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

时间:2015/2/27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事关重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党中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并制定2020年前科学技术发展纲要。

这个纲要对教育的要求,不言而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依我一孔之见,必须具有创新型的头脑,创新型的思维,创新型知识和智慧的人。而这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电子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人,当代的毕昇王选是北京大学的教授。王选为什么会出自北大?因为北大有培养这种人才的气候、土壤和文化氛围。由此观之,建设校园文化,形成自由、民主的探讨学术的环境和气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

一、校园文化的界定及其功能

文化即为文明,有广义的文化概念,亦有狭义的文化概念。

所谓广义的文化概念就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理论的、观念的东西等等。

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为语言、文学和艺术。由此,不难理解校园文化是什么。

(一)校园文化的界定。

校园文化亦有广狭之分。所谓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校舍建设、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制度、管理、教学传统校、风校纪等等。

狭义的校园文化,指正规课程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诸如学术讲座、理论报告、社团活动、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校风校纪、优良传统等等。

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校园文化,这就是有形的校园文化与无形的校园文化。有形的校园文化,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如校园楼、堂、馆、所等;还有社团,他们是一种自治组织,有章程,有领导,有社员,有活动。所谓无形的校园文化,可以认为是无载体的,如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的好传统,思维习惯,学术氛围等。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校园文化如同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一样,有它自己的特征。学校是文化组织、教育组织、传承组织,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主要是教师、学生与给教师、学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学校的领导)。

故此校园文化有它独有的特征。

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

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

例如,北京大学蔡元培作校长的时代留下的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直到今日,依然活在北大师生的心里。

哪怕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教育、科学、文化受到严重地摧残,北大作为一个重灾区,它所受到的损害可想而知,然而其优良的校园文化却得以传承下来。

(三)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

首先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再次,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造成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四)校园文化的宗旨与任务。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一句话就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教学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师生参与的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人才为中心。就此而言,可以说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这里,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所谓有理想指的是共产主义理想。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所倡导的古今中外人类所共同向往的大同世界,更是一切正直的真正的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这个理想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然而这一崇高的理想,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被淡化,被遗忘,甚至被否定。其原因是我们以往所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不合格的,犯了“急性病”的错误,在生产力落后,产品不丰富,人们觉悟不高的情况下,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社会,大有一步“登天”之势。由于过早的结束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否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过程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苏联,东欧共产党犯了错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互解了,这样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社会主义不灵了,共产主义理想是幻想等,又加上,国外反共势力的渗透,西方政治价值观的影响,这样共产主义理想就被淡化了。

我们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不动摇。它的实现有历史的必然性。社会发展不可改变的客观法则,就是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未来的公有制。至于未来的公有制社会,究竟是怎样,这只能由人们长期进行探讨和研究。

所谓有道德,这个道德是什么?这个道德的核心理念就是妇孺皆知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本质上是服务的道德;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也为我服务,我与人,人与我是平等互助的,相互服务的。这个总的道德价值观包含有集体主义、人道、公正、诚信,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的内容,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以及本人的著作《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均有阐述,这里不再赘言。

所谓有文化,是指有文学、历史、艺术、道德、伦理的基本知识和修养,简言之具有人文素质。

所谓有纪律,即是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有秩序观念,作事讲究程序与规范。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校园是人才成长的环境与场所。我们学生身心状况如何,体质、知识、专业、智慧、能力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学校的整体品味和在社会上的声望,涉及全体学生的素质,精神风貌诸种问题。涉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问题。所以必须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用心建设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或根本理念

凡是都要思想先行,都要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这个“予”就是予见,即指导原则与大致的设想。

那么,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理念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只少有下面几点: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是道德观)为指导。

校园文化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这里有香花,亦有杂草,有精华,亦有糟粕。各种哲学流派,各种学术观点,各种理论思想,各种学说,各种艺术派别,都在争取“顾客”,影响“观众”。我们的学生,就成为他们夺取的对象。

美国总统布什先生,公开地不止一次的宣称,他们要在全世界推行美国人的价值观,即自主、民主与人权,甚至不惜用武力和战争推行他们的这套东西。制造借口,什么极权国家、流氓国家、恐怖主义国家,先发制人进行残无人道地毁灭性的攻击。恐怖主义是反人道的,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但是我们要问布什先生,你们搞的是什么主义?霸权主义、恐吓主义、再加恐怖主义。你们的恐怖主义是国家恐怕主义,以国家力量,肆无忌惮地搞恐怖主义。发誓要推翻极权国家的政权,实行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天晓得这样的民主政治,谁敢接受!

