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路第二小学于1949年建校,1998年迁至现址。学校占地25亩,建筑面积9400平方米。目前有1540名学生,87名教师。拥有体育馆、图书馆、乒乓球馆等27个专用教室和全数字化的校园办公和教学网络,是一所现代化,大有可为的学校。
近几年来,学校以民族教育为办学特色,发挥已有的民乐教育品牌的优势,瞄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个高点,实现了由民乐特势到民族教育特色的提升,获得了开发区特色学校、青岛市民族教育基地和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经验在青岛市现场会进行了交流。特色的凸显,推动了学校整体的工作。学校先后承办了山东省“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现场会,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开题会,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从办学实践中产生的思考。在全社会都懂教育,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却陷于“困惑”的当下,以及对在一片“不准做”的法规面前“准做”什么的困惑,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未来的教育到底路在何方。每一所学校,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因各自所经过的教育历程,及独有的办学理念,都有各自对教育的理解。我们认为目前教育必须通过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来全面提升学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以师生身心发展、多元性发展为根本目标,以社会需要、教育需要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为方向的一种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真正体现。那么如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教育实践问题。我们认为,每一所学校都有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路线图,有其独特的历史传承,有自已的师资特点,区位资源,以及对教育“质”的不同认识。在办学过程中会将自己的各种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个点上,形成特“势”。只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和规划,瞄准目标、坚持长久,一定会将这种特“势”积累提炼、逐渐成长为一个团体,一个学校的特色,这就是一种新的教育内涵的注入、而且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认为发展特色教育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突破口。学校基于这种认识,以特色教育发展作为内涵式发展的突破,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二、确立以民族教育为特色,给学校注入新的内涵。学校从1999年开始办民乐特长教学,历时十年,经历了一条创业、发展和壮大之路,从30多个学生学习民乐到现在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参与其中,既有规模的壮大,更有质量水平的提高。自2005年以来,学校的民乐团先后两次获青岛市中小学生器乐大赛一等奖;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校园春晚大赛获金奖。
虽然民乐教学作为学校的办学内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在思考如何将这种特长的积累转化成一种思想、一种生活,形成新的具有内涵的特色给教育增加生机;参与其中的学生不仅是几个班而是全校的学生,并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实践它、理解它,对学生终身有影响和熏陶,达到更高层次的办学品质;实现学校新的发展?经过大量的调研和专家的论证,学校确立了以民乐为支点,将单一的民乐学习提升为民族教育特色,给学校教育注入新的内涵,给学校的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
三、建立长效机制、精心打造民族教育特色。新的办学特色提出之后,我们立足长远规划、进行科学实施,建立长效机制。重点在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加强落实,拓展其内涵。学校逐步形成了依托“三支点”,构建立体的民族教育特色模式。
1.是以民乐教育为支点,构建“一课”、“一研”、“一名片”的民族教育体系,推动民族教育走进学生。“一课”就是以56个民族为基本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编写了适合本校学生阅读的民族教育校本教材——《爱我中华》。并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分别编撰了“民族根”、“民族风”和“民族魂”教育读本作为校本课程;分年级段提出要求。低年级以了解为主、中年级重在认识,高年级要熟知、熟悉,并采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顺序开展民族知识学习和常识的掌握。“一研”指的是开展小课题式的民族教育研究性学习。为兼顾到不同的学生对民族教育读本学习的差异需求,让学习有兴趣、研究有能力的学生实行研究性学习。选题做到小而精。研究做到重过程,研究成果常交流,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再研究的欲望;“一名片”就是学校的“小凤凰民乐团”。学校的小凤凰民乐团的成长带领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成为香二小民族教育特色的形象代言和了解学校的窗口。以民乐为名片,走出开发区、走出青岛、走到香港、走到首都,甚至在央视的大舞台上都有我们的一席之地。2009年9月学校应邀参加了“第十届国际儿童电影节”的闭幕式并有三十多个国家的导演、编剧近百人到校参观了半天的民族教育展示活动,在这个国际大舞台上也清楚地印上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的脚印。这种名片效应明显地使师生们神清气爽、眼睛明亮,增强了整个群体的信心,推介了学校,宣传了开发区乃至青岛市教育,收到了很好的办学效益。
2.是以校园文化为支点构建“一纵”、“一横”、“一基地”的民族教育架构,彰显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教育校园。学校设计建成了三维的校园文化模式“一纵一横一基地”。“一纵”就是将民族常识,各民族的基本状况、民情风俗的直观图文,张贴呈现在学校楼梯的固定展示牌匾上,使学生触手能及、常见乐看。“一横”就是在北、东、南三座大楼的外墙显眼处横贯一条一百多米的世界各民族大团结的巨幅图片,创建一种民族教育特色氛围;“一基地”就是以展示“三个离不开”(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民族、汉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汉民族相互离不开)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教育基地。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始终。明线是对民族乐器的认识。通过收集丰富各民族的民族乐器,表现的风格以及同曲异声之妙,让学生从直观上具体感知每个民族存在的历史、传承、进步和必然性,以及在人类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使民族文化更加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广大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切感受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以及各民族的相互团结才能真正实现共同进步。
3.是以办学特色为支点,整合办学理念、构建管理模式重整特色文化。一是重新设计校徽,校训。在校徽上将香江路二小的“香”字用小篆体变形为音形意一体化的一种中国的民族乐器“阮”,通过将民族的元素小篆的字体、民族的乐器、外圆内方的造型固化在校徽上的方式传递民族教育特色文化。重新确立校训,将民族传承中的道德的核心价值“信”和“志”纳入校训,形成“无信不立,有志竟成”八字校训。前者是以“信”为基、立德树人,后者是以志定向、立志成事。明显地阐明了做人先讲“信”、做事先做人、有志才成事的民族处世哲学。二是整合以“和”为主的校园中心文化。“和”不是浅层次的一团和气,而是深层次的“和谐”,它体现在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于培养多元性和学生个性差异方面。目前学校的教育改革正在努力顺应社会的需求,教育的需求和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
主动探索不等不靠,将这种需求转化成一种教育现实,让更多的师生受益,将学校变成个性发展的海洋。立足于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等方面的需要,实施并开发了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网络科学类、专题综合类等选修课程,实行“走班制”活动式学习,形成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教法灵活”的版块体系,满足不同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在这里,兴趣做主,兴趣是起点,兴趣是终点,兴趣更是标准。让这段时光成为学生校园里最向往的生活。让学生从小就会有需求,会选择。通过这三个支点撬起的不仅是民族的教育,还有民族的明天,相信每一个走进香二小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民族文化的氛围,民族自豪感;每一个走出香二小的学生都会了解少数民族常识,“三个离不开”的目标,实践相互团结,共同进步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