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时间:2015/3/3

中国的学校越来越监狱化、集中营化,关于这个问题,今年教师节期间,凤凰网曾经专程到广州找到我与信力建先生及华南师大的袁征教授采访有关中国教育问题的专题访谈。我们在访谈过程中就明确提到,中国学校的集中营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似乎越是名校,这个问题越严重。学校遍布摄像头与瞭望所,到处监控之下充满了紧张的氛围。

多年以来,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许多所谓的教育改革家,其实只是把学校打造成模范监狱的好手,他们发明出一套规训术,能够把老师与学生监控得密不透风。方法与手段呢?就是人盯人的告密制度,有了这套告密制度,就可以脱离学校,行走天下,到处作报告,而学校不会乱,监狱不会逃跑一个逃犯(大笑)。老师们,二战时纳粹集中营也是靠了这样的方法与手段,造就了那种常常十几个人就可管住上万人的集中营。在这里靠的是,监控、告密、铁丝网、惩罚、侮辱、瞭望所,靠了这套东西一个人确实就可以管住许多人。但是,这不是学校,而是监狱与纳粹集中营。我们越来越多的学校对这套东西津津乐道,比如,谈到班主任工作,有一本书在中国的教师中非常流行,《班主任兵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我觉得书的内容暂且不论,仅这个“兵法”就是值得玩味的。兵法本来是用来对付敌人的,这里班主任用兵法究竟是用来对付谁的?对付学生?学生什么时候在班主任眼里变成了敌人呢?大家之所以会这样认识,其实骨子里还是把教育定位为了控制术。学校人数越多,班级规模越大,就越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术,学校就越来越集中营化。在这里不存在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这不是学校啊。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给学生埋下爱的种子的地方,而不是控制心灵,播下仇恨的地方。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样的误区,走进这样的死胡同?

我想,这后面其实就蕴藏了一种错误的教育观,以为对学生控制得越严,对学生和老师管得越死就越是好学校。控制的目的就是约束学生的身心,使之丧失生命灵性,而不是让学生变得有思想,有活力,有个性。用一些严密的规训的方法,千方百计让学生失去思想个性,失去思想的灵性。害怕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极需要来反复思考一个钱学森先生在临终前反复对温家宝总理提出过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杰出人才就是指世界级的大师级人才,是那种世界领军式的人物。为什么培养不出来?难道这是中国人先天就不如人?先天就智商低下?先天就是下贱胚子?先天就是劣等民族?我从来不信这个邪,我爱我们这个民族,我希望她能够变好,我认为我们存在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只是一时陷入了误区,中华民族总有云开日出的那一天。其实,钱学森临终之前的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你只要看看世界上哪个监狱培养出过什么世界杰出人才,就一清二楚了。中国只有走出集中营,走出监狱化的学校,才会有新生。

一些学校不但不倡导师生校园阅读,害怕书香校园,而且还害怕师生的闲暇阅读,一些校长自己就是从来不读书的,而且还不喜欢自己的老师与学生读书。一些学校出台的管理制度就是针对师生的闲暇时间来的。而且还津津乐道于什么“去三闲”,即学生的闲言、闲行与闲思。注意,这里不是指学生上课时产生的“三闲”,而是指放学回家的路上的“三闲”。这里其实西方的谚语可能是很好的佐证,即“闲暇出智慧”,学生真正的成长,一定是在闲暇的阅读与思考中成长的,因为只有有自主与自由的地方,才会有真正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学会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个性。

在这里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作为一个教师,不需要用挣多少钱来证明自己,也不需要用当多大的官来证明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的尊严就在于,你有没有自己的思想个性。这种思想个性是谁也无法取代你的。即使你坐在国家政要面前,你也可高昂着你的头,可以昂首挺胸,面带微笑,充满自信地对答如流。这种自信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你的思想个性,来源于你的见识。这不是靠升官发财就可以取代的。一个人有没有思想灵魂,除了你的生命体验,除了你的思想见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一个人可以有许多钱,也可以当多大的官,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多么有思想。思想来自个体的生命,来自你独特的这一个。

