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惯养成是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达到个人的自我教育。作者阐述了养成教育的依托和衡量养成教育的标准,论述了养成教育实行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阐明了家教合作体系的必要性,对初中生的“养成教育”做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初中生 养成教育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获取成功的重要保障。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人,让人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1]。初中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一方面他们的成人意识开始觉醒,不再对师长的“耳提面命”言听计从,个性开始独立,言行上开始以主观意念为中心,表现一定的盲目性;另一方面,由于生理方面的变化,初中生情绪波动较大,做事冲动而不计后果,表现很强的逆反心理。看问题的片面性和做事情的情绪化使得这一阶段学生的性格塑造具有很大弹性,若能进行正确的引导,于学生本人和家庭社会都能受益匪浅,因此在初中生中推行“养成教育”意义重大。
1 确立养成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由动机驱使,而动机则以需要为基础,因此养成教育的出发点必须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和行为为依托。良好的习惯必须以道德为准绳,道德的教化不是教条的逐字解读,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还起作用[2]。研究表明[3],“图片+声音+文本”的呈现方式优于“图片+声音”或“图片+文本”的呈现方式。在养成教育过程中,使用图文并茂,声情并用的方式可以使枯燥的道德说教变得更为形象易懂,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需求。《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行为规范的根本,善用《规范》和《守则》对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道德有一定的标尺,某种行为习惯在养成过程表现何种程度才算合格?对不同层次初中生养成教育的强化如何度量才算合理?江苏东海培仁学校[4]通过实践摸索,将某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分成三个等级标准:自发、自觉、自动化。如公交车上让座行为,低年级学生应当达到自发和自觉的等级标准,而高年级学生则应当做到自动化。
2 注意养成教育的细节问题
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大而泛模式推广,而在于见微知著,细节中体现养成教育形成的道德力量。养成教育的细节可以大致分为: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双方的生活小节,教师教育教学细节和学生本人的学习生活细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前苏联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家庭教育其一应强调父母言行一致,凡事能起到表率与标杆作用,“为父者一动一言循规矩以表率之,子自相劝而化”[5]。父母道德行为达标了,才能“使子弟见闻日熟,循规矩之中,久之心地淳良,行止端重”[6]。其二应做到严慈结合,张弛有度。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带有一定的冲动性和盲目性,家庭教育中应有道德行为准则的严格督导者,也需要有道德认知的情感感化者。过于宽松的家庭教育可能导致孩子桀骜不驯,形成暴戾的性格,而严格的管教又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因此父母对孩子养成教育的处理细节上应把握“度”。
教师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监督者和推行者,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自身修养,彰显榜样的力量。郭振有认为教师应培养四大习惯[1]:一是道德习惯,教师是道德的活教材,唯有良好的师德才能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二是语言习惯,语言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工具,教师与学生良好的语言交流不但能提升教师的个人形象而且能让学生从中学会待人接物的技巧;三是读书习惯,读书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四是教学习惯。
初中学生自律性相对较弱,对某些学习细节如上课听讲、课堂笔记、书写习惯和某些生活细节如摆放桌椅课本、卫生打扫等不够重视,久而久之形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对此,教师家长应当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采取批评、激励、嘉奖等模式,防微杜渐,逐步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生活细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 构建家校合作体系
养成教育模式的构建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互动。养成教育模式是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社会为必要条件的立体网络[7]。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所有问题都能在学校里反映出来,学校教育中的复杂问题往往能在家庭教育中找出原因。为此家长应将学生在家中的行为表现及时反映给学校,学校应当建立不定期的家访制度,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家长会是家校交流的平台,但不局限于此,学校可以建立学生个人的成长记录档案,档案可细分为日常行为表现记录、课堂表现记录和作业完成情况记录等等,针对学生某一时期的表现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分析解决学生成长问题,消除不良因素,为学生逐步建立良好行为习惯扫平障碍。
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而在于点滴的积累养成,因此养成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学生自身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达成良好效果。罗琳[2]认为,养成教育的基本步骤可以是从外而内地激起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共同参与下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在成人引导下反复、长期和科学地训练;通过反馈检验养成效果,最终达到修养学生身心的目的。
教育工作是一个常做常新的工作,初中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养成教育实施过程的特殊性,只有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适合学生年龄层次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才能最终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与提高的目标,确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唯有如此才是养成教育教学模式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郭振有, 习惯养成——幸福与成功的奠基教育[J]. 青年教师 2011(2):21-23
[2] 罗琳, 习惯养成教育理念的实施[J]. 江苏教育 2010(11): 38-41
[3] 解丽丽,杨建伟.整体一分析、言语一形象性认知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综述[J].科技信息,2009(19)
[4] 孙侠, 浅谈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教师教育[J]. 卫生职业教育 2010(24)
[5] 戴翊清.治家格言绎义[M].收入丛书集成续编(第60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21.
[6] 解丽丽,杨建伟.整体一分析、言语一形象性认知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综述[J].科技信息,2009(19)
[7] 王问位, 浅谈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 2010(2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