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提起大爱教育,很多人便会想到浑南二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以大爱教育为核心特色,找到了凝聚发展学校之心,形成厚积内涵之力、立起学校可持续发展之魂的正确途径。下面,我就把打造办学特色的想法和做法,向大家以简要汇报。
一、打造办学特色的基本背景
我们之所以用“爱“体现自己的学校文化,有其深刻的背景原因。
首先,我校所在区域沈阳市浑南新区是沈阳市的高新科技开发区,政府对学校给与更多的厚爱和充足的投资。时代赋予了它飞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寄予了它无限的厚望。面临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校打造成一所有特色、有成果,家长满意、社会认可学校的繁重任务。
其次,学校是2006年新建设的一所学校,发展历史短暂。教师多为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素质高但资历短浅,经验不足。学校的文化积淀不充分,整体发展缺少支撑的核心理念,一切得从头来。
第三,学校生源处于多元状态,地区回迁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就职于各公司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子弟和本地周边各大商品房居民的子女各占三分之一。
面临这样一张学校发展的白纸,我们只能高起点开局,在如何快速凝聚人气、易出成果又能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众多抉择中,选好一个战略抓手。那时,我们思考最多的就是:浑南二校特色之种、发展之根、强校之魂在哪里?我们苦苦思索着,在多个选项中觉得“爱”是拉近人与人之间心灵距离的最好的载体。虽然只有一个字,却内涵厚重,实践探索的空间广阔。以“爱”作为打造办学特色的种子,把“爱”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用“爱”凝聚人气,用“爱”来落实素质教育,用“爱”来推进学校快速健康发展。
二、推进学校特色的基本过程
为了让“爱”在学校生根发芽,我们走了一个特殊的路径,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营造氛围--“爱”的形象化阶段。基于学校的构想,我们先从爱的表象入手,把爱具象化,力求让爱的符号入眼、入耳。我们把校旗做成“爱”的符号。它既有爱的写实,又有爱的内涵。用“爱”来指挥墙壁文化的建设。学校一面面文化主题墙从取材、造型、寓意、色彩等不同的层面表达着爱的教育主题。体现了平面载体宣传的稳定性、直观性。固定展示平台的空间优势、信息涵盖量、设计形式及各种物质的造型,也有很多“心”的象形,如:我们的校石、班标、楼层导示、办公室的装饰物、校园内的场景处处都有爱的标识,甚至是办公桌面上的装饰物都是心的象形,使孩子感到走到哪里,爱就在哪里,这些都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活动渗透--“爱”的行为化阶段。我们在行动上把“爱”作为特色的种子,让“爱”在学校常规行为中扎下根来。确立爱的教育主题“爱在365”。有爱的教育三部曲“爱之印”“爱之梦”“爱之墙”;四项传统爱的教育:牵手写爱、宣读爱的宣言、续写爱心故事、评选爱心天使。打造五个精品社团:梦童动漫、舞精灵、中国鼓、小博士工作站、天使艺术体操。另外,我们致力于打造爱生课堂,因为“爱生”不仅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它更是行动的策略。我们提出要打造有效课堂,建构“高效课堂”,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更多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因为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分数意义上的“成绩”和功利意义上的“成功”,更是幸福意义上的“成长”。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打造爱生课堂。让孩子“小手动起来,脑筋活起来”“小手举起来,思维动起来”“腰板直起来,眼睛亮起来”。
第三阶段,融入管理--“爱”的制度化阶段。在打造学校特色进程中,我们很受益于“中国爱生学校”实验项目的高层次和精细化的引领。“爱生学校”的标准多达17页,很厚,更很厚重。我们把标准作为指南,把标准作为理念。借助“爱生学校”的实验促成“爱生思想”与“大爱教育”的嫁接,让大爱教育思想走上了新台阶,获得了新发展;依托爱生学校标准,逐渐走向爱生的精细化与致制度化,用实与活的教学模式不断规范“爱的课堂”,把“千颗星 我来争”的晋级活动不断创新并加以固化,以此来进一步规范并发展着学校的大爱教育特色建设向更高层面迈进。
第四阶段,内化导行--“爱”的习惯化阶段。让爱入眼、入耳营造环境容易,但真正实现入脑、导行,让爱成为习惯就相对困难。学校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借助新的载体推进特色发展,促成让爱成为习惯。一方面不断深化爱的影响,让爱的理念向生活细节渗透,如自编自创了校园剧《关爱下的成长》、歌曲《爱在每一天》、舞蹈《抒写爱心》、校歌《大爱无疆》、爱心故事动画片,与此同时开展了争做“五种人”(干净人、健美人、孝敬人、读书人、特长人),引导师生爱的自觉行为习惯,努力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目标。
