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重在高质量,高质量体现有学生,产生在教师。在新时期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是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多年来,我校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步伐。坚持科研兴校,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促进了教师转型,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发展。
一、“建网、建库、建平台”,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一)实施“三步走”计划,加强信息技术硬件建设
第一步是完善“新三室”建设,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基
我校是吉林省重点高中之一。校园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2400名学生,专任教师135名。上个世纪末期和本世纪初期,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刚刚兴起,学校就投入200多万元建立了校园网和闭路电视教学双控系统,建有微机室2个、语音室2个、多媒体电教室3个以及能够容纳800人的多媒体阶梯教室1个。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是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台计算机,为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创造条件
教育改革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是学校实施现代教育的关键。为此,学校利用现有的电化教学设备,对教师进行培训。由教研室组织电教教师利用每天下午8、9节或晚自习时间,将全校教师编班分组,分期培训。从最基本的文字处理到网络查询、课件制作等进行全面培训,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教师月结构工资挂钩。经过半年多的培训,达标率100%。接着,学校于2003年12月,投入60多万元为教师每人购买了一台电脑,建电子备课室7个,教师可随时查询网上资料,采用电脑备课。
第三步是建设班级多媒体教室,实现网络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学校只局限于建设一两个电教室已经很难满足于教学需要。为此,我校又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班级多媒体教学系统。现在,全校42个教学班,投影机、电子大屏幕、电脑、实物展台一应俱全。教师直接将课件通过校园网共享到班级多媒体系统上就可以正常授课。
(二)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信息技术软件建设
没有网络的学校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我校抓住信息化建设这一机遇,树立“建网就是建校”的新理念。丰富的网络资源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建立信息技术资源库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设备的功能。我校从2002年起开始使用“清华同方”素材库,多媒体素材内容丰富,资源科目明确并且具备高级检索功能,定期升级。此外,学校还购买了大量教学软件及电子音像制品、电子图书馆系统。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库,给教师课件制作、教学研究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二、坚持常规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促进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向现代的“专家型”转变
教育活动要有思想,教育思想要有智慧,教育智慧要突出“优化”课堂教学。我校把着眼点放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因为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减少了粉尘污染,节省了教师课堂板书时间,增加了课容量,信息来源更广泛。为此,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抓好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行为和习惯训练,因为文化决定理念,理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未来。
为了使多媒体设备在班级教学中得到充分使用,学校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监督教师使用多媒体情况,并将定期考核结果与教师月结构工资挂钩。以此强化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目前,多数教师,特别是高一高二年轻教师几乎每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已经在我校全面实施,教师通过定期培训,其操作水平、课件制作水平及使用效果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向现代的“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三、坚持信息技术与教科研相结合,实现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第一是更新观念,达成共识,加快课堂教学改革进程
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活动绝不能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必须落实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上,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化生存环境的新一代教师和学生。通过学习,教师的科研意识大大增强,感受到科研与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密切关系,深切意识到“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优势,才能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环境,才能真正促进学校的发展
第二是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研究
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最大的误区是信息技术教育与作为学校工作主体的各学科课程和教学体系脱节。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帮助研究型课程跨越传统教学模式的障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领域。为此,我们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中开展了“研训一体化”实验,所谓“研”,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开设研究型课程;“训”,就是培训研究性思维、研究型教师,同时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确立的实验具体目标是创建新的课程与教学模式,用整合课取代现行单一的操作技术课,用师生共同创建的教学资源库代替孤立的教材,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的新模式代替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2002年通化市教育学院在我校举办的“通化市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日”活动是我校第二轮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生物课既体现了“双语教学”,又体现了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走进西部”,利用信息技术将政、史、地三科综合,使一个大的论题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物理课 “重力加速度的测试”,是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利用几何画板讲授数学课可使抽象问题更直观、更形象、更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去观察问题,验证结论,去体验本质,归纳和发现新结论。
我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验课题,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已经通过了省电教馆的验收、结题,并获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全校有40多教师参与了此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新课程改革
我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向中央教科所申报了《学生自主发展“123”工程》实验课题(全国“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1”是构建一个学生自主发展的“绿色通道”;“2”是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和课堂教学两个模式;“3”是实现三个目标,即坚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之路的目标;打造“勤学多思、求实求新”的学校精神;建立能为改革提供保障,激励整体和个体发展的学校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准备用3年的时间把这一课题完成,运作一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果,《学生自主发展123工程实验初报》被评为国家级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科研意识明显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得到加强,个性特长和全面素质都得到了发展。同时,教师也逐渐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多年来,由于我们坚持信息技术建设,狠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对学生进行自主发展的实验探索,促进了教师的转型,使教育教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近年来高考成绩有了新的突破。本科优秀率由84。12%上升到96。58%。连续多年荣获通化市重点高中组教育教学成绩“优秀奖”。学校被评为“通化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校”、“省电化教学示范校”。
我们相信,随着人们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计算机及网络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在高中研究型课程乃至所有课程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一个网络化的数字校园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