育教育
社会的发展,信息的良莠混杂,对学生思想观、认知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针对这样的现象,班主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若知识一味地进行教化,不仅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还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事倍功半。因此如果能够结合社会热门事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主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当下热议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就这个话题,让学生进行同学之间关系的反思,学习能力和道德修养的反思,在讨论反思的过程中,稍加引导,帮助学生做出合乎常理的判断,不强调,不强求,但是恰到好处的牵引已经可以达到效果。德育教育就在一次次社会热议事件的反思中与时俱进地进行着。
3、在课余时间见缝插针地进行德育教育
固定时间的,教导式的德育大讲坛,学生接受量不大,而且无法按照各人不同的情况进行教育。因此,如能够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私下的沟通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以便让学生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错误,避免不良习惯的形成。比如,在校园之中遇到学生,可以与之闲聊,在聊天的过程中对其需改进的地方稍加提醒,这比在正式场合郑重提出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再如,当下通讯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要死板的用面对面的方式,通过短信、微信、QQ等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多角度的了解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做得润物无声。
总之,班主任作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沟通的纽带,面对着思想道德正在形成转变过程中的学生,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责无旁贷。因此,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讲究方式方法,让德育教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是一个值得共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