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力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规范或准则,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有引导和制约两种功能。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相统一的教学运行机制,可以启发教育者的自觉,有效促进教师把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由此形成对教育独特的认识和理解,有效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创造性教育,从而遏止中国传统教育的某些弊病及其不良影响,积极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创新后的教学管理制度,将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和校风。
一、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涉及到学校诸多方面和诸多因素,但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和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是最基本的因素。
1、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教育管理者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产生对学校发展的战略思考;没有创新人格,对创新建议就不能果断的接纳,更不会激发全校教职工的创造潜能,制度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教育管理者必须把创新与变革作为基本的兴校理念,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创新素质,及时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广大教职工中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并尽可能的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设置多样化的情景,采取多样的活动方式,不断的激励和鞭策全体教职员工,正确引导和促进教职工创新能力发展。
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公司实行“末日管理”,大胆启用勇于改革与创新的管理人员;比尔?盖茨反复向员工强调:“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时刻提醒全体员工始终保持创新的紧迫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理念,才使得他们的企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新能力,不断创出新的成就。再拿河北衡水中学来说,该校的校训是“追求卓越”,它并非仅指追求成就,更是指全体师生员工必须时刻保持一种永不满足的追求出类拔萃的进取精神和心理状态。实事求是地讲,衡水中学是因为具有一位富于创新的校长,该校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如果我们当校长的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稳,那学校也只能永远望它校之“项背”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
2、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性行为。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美国心理学家奥托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他们的话是有道理的。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创新氛围,创造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给教师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刺激、相互诱导中,提高工作乐趣,激发创新潜能。
衡水中学实行“自助餐”式作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实这一做法正是来自于一线的任课教师,被校长李金池发现后迅速在全校进行了推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说“管理就是要创造和保持一种环境,使置身于其中的人们能在集体中一道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使命和目标”,但如果广大教师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欲望和动机,那么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创新活动也都无法推行。要浓厚创新氛围,我们还要经常奖励在创新方面做出成绩的人,认可和鼓励职能部门的创新工作,以保护其创新热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奖励创新行为不能过分依赖物质奖励,物质的东西是永远满足不了人类需求的。我们追求的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句话,一个问候,一个荣誉称号……所起的作用,往往比物质的更有效,这也是学校保持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学校管理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T.M.Amable在她的《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使其在为学校创造价值的同时,能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实现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无缝对接”,达到自我追求和学校需求的最佳结合,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教师自身的创造性。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根本要求。如果远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那么,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在《走进新课程》一书中所说的,在“这种背景下的所谓的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带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2、民主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其它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课题。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危机感,及时把握创新的机遇,不断加快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步伐,使学校能够不断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条件与原则
时间:20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