多少年来,我就是对自己提出这一要求。那就是寻找一个普通教师的职业尊严。我在凤凰网上开设教育博客一年浏览量将近千万。我当教师几十年,从来没有过一个哪怕最小的行政职务。但是,我仍然感觉自信与自豪。那是因为支撑我的是思想,是个性,是我的见识。也许有错,但是也是错得有价值,有意义的。做一个不断思考着的人,精神的享受永远没有止境。物质的享受都是有限度的。粮田万倾,不过日食三餐而已;有屋万间,夜眠八尺而已。溺水三千,只饮一瓢。一个人占据那么多自己花费不完的钱财,其实只是一堆数字而已。更何况教师职业的长处根本就不在这里。

一个教师要赢得自己的职业尊严,就必须回归教师的本质,那就是以学生为伍,以知识为伍,更要以真理为伍。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真理的过程中体验到教育工作的乐趣,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尊严。一个当老师的人最好每天研究一点学生,研究一点思想与知识。如果一个老师看到学生就讨厌,如果摸到书本就想睡,那么要从教师职业中取得自己的职业尊严是困难的。如果是这样,我奉劝这样的老师,还是早一点换别的职业好。教师这样的职业并不是符合所有的人。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够从中寻找到乐趣。只有那些热爱学习的人,才能够从中寻找到职业的尊严。

重新认识知识,可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方面。有着怎样的知识观这一点很重要。我们长期以来误解了知识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是以圣人之言作为知识,甚至作为真理。其实知识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人认识世界的一个个里程碑。既是我们认识的起点,也是我们超越的对象。

我们对知识的误解之一就是,将知识静态化。以为知识就像农民打的粮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才会说一个人有知识有才气的时候,说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里存在什么问题呢?就是用了传统的老农民对待他打的粮食的态度来对待知识学问的问题。知识其实只是我们思考的工具,而不是我们思考的结果。读书只是为了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而已。所有的知识只有当它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而不是背诵与记忆的对象的时候,它才能够化成你个人的知识。因此,批判性思维与反思能力是学习中最可宝贵的思维品质。什么少批判,多学习,那完全是误解了学习,误解了知识。我们在博学的同时,还要学会慎思,还要学会审问,还要学会明辨,最后还学会笃行。

中国数千年来的知识误区,就是将圣人之言当成知识,将知识看成是一个由圣人完结了的状态。所谓学问,不过就是反复地阐释圣人之言,把圣人之言过度阐述成浩如烟海式的东西,所谓教育就是灌输这些圣人之言,这个过程中说一不二,权威独断,不容质疑与探究。而这些文化遗传基因就蕴藏在孔子的言说方式之中。他的对话常常简短而独断,缺乏平等对话的氛围。形成的文本也是语录方式。语录体之所以会成为中国人特别喜欢的文本形式,那也是有根源的。孔子后来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师表的结果,就是这种语录体与独断式的言说方式,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其结果就是专制而蛮不讲理。孔子占据了绝对真理的位置,后面的孟子即使再发展,也只能成为“亚圣”,亚者,第二,即二流货色也。到荀子,只能够排第三,号称季圣。季圣之后,就一圣也不圣,真理因年代而递减。这就是形成了一种文化的宿命,也就是后来鲁迅在他的小说《风波》里描述的九斤老太太的口头禅所说:“一代不如一代”。而西方自古希腊苏格拉底开始开创的知识观,就是将知识看成是一个动态开放生成的过程。因此,亚里斯多德作为苏格拉底学生的学生,即柏拉图的学生敢于说出一句千年绝响的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而这样的话孔子虽然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却没有一个人敢于说出来。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不同的思想方式决定的。这不是因为孔子的学生不会说,不敢说,而是因为说了以后后果很严重。在《论语》中凡是敢于质疑孔子的学生,都被孔子骂得一塌糊涂,不是“朽木”,就是“粪土”,要不就是“小人哉”。而那些自始至终称颂孔子的学生,特别是颜回,就得到了孔子“贤哉回也”的回报。我相信作为中国人,今天这种局面仍然是不陌生的,并没有成为历史。大家还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因此我要说,孔子的思考方式与言说方式是禁锢人的思想的,而苏格拉底的思想方式与言说方式却能够让后人在开放的思想状态中不断前进。

