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热门话题,是校长经常思考的问题,但它也是困绕众多校长的一个难题。作为一名校长,深知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多年的探索,我也曾经彷徨,曾经苦苦追寻,通过不断的探索与领悟,学习与借鉴,结合学校实际,慢慢“悟”出一些“文化”真谛。在几个不眠之夜拜读了岳春峰教授的《名校校园文化构建力》后,我更是茅塞顿开。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件,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准备与积淀,不懈的坚守与挖掘。校园文化并非一种表象,它不是仅仅追求一种“布置”,一大箩筐地颁布一些制度,它不是豪华的外表,不是噱人的做派。
好的校园文化彰显的是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能。一个好的校园文化能使师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智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味得到提升,并能使那些消极、颓废的文化得到有效的抑制。
细细研读这本书,它让我在对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文化内涵又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对如何真正打造学校文化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一、学校文化建设应立足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我们的孩子究竟缺乏什么?我们究竟要教出一个怎么样的学生?这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学校当前紧迫的问题。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孩子们不缺富饶的物资生活,他们真正缺乏的是从小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会、家庭对学生人格的教育还是比较欠缺的,很多孩子身上表现的怕吃苦,无感恩之心,行为习惯不好,诚信缺失等等无不让我们焦虑。当我们的孩子与日本、欧美的孩子在一起比较,总是缺乏一些“人格”上的闪光点,假如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不能从发展孩子的角度去做,那么即使这个学校的“文化表象”氯围做得再“花枝招展”又有何意义。
《名校校园文化构建力》一书所展示的各地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好的作法无疑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品德文化构建”、“诚信文化构建”、“人格文化构建”、“感恩文化构建”、“勤俭文化构建”这些看似命题不大,但又实实在在地在塑造孩子“人格”的“真、善、美”。江苏张家港中学将“人格塑造放在首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他们围绕“人格”作文章,开展“小故事,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写家书”活动,开展“读书——做真人”活动,开展“校园手机法律”活动,开展“杜绝名牌”活动等等,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他们与学校社区、家长委员会联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监督,形成教育合力,好的人格形成了,学生的行为习惯、诚信、感恩等等会自然而然的形成。没有过多的修辞,没有只为迎检的“门面工程”,十几年如一日,该校的文化建设始终如一抓“人格”,这难道不是我们作为校长应该学习与借鉴的吗?
二、学校文化建设应着重于让教师有职业幸福感。
作为一名校长,我常常想:我们的老师很勤奋,但我们的老师幸福吗?他们有“成功”后的职业喜悦吗?对于这个问题,我真的不敢回答。微薄的薪水,繁重的工作,家庭的负担,社会的压力,家长的期盼,我们的老师已难以看到脸上那轻松、愉悦的笑容。
学校文化构建若不能给老师的“职业幸福感”,那么,我认为这种文化是不成功的,《名校校园文化构建力》为给老师职业幸福感的文化构建提出的人文文化构建,合作文化构建,团队文化构建,评价文化构建,让学校的教师发展指明了一个更鲜活的例子。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打造的合作文化构建力,通过打造幸福和谐团队,来成就教师的职业成功感和职业幸福感,他们认为:只有打造一个充满“爱”的教师合作团队,才能让学生在“爱”的熏陶下,学会爱他人,他们在1997年就提出在各年级组建立“和谐团队奖”,要求全组成员共同演奏美好的和谐之音,突出讲爱心、讲合作、讲学习、讲钻研、讲正义,教师内心那朴素的荣誉感很快就被激发出来。学校倡导“爱”的关怀,有的教师“生病”或者家中有急事,大家急着抢着带课,党员干部不等学校命令积极深入教师家中问寒问暖,这种“爱”的合作,让教师“以爱育爱”在这个充满爱的文化氛围中,人人学会爱,学会精诚合作,更让人人有了一颗愉悦的心,学校倡导拥有“金山银山”不如拥有“人气”,爱意浓浓的团队,这样更能激发人的潜能,迸发人的斗志,让每一个教师体会生活的幸福、生命的价值,让每一个教师有“爱”的归属,在真诚互助、荣辱与共的“合作”中,教师不断获得进步,获得成绩,得到认同。
作为一所全国闻名的小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打造教师发展文化上没有过多的“虚张声势”,没有过多的教条,仅仅抓好“合作文化”构建,全校教师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拼,学校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成绩,这难道又不是我们该学习与反思的吗?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但我们真的需要面面俱到吗?需要大把花钱吗?当然不是,作为校长真正把其中的一项抓好了、抓实了,我认为这就成功了,因为一项文化建设无形中带动了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