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过程就是通过协调师生员工的个人行为,充分利用学校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充分发挥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和激励等职能,使学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过程。管理的核心就是人的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两个积极性,达到1+1>2的效果。
一、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一班人”的积极性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对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责任,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全面负责,统一领导。校长“大权在手”,搞 “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其结果必然是孤军奋战,事倍功半,贻误了学校工作。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摆正个人同党组织、同集体、同群众的关系,搞“群言堂”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这几年来,马鞍山市十三中在工作中坚持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学校在重大问题决策前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领导班子研究时畅所欲言,谁的意见正确就采纳谁的,一旦决定的事,干部必须带头不打折扣地执行。这样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保证了决策的准确性,使各项工作能做到令行禁止,不扯皮、不推诿。
二、实行民主管理,发挥教代会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教代会是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力的机构,是教职工发扬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基本形式,是教职工参政议政的“群言堂”。学校先后制定了《教职工奖励条例》、《十三中教职工公费医疗管理办法》、《教职工住房分配方案》。这些方案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改革力度是比较大的。在实施这些方案前先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行政办公会研究再提交教代会审议并通过。由于群众基础好,这些改革方案得以顺利实施。每学期开学的第一次大
会便是教代会,把学校工作计划,新学期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举措向教代会报告。年终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在教代会上述职,请教代会代表对每一位干部进行考评。将一年来学校经费使用情况和招待费的情况向教代会报告,同时把学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如实通报,得到了教职工的理解与支持。对校教育工会开展的活动,学校行政给予大力支持,学校领导也尽量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增加了交流,密切了干群关系。学校每年都召开1-2次民主党派人士、市、区政协委员、老教师代表座谈会,广开言路,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改进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三、利用非权力因素,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在学校做知识分子的工作,光靠规章制度和权力因素,往往收不到实效。更多地需要非权力因素--领导的人格与业务水平。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要十分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淡泊个人名利,严于律已,廉政勤政,无私奉献,以获得教师的崇敬、信任和支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气氛融洽,使教师具有良好的工作情绪。学校想方设法解决外地青年教师成家住房的问题,当老师生病住院都去医院看望,带去慰问和关怀,对教师的家属工作安排也给予帮助,对教师中提出的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开诚布公地谈心、介绍情况,以得到理解。同时不放过每位老师的闪光点,当教职工取得了成绩,及时在大会上给予表扬。对存在的一般问题点到为止,个别人的问题采取个别谈话方式解决,创造一种和谐进取的氛围。领导者应胸襟开阔,虚怀若谷,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尤其是主要领导者要有宽容的心理,要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意见,当其他领导成员工作有失误时,即使与自己无直接关系,也应为其担责任,这样大家能放开手脚工作。当教职工中有的工作失误,甚至错误时,既不能姑息迁就,同时也不能简单粗暴,应以诚相见,公平合理地给予批评教育帮助,以理服人,同时也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四、制订目标,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
我们根据十三中的校情,实事求是地在不同阶段提出奋斗的目标,使学校一切工作计划围绕一个工作目标,使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休戚相关,从而产生巨大的目标激励作用。十三中在90年代初出现了不景气的状况,人心动荡。组建成的新领导班子提出了“振兴十三中”的号召,要求全体教职工振作精神,团结一致向前看,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面对教学质量严重滑坡的实际,学校提出“制止滑坡,冲出低谷,再创辉煌”的口号,领导真抓实干,同时改革奖励办法,引进素质较好的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和管理。经过全体教职工几年的努力,学校的教学质量连上了三个新台阶,加入了先进的行列。十三中在社会上的形象得到了改观,主动要求来学校上学的学生多了。中青年教师中积极要求进步的人多了,党组织的队伍不断壮大。校领导对各部门提出新的目标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创新,如办公室在争创档案升级工作中,学校给予人力、财力的大力支持,一举实现文档和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档案工作在市直普通中学率先达到省档案一类先进单位。1997年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为优秀,学校再次荣获市文明单位称号。在此基础上,十三中又提出了争创省文明单位,要把学校办成环境优美、师生文明、教学优质的名校。现在全体教职工正励精图治,为实现新的目标而作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