一种文化与制度的宿命,真的有一种类似于遗传基因与遗传密码式的东西在冥冥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说文化宿命论其实还是有一点道理的。中国的专制制度延续千年不绝,科举制度相伴随千年不绝,从知识观的视角来看,也是符合逻辑的。静态而封闭的知识观,必然导致专制独裁,因为,这里在思维方式上就杜绝了平等开放对话的可能性。孔子后来被历代的帝王将相利用,其实这也不是偶然的。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孔子被利用那是因为帝王将相觉察到他有利用的价值。利用孔子有利于专制,有利于一统万年铁打的江山,有利于维护那种等级特权秩序,如果没有这些利用的价值,历代帝王将相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功夫去反复造孔子这个至圣?把他步步加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这样吓人的头衔的地步?

从最近十年来发生的所谓新课程改革,在知识观上其实就是要改变中国传统的死知识观,而变成西方那种动态、生成、开放的知识观。所遭受的失败其阻力来源就在于历经千年的陈旧落后的静态的知识观惯性阻力过于强大。其实,所谓课堂动态生成过程,其指导思想就是这样的一种动态、生成、开放的知识观。只是许多从事新课程改革的人并没有上升到这个层面来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内涵。

一种文化知识与思想有没有独立的价值,常常取决于,他们对知识的认识与定位。只有那种有客观知识、普遍知识的文化,知识与人才会有独立的价值。文化中的逻辑理性是有普遍意义的,对本质的追求其实就是对客观、普遍知识的追求。在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西方文化所具有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独创的传统,知识产权与发明专利,唯独首先出现在西方,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知识与思想有独立的价值,才会导致这种东西出现。

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就没有。中国传统对一切发明创造都给他们赋予了一个词叫“奇技淫巧”,是完全属于旁门左道,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东西。只有背诵圣人之言,通过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里没有知识什么事,没有思想什么事。这里所学的知识暂且不论有没有什么价值,即使有所价值,也要通过帝王家的承认才有意义。这就是《诗经》里曾经有过的句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里天下之土,天下之人都是帝王家的,那么,你的发明创造还能够有例外?因此,在中国历代的读书人的最美好的梦想就是“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帝王家收不收购,决定了你的文武艺有没有价值。这样的情况决定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其实从来没有过独立的价值。

后来有人概括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是毛,必然要附着在某种皮上,不是附着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皮上,就是附着在无产阶级的皮上,总之是要附着在某种皮上,才能够生存下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因为,中国的传统确实没有知识与知识人的独立价值。这里的原因很多。一是这种文化不让知识与知识人独立;二是这种文化下产生的知识与知识人确实也独立不了。孔乙已读的书,人家不收购,他只好沦为乞丐。范进中举前,虽然是秀才,但是也几乎是乞丐,受尽底层社会的嘲弄。而中举就意味着他被帝王家收编了。命运立即为之大变。这些读书人被愚化之后,所学的东西既没有独立谋生的本领,也没有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发明创造。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是体脑分离的,说与做分离的,记忆与思考分离的。而西方的知识分子,他们时刻是拿着铁锤在思考的。在行中思,在思中行。你看一下西方的知识分子形象与中国的一比照就清楚了。西方的知识分子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开始,就是粗壮有力的,是体力与智力的完美结合。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面容清瘦,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要力气没力气,要胆量没胆量,要智慧没智慧。“无事袖手谈心性,国难一死报君恩。”

