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和思想融合的过程,教师是神圣的。
有人说,人活着最要紧的是寻觅到那片代表生命绿色和人类希望的丛林,然后选一高枝站在那里观赏人生、消化痛苦、孕育歌声、愉悦世界。这或许属于那种高品位的生命状态,而我只是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中学教师,没有也不可能有这种难能可贵的人生价值取向。但我却始终深深地热爱着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平静的平凡的置身立命于威海的教育事业。作为师者,我一向注意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育人者,我尽己所能树一方正气,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参加工作十余年,我共担任了十余年班主任工作,对于教师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热爱学生。”爱,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更应该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爱,应该是自然的迸发而不是故作姿态,应该是不求回报的甘心付出,更应该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长久滋养。爱不仅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不仅意味着小心翼翼地、深思熟虑地、关怀备至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更意味着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去引导学生暂时失当的行为,去唤醒学生暂时迷惘的灵魂。
教育的奇迹很多时候都是由爱与宽容造就的。朱小蔓教授说:“有了教师的爱,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教师的人格和学生的人格就开始互动、影响和沟通,在潜移默化之中教师的人格转化成了学生的人格,教师也就完成了人格化教育的任务。”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未完善的人,我们不能用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对于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决不能求全责备,否则可能导致精神萎缩。一颗无爱、无宽容的冷漠之心,必将绞杀学生的智慧和个性。
在工作与生活中,用感情赢得感情,用心灵感受心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教学中,我从来不刻意去记学生的长相和姓名,也从来不企求他们的回报和感激。但只要知道他是学生,能付出多少我就尽力而为。因为爱心不是因回报萌生的,教师的爱心当是无私的、职业性的、本能性的。工作中,我时刻提醒自己:“成人之美要愿为蜡烛,育人成才要甘为人梯,修身养性要固守清贫,洁身自好要淡泊名利。”关爱学生需要教师的一片诚心。当今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些孤傲、任性、偏狭。如果不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动向,要达到与他们和谐交流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主张与学生交流要“诚”。2003届毕业生马克同学,入学两周就开始逃学,第一次逃学发现后,我狠狠地批评了他,但毫无效果,逃学仍在继续。我在想是不是教育方法有问题,冷静下来,我将他叫到办公室,仔细询问逃学原因。原来这个学生是单亲家庭,无人看管,迷上电游,成绩一落千丈。我知道原委后,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在细节处 去关爱他:衣服坏了,叫我帮他缝好;学习用品没了,我就帮他购买;天气凉了,叮嘱其加衣……如此反反复复,他深受感动,以后的学习和表现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高考时终于考上了大连医科大。我想,这些就是对我普通教书人最好的精神回报与奖赏。
教师是爱的事业,是阳光的事业,因为爱的涌现,我们的心灵也变得纯净灿烂。爱和被爱都是幸福的,前者因为爱而美丽充实,后者因为爱而尊严高贵!
爱无价,情永恒,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教师要用自己的爱、自己的情,永远在教育路上跋涉着、耕耘着、探索着、追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