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至今,我在泉州一中任教已有二十余年了。这期间我还担任了超过16年的班主任工作。总结这一时期的从教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十个年头是懵懵懂懂的学习过程,工作中充满遗憾和不足。后十年则是略有收获和成就感,来自学生的肯定和同行的赞许始终激励着我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没有过早的出现职业倦怠。在这里我将我对如何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点点很肤浅的看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古语有云:“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一位好老师,往往成为学生一生的榜样,影响着他的学习、成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好老师”的衡量标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知识渊博已不是评判好老师的唯一标准了,人格素养等等一些内在品质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师通过对自己学科的深入研究,真正领会了学科的精髓并掌握其精神实质。然后把它们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或是贯彻于行动,应用于社会。在此基础上,一位优秀教师还要有一套自己的完整的教育教学方法。要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知识解释清楚,要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要能够针对不同情况灵活变通。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自己不断的研究,加强对教材的驾御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除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我认为一名好老师要为人师表,表里如一。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名学生,对每一名学生要一视同仁,特别是那些学习习惯和功底本来就差的学生,老师决不能言语刺激打击他们,而是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帮助他们一步步前进,以走出低谷。如果师生关系不好,感情不深,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用挑剔的眼光来看教师。这样,教师的学问再深、再博学,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学生,经常和学生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优秀教师应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来用心关爱。在学校中,优秀教师扮演的应该是关爱学生的长者。一名优秀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学生,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积极、耐心地为学生排除学习生活上的难题,这样,老师才能成为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
第三,教师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业水平,积极参加各种在职学习的机会。在职学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过去总以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递给学生既有的知识,这在过去是个真理,教师将人类知识的精华部分、基础部分嚼烂了给学生,学生牢固掌握了以后,就是做好了走向社会的全部准备。现在的局面却全然不同,以至于许多人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质疑,这质疑来之于知识的变化,而学校却缺乏应对之术。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使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何况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知识从质上来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光有一桶水,也是不足用的。如果教师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老古董”多得很呢!一旦教师不给学生看重,麻烦可真太多了,因为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而且,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的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教师对知识的虔诚态度是多么令人感动啊!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因此,学习本身还在拯救教师自己。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她使学生亲和你,使教师永葆活力,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