在中国,最早看到这种教育弊端的是陶行知先生。今天我多次提到他,他确实是值得反复提到的一个人。中国的教育必须回到陶行知那里重新思考,重新出发。陶行知的名字改了许多次,每次改都是对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认识。他曾经叫过“陶知行“,因为要知行合一,后来,在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下,又改名为“陶行知”,认为有行才有知,一切认识都必须源于行动,基于行动。主张体脑结合,手脑并用,知行统一。在做中学。学的法子要从做中来。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些都是非常准确到位的。也就是说教育与人生不能够脱节,教育与社会不能够脱节,教育与践行不能够脱节,儿童只能通过切身的体验才能够真正学到东西。那种让儿童摇头晃脑背诵记忆的东西,在成人看来是有成效的,在儿童本身来说实际上是无效的。这种有口无心的记忆背诵,只能够造就一代知识上的骗子。让人有一个错觉,以为他懂得了许多,实质上他的生命中,他的经验里什么都没有留下。那种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喜欢作秀的愤青就是用这种伪知识培养出来的。

人的真正的标志只能够是思想。记得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经有过一句名言:人是会思考的苇草。人的脆弱性甚至远比不上一棵苇草,但是,芦苇是不会思考的,而人因为有了思想,因此,整个宇宙都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有尊严。人的生命之脆弱有时一滴水,一口气,就可以结束他的生命,但是,作为有思想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脆弱,人的生命灵性使人有认识自我,认识宇宙的能力。这就是人之人的高贵之处。倘若人的思想灵魂被剥夺了,人的尊严也就丧失了。

怎样才算是有思想的人呢?有思想是不是意味着一定要是一个思想家?并不是的。有思想并不等于一定要是一个思想家,一定独创出一个思想体系,其实并不需要这样高的要求。应该承认人的思想有正误、大小、深浅、广狭之分,即使同为思想家,也有大思想家与小思想家之分。但是,只要一个人不人云亦云,凡事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让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即使得出的结论是与他人一致的,这个思想也是属于他自己的,这样的人就是有他自己的思想。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个经过省察的生活过程,就是培育思想,拥有灵魂的过程。好像是著名诗人莱辛说过一句话,他说,做一个不满的苏格拉底要比做一头满足的猪要幸福。也要更有尊严。这是值得深思的至理名言,说明我们必须过一种有省察有选择的生活,过一种能够独立自主的生活。一个人物质的需求其实都是极其有限的,而且物质上的消费非常容易满足。一个人即使再好色,也消不了三千宫女,那只是畸形的贪婪的结果。一个再爱漂亮的女人,即使一天换八套衣服,也是一个有限的数目。世界上真正享受无穷快乐的人常常是那些思想丰富,精神充实的思想家。像牛顿这样的人,一生没有结婚,也没有恋爱,他对上帝的爱,对宇宙之谜的痴迷,对万有引力、微积分这样的创造发现,其产生的快乐,远远超过了世俗的男欢女爱。甚至连吃饭都变成了他的思想负担,每天嘴里咀嚼的食物感受不到他的滋味。甚至连睡觉也感觉是一种负担,有一次他感觉自己的大脑似乎不太灵光,不太听使唤,才猛然想起自己已经有三天三夜没有睡了。这真的是叫“废寝忘食”。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达到他这样的境界,而且也不必人为地追求这种境界。牛顿是人类的一个极端例子。但是这样一个极端例子,至少给人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样本。原来世界之大,还有人可以那样活,而且可以那样活得快乐。这个世界复杂多元,多姿多彩,没有必要雷同,也不可能雷同。唯有尊重多样性才是世界之本原。一个人一旦处于这种状况,可以想见,几乎是没有什么世俗的烦恼可以让他不开心。精神思想的享受,是人类永远也消费不完的,而且思想精神的享受会产生出更多的愉悦感,而物质的过度消费常常是失落感与空虚感。一个人思想灵魂的虚空感觉是最可怕的。许多选择自杀的人,并不是因为物质上不富有,而是因为精神支柱的坍塌。类似牛顿这样一生单身,终身不娶的思想家,在西方简直多如牛毛,除牛顿外,还有康德、卢梭、斯滨诺莎、叔本华、黑格尔、尼采,可以一路数下来。虽然这不是每个世俗的人所能够仿效的,却能够说明有思想的人确实可以有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且就是这样的人,才让我们这个世界丰富多彩,让后人能够享受到他们创造出来的成果。