美国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已经渗透到中国来,致使许多人,特别是一些年青人所接受。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明确、坚定的对策。千方百计地抵制,消除它的恶劣影响,把这些东西拒绝在我们的身外。纵然不能完全做到这步,至少也应把它们的影响限制在一个最小的范围。

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到,从理论上破除“无立场的哲学”与“中立的价值”的错误观念。从方法上把“破与立”、“封堵与疏导”结合起来。

破与立对立统一。又破又立,不破不立,以立为主。“封堵与疏导”,封堵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但不能完全否定封堵的价值,在某种条件下,就是要封和堵。“疏与导”就应当说是个好方法,但也不是万能的。

“封堵与疏导”也是对立的统一。以疏导为主。

从认识上,提高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当今社会许多场合下是非不辨,善恶不明,美丑不分。一言以蔽之,正不压邪、邪反倒压了正。是非、善恶、美丑界限不清,甚至颠倒,这就需要提高判断力,鉴别力。

那么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标准可以政治的标准,如共产党的“三个代表”,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中国先进文化,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还有“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日常生活中判断是非的标准,应是法、理、情。凡是合法、合理、合情的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的。

其次,是提高理性的选择能力。在判断力的基础上提高选择能力,选择真、善、美,远离假、恶、丑。

从行为上,培养自制力,或自控力,即培养自律精神。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掌控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发展的轨道,把握分寸。自律精神的升华则为“慎独”,“慎独”是一种修养的方法,更是一种修养的高境界,即在无人监督、无人知晓且有种种诱惑的情况下,恪守法与道德的准则,不做坏事。

“自律”也好“慎独”也好,都需要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和真实的情感。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情感认同,心里接纳,才能坚持到底。对假恶丑,“如恶恶臭”,对真善美“如好好色”。

(二)坚持“四育人”的要求。

教育部曾经提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后来又补充“环境育人”。

“三育人”抑或“四育人”,说到底就是要求教师、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八个大字。

所谓“以身作则”就是要求师长、干部、服务者用自己的行动、言行举止为学生作出榜样,明示学生,“向我学”“照我这样做”就对了。

所谓“率先垂范”就是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教师者,管理者、服务者言行举止,是学生言行举止的范型或范本。

(三)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重点,抓住要害。

校园文化建设,各种学校有许多相同的内容或形式,诸如,科学或文学讲座,文化、体育活动,如艺术节、文化节、音乐会、歌舞晚会等等,但要突出重点,抓住要害,这个重点与要害是什么?

应当是反映学校有传统、有特色的优良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即一个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

校风一旦形成为传统,就会历久弥新,代代相传,影响深远。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创造良好的环境相结合。

这里的良好环境一指自然的环境,二指人文环境。学校的“自然环境”很少天然的,多半是人造的。这里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建造,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设计、布局、装饰应合乎科学、美学、伦理学的要求,水泥球场,塑胶风雨操场、都给人冰冷、僵硬、虚假的感觉。

校门单臂式,一根立柱上面长出一边倒的手臂式形状,给人以不稳当,将要倾倒的印象。校园小路,花坛,单面性的现象不少。对称美、平衡美、比例美、和谐美被忽视。

当然美不见得都得对称、平衡、比例、和谐,但这却是基本的,那种以丑、怪、奇为美的观点是受了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观不良影响。是完全错误的,对学生身心健康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

人文环境,今天讲竞争,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处处讲竞争,事事讲竞争。除了竞争之外就没有别的吗?实际上合作作为竞争的对立面,它的价值不亚于竞争。没有竞争,人不会进步,社会也不会发展,可是没有合作,人要倒退,社会不会稳定,也不会发展。所以讲竞争的同时,要讲合作。

合作、互助、友好、团结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才是教育发展,人才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建设和谐校园之关键所在。

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至关重要,学校师生员工应共同努力,创造学习、读书、研讨的学术氛围。

现在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教育产业化日甚一日,学校商业氛围太浓了,如滥办班、乱收费、商业性的体育俱乐部、小卖部进入了教学楼,这种现象应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应当说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几个方法论原则,不可忽视。

(一)以学生为本,调动广大学生主动性,积极参与。让课外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努力改变课外课的现象。以赚钱为目的各种形式的补课,应消除校园,必要的补课不可少,但绝对不可补课成灾,变相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这样势必挤占课外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实践性与操作性。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是实干家,而不是坐而论道的“白面书生”。所以要注重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培养不用说,人人重视。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一句话解决问题的本事,往往被忽略。

我们必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特别是实际训练成会学习、会生活、会工作、会合作的人。诸如做志愿者、做义工、学雷锋做好事,礼仪培训等,对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三)网络建设与管理不可忽视。

网络、电脑是人们获得知识、信息新的手段与方式。也是交流思想,谈心交友的无拘无束的场合和自由的天地。这里是各种思想、各种观点、各种见解的交汇处。暴力、色情内容很多,伪新闻、假信息不少,诈骗事件屡屡发生。青少年缺乏辨别力,又缺少意志力和自控力,极容易上网成瘾,从而不读书、不上课、甚至不睡觉、不运动,整天上网打游戏,看故事片,久而久之造成生理与心理疾患。

为此,应研究对策,完全封堵不行,要多疏导。有所限制,有所不限制。但绝不可放任自流。除立法管理之外,就是加强教育,从小培养自控力与自律精神。

从他律到自律,从习俗到自觉,从自觉再到自由,这是道德意识形成的过程,也是任何一种正确观念,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

自发论是错误的,以为不要教育,不要引导,不要管理,就会自然形成好的思想,好的行为。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灌输论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如何灌输的科学而又艺术,让人容易入耳、入心、入脑,又能见之于行动。

校园文化建设大有可为,我们应当切实努力,作出成绩,这样才不辜负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