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学校德育方略的思考
时间:2015/1/30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社会在对劳动者专业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同时也对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变化也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如何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呢?笔者以为,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必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改变过去传统的说教式德育,走一条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德育规范的道德学习的新路。以此为指导原则,笔者近年就在本校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作了一些尝试,以学校为主体,政教处创建了校域德育运行机制,主要内容放在德育的“知识性、实践性、导向性、参与性、辐射性、激励性”等六性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学校德育工作成绩显著,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表彰。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师德培训机制。
教书育人德为本,意思是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而做好这一工作,教师个人的师德修养 如何又是关键条件。要做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工作,首先必须要有一支过得硬的教师队伍。因此,学校应适时组织教师进行师德培训,以提高全 体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形成“热爱,忠诚,勤奋,科学,民主,创新”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初步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对现代师德的规范体系我初步概括为:
执著教育,乐于奉献;立志进取,追求成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勤于实践,勇于探索。
尊重信任,严慈相济;公正待生,廉洁从教。
善于交往,长于合作;举止文明,为人师表。
当然,这些规范是否反映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特点,能否满足时代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评说和教育实践的检验。
二、重视积极的情感培养
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和行动,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的。因此,每一个老师都要努力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积极的动力,使他们把认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动,使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品质。在学生情感的培养上,教育者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基本条件。学校应充分利用班会、 团会、纪念日、影视作品等创造性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受到健康向上的熏陶,增强情感体验。
2、发展积极情感。实践是情感的源泉,也是培养情感的最终目的。教育者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有据于此,在近年的德育工作实践中,我们主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通过劳动实践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班级自主管理实践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校各类检查 评比以表扬先进为主,对做的好的班级和个人大力表彰,树立榜样,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对于做的不太好的班级和个人,则进行个别指正,同时用他们身边的事例来教育他们,引导他们。
3、培养高级情感。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些高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者通过树立形象生动的榜样、各种课外活动、创设思考探索的情境等,提高学生的是非观、意志力和鉴赏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三、因材施教地实施德育
德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道德生活与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当对具体德育对象的实际有透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
1、依据个性实施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更有各自的个性。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个性开展不同的道德教育,依据不同类型的能力、气质、性格特征进行教育策略上的调整,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关怀,尤其是所谓的“双差生”。
2、安排教育内容适当。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质是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或任务的难度。老师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估计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而应当在“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指导下,为学生安排恰当的教育主题,创造道德发展的最佳条件。
3、德育与“心育”统一。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把德育与“心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开设心理信箱,“心育”网站等,帮助学生解答心中疑惑,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每一个老师在教学中都应围绕育人这个根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民主的氛围。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教育氛围,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前提。教育者要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并在教育中渗透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培养民主参与能力,造就一代富于主体性的新人。
2、开展多样的活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着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教育一旦离开了学生的全面而多样的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就失去了基础,教育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丰富多采的德育活动,使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
五、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教育者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以高雅的环境熏陶学生,以优秀的作品教育学生,以优良的文化陶冶学生。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广播室,黑板报、文化橱窗等文化阵地,广泛地宣传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必要的规章制度。
六、做好社会这个大课堂的文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能顺利地走进社会,适应社会,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教育行为也不能离开社会,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对受教育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德育教育活动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走进社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学校应积极和有关部门联系,争取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以净化学校周边环境,这在学校教育中也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的。
当然,对于学校来说,德育方法故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德育制度因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道德建设的前提。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严寒的冬天,有一群人在烤火。“天这么冷,我绝不能离开火”。所有人都这样想。于是无人去添柴,不久火熄灭了,这群人被冻死。
又有一群人在烤火。“如果大家都只烤火而不添柴,这火迟早要熄灭的”。所有人都这样想,于是大家都去捡柴。可这火不久也熄灭了。因为大家只顾捡柴,没有烤火,都被陆续冻死在路上,最后火因无柴而熄灭。
又有一群人在烤火。这群人既没有全部去捡柴,也没有全部来烤火,而是制订了轮流烤火捡柴的制度:一半人捡柴,一半人烤火。于是人人都去捡柴,人人也有机会烤火。这样生命和大火都延续到了第二年春天。
这个故事说明:积极主动、忘我牺牲,对于一个组织、团体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但绝不能是其生存的根本。靠主动靠奉献只能维持一时,铁的制度才能维持长久。制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约束,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一种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