三、初步成效与体会
(一)成效
我们不断地给特色发展以营养,也不断地把从建设特色学校过程中汲取来的营养促进着学校快速成长的。应该说,学校已经实现了建校之后的又一次升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师生形成了爱的信念。二校人心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爱”字,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爱让我们长大”,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可见,师生对爱文化,有了更多难以割舍的情结与高度认同。可以说,我们在原来教师洁白的理念空间中,给出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点。
二是学生体会到了爱的幸福。让学生通过爱的教育体会到幸福是二校的追求,二校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体会到“活”的愉悦与“实”的进步,其背后都凝聚着老师对学生的爱。百余名英语小导游用流利地道的英语与国际友人侃侃而谈时,体现出的是幸福的自信。当学生人人用心写一手好字时,体现的是幸福的满足。当“小手动起来,大脑活起来”活动中每个班级的精彩展示时,体现出的是学生幸福的成功。当学生的十余部动漫作品、机器人获得国家级大奖时,体现出的是学生幸福的成长。每到大型活动,孩子们异常光彩照人。学生参与率均达100%,上台展示率达到75%,学生在各类舞台上获得的荣誉记录了他们的成长的印迹,可以说,我们利用了学生家庭背景的多元化,实现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
三是学校闪烁出了爱的光芒。大爱文化已成为二校的品牌,牵手写爱、爱心墙、爱在365校园故事会、爱的教育三部曲等活动载体感染着每一位在校的师生,感动着每一位来访的客人。学校现已成为省内第一家中央文明办工作联系点之一,全国首届盛京校园文化论坛在我校成功召开。学校师生自创的舞蹈《书写爱心》、合唱《爱在每一天》同时挺进中央电视台《同在蓝天下》大型文艺晚会,一台晚会、一所学校两个节目同时登台,导演说,这是绝无仅有的。学校荣誉墙。挂满了省市级德育、体育、外语、科技、艺术特色校等各类奖牌。可以说,我们初步实现了各极领导、社区群众对我们办出优质学校的良好期待。
(二)体会
打造办学特色的工作已经历了五个年头,时间并不算长,但成效明显。我校在特色建设取得的进步,关键是把握好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1. 生成途径上独辟蹊径。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传统的理解认为其需要有一个历史的积淀过程。而我校的实践则具有着一定的突破意义,这种突破在于,基于我校是一所新建的学校,我们没有去等待某种“积淀”的出现,而是主动地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新的背景下在共同认可的基础上将“大爱”理念加以引入、培植、打造并不断地让其深入人心,发扬光大,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特色学校建设之路。
2. 追求实效上不断内化。创建特色学校的本质追求是找到并运用好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支撑点。所以在创建特色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在广泛深入了解与把握的大爱特色这一主题,让特色建设能站在一个高起点上。同时抓好特色与实际需求的同步拓展与深化,结合本校实践具体设计出不断变化的推进形式,有步骤地促进大爱的理念的内化,使其实效性不断产生出来。
3. 推进实施中环环相扣。特色建设中我们十分关注如下环节:精心构思,整体打造;环境浸润,多方入手;培训队伍,深化理解;围绕特色,丰富活动;立体渗透,内化导行;精雕细刻,独到创新。通过这样一些环节,保证了大爱特色建设工作的深入与实效。
4.特色打造中深化精致。学校特色的真正形成,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领先之处、精致之处与示范之处。我们创建特色时,十分关注在深化与精致上下功夫。不断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从各各层面加以渗透,从各种细节上巧妙融合,从各种活动中充分体现。这方面的工作受到走进我们学校校园的各级领导与同行的高度评价与认可。
大爱教育是我校的一个主题特色,这一主题给了学校高速发展、优质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原动力,我们会不断的从这一主题中获取进步的能量,不断推进学校建设的长足发展。
打造办学特色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时间:20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