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提出了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的战略决策,这是重庆提高自身软硬实力的重要举措。根据这一战略部署,按照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和西部地区教育高地目标要求,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全市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的实际,作出了在全市大中小学开展“五个校园”建设的决策。
一、“五个校园”和特色学校内涵解读
1、“五个校园”内涵。
“五个校园”包括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着眼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让师生安全、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健康校园建设着眼于提高师生体质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绿色校园建设着眼于培育师生的环保素养和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建设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数字校园建设着眼于加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现代化;人文校园建设着眼于提高师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深入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建设高品位、搞质量的校园文化。
“五个校园”是互相联动、互为依据、相互映衬、不可偏废的有机统一体。平安校园是教育发展的保障;健康校园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绿色校园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数字校园时教育发展的支撑;人文校园时教育发展的核心。
建设“五个校园”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五个校园”建设理念的提出,对于已开展一年多的重庆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特色学校的内涵。
特色学校是在独特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并形成被社会所公认的传统的学校。其核心要素在于:风格、成果、传统。要成为特色学校,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一是独特的教育思想,作为观念引领;二是立足本校实际,是特色学校创建的逻辑起点;三是长期的办学实践,特色学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理论——实践——理论”循环往复的过程;四是独特、稳定的办学风格,是特色学校的基础;五是优秀的办学成果,具有可信度,可让社会直观感知的办学风格。
二、“五个校园”建设与特色学校创建
1、“五个校园”建设是特色学校创建的优质基础。
“五个校园”建设,既是对各种校园建设活动的资源整合,也是对学校建设的优化提升。“五个校园”建设,既有硬件建设的要求,也有软件建设的要求,其核心都是体现以人为本,目的在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优化育人环境,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提升办学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在全方位建设“五个校园”的过程中,重庆市建立了“五个校园”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制度。从2009年起,市教委工委、市教委将“五个校园”建设纳入对各区县(自治县)、各高校、直属学校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对“五个校园”建设实行一年一考评,三年一复查,每年按照评价标准对创建学校进行考评验收,授予合格达标称号,并授牌表彰。这种激励考核机制有助于学校“五个校园”建设工作,有利于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特色学校创建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整体性、优质性、独特性、稳定性等特点,学校在“五个校园”创建过程中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风格时,就已经为特色学校创建奠定了更为优质的基础。
2、特色学校创建是“五个校园”建设的凝练和升华。
创建特色学校是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五个校园”建设是城乡统筹背景下追求城乡优质学校资源、良好校园环境的必然选择。根据重庆市“五个校园”建设的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部达到“五个校园”建设标准。学校安全稳定、学生体质健康、校园绿化美化、教育信息化、师生人物素质主要指标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水平,这不仅为创建特色学校创造了优质条件,也为特色学校凸显“特色”提供了良好环境。可以说,特色是优质的升华,“五个校园”建设不仅从整体上改善学校发展条件,也为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区提炼、挖掘学校特色创造条件,而只有在优质基础上的凝练和升华才能使之具备特色学校的整体性、优质性、独特性的基本属性。
3、“五个校园”建设与特色学校创建是相融共生的一体。
每一所学校都是一所潜在的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特”最终体现为一种文化理念,而建设“五个校园”才能真正体现校园处处有文化、时时有文化。从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到人文校园,每一类校园的创建都可以是一所学校成为特色学校的潜在能量。如重庆市人和街小学确立了“人和文化”和“人和精神”的特色理念,而这正是“人文校园”建设所涵盖的内容;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小学提出了“绿满民生”的“绿色教育”文化特色,正是“绿色校园”建设的根本意旨:北碚区教委把“幸福北碚”五大工程和“五个校园”建设落到实处,加大了对“五个校园”建设的统筹和推进力度,等等。当然,还有很多学校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社会地理环境、现代信息技术等资源,在不断完善“五个校园”建设任务的同时,也造就了学校不同的特色。反过来,在“五个校园”建设理念提出之前,有些学校已经开始了特色学校的建设工作,并形成了独特、优质、稳定的特色文化内涵,而这种内涵式的发展同样是“五个校园”建设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因此,“五个校园”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虽不是同时提出,确是相融共生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三、“五个校园”建设背景下的特色学校创建策略
目前,重庆市特色校园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效果,“五个校园”建设也已经全面启动,在次背景下,要采取以下策略,更有效地推进特色学校创建。
1、整体化策略:助推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
通过研究特色学校评价、评估、测评等相关文章发现,对特色学校最核心的评估依据是文化内涵,这是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理念、办学精神、教育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表现。因此在“五个校园”建设中不能停留在达标、合格的考核阶段,要充分考虑包括学校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多种因素的整体化锤炼,进一步将特色学校评估思路引到文化导向上。
2、优质化策略:强调特色学校的和谐稳步提升。
“五个校园”建设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特色性原则,在传统中挖掘新意,融合传统与创新,为“五个校园”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二是发展性原则,“五个校园”建设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要与时俱进,体现发展主题。在“五个校园”创建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优质化的提升,比如整个校园内建筑规划与设计、教学楼和图书馆等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净化,绿地、走廊、浮雕的设计与布置等等方面,都要注意结合特色、优质、发展性原则,这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了学校特色文化的深内涵和高品位,这样才可能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体现特色学校水平的和谐稳步提升。
3、拓展化策略:促进区域性特色教育高水平发展。
所有学校都围绕“五个校园”理念开展建设工作,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学校,都要贯彻落实“五个校园”建设理念,将其融入到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中。众所周知,特色学校应当具有独特的办学思想,是一种长时间的文化沉淀,因此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对于部分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而言,“五个校园”建设无疑将成为其特色学校建设的新起点和新机遇。因此,特色学校创建范围得到拓展的同时,区域教育特色发展水平也将得到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