尝试着过一种有思想的教师生活是我最近五年来的一种尝试。如果不是特别忙的话,我每天都争取写一点东西,并且放在我的博客上。那些东西,常常是我灵光闪现的一些碎片,及时记录下来,少则千来字,多则上万字。几年来,风风雨雨我几乎都没有中断过。有不了解我的朋友就说,你真有毅力,能够这样坚持。我说,如果这个事情对我来说需要毅力才能够完成,我早就中断了,因为我这个人最不喜欢靠毅力做事,性情一直很懒散,每天一定要高质量睡够8小时才肯起床的人,也不肯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许多朋友以为我有毅力,并且很勤奋,其实不是的,我没有毅力,也不勤奋,我喜欢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尽力不去为难自己,常常率性而为,自己开心是第一重要的,世俗的认同是非常次要的。其实我做这些事情是完全不需要毅力的,相反,做这个事情有点像吸食鸦片上瘾一样,一天不做,就感觉难受,就总感受欠缺了什么一样。做这个事情可能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乐此不疲的。可以说已经到了一天不做,就会坐卧不安的地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果一个人每天大脑里总有几个鲜活的问题,有一点蛛丝马迹的想法不及时写出来,那么灵光一闪而过,也许就再也回不来了。

作为教师,我以阅读、思考、写作与上课为乐,我的娱乐活动与我的工作及生活已经很好地统一在思想领域里了。现在,对我来说,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娱乐,娱乐也就是工作。每天走进课堂都是充满自信,充满乐趣的。学生一个星期没有见到我,就感觉很失落,而我也是一样的,几天没有上课内心也是痒痒的。因为思想情感的交流,围绕问题而来的交流,常常会有一种特别的快乐。一个做了教师的人,如果不能够从上课、从读书那里获得自信、自尊与快乐,而只能够求助于做一个官来支撑自己,那是很失败的。一个好校长,首先必须是一个好教师,一个好教师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从上课中得到尊严与快乐。一个人,如果终身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仅仅是把工作当成挣钱的工具与手段,娱乐要到工作之外去寻找,那是一种人生的遗憾。事实上一个可以在工作中寻找到乐趣的人,特别是那些能够以工作为乐的人,要想不成功都不太可能。因为,这样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事情做得很精彩,做成一流。一个仅仅以挣钱为目的的商人,最后肯定挣不过那些以追求核心价值以及有强烈使命感的商人。像美国的侨布斯、比尔.盖茨都是有强烈使命感的人。他们当初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解决人类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将小型的电脑摆上每个人的办公桌,给人类的思想信息交流带来空前的方便。正是这种使命感,让他们成为了世界级的成功者。有思想的人就是常常带着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进入忘我的工作境界的。

民族振兴的第一要务就是要重新唤醒国民的觉悟,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愚民政策之下的愚民太多,这是我中华千年灾难重重的根源。一个人长期在一种舆论宣传下是容易丧失思考能力的。这种宣传信奉谎言重复千遍就会变成真理。造就最容易跟风从众的人,造就人云亦云的人,当然,有思想的人并不必然要与现在流行的一切作对,特意去标新立异,而是通过逻辑理性、尊重事实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去作出判断。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胡适曾经说过,受一种宣传影响固然是一种宣传,叫人不要受一种宣传影响,其实也还是一种宣传,只不过是另一种宣传而已。任何宣传都是剥夺人的心智能力的。掌握原理与方法,并且亲身去践行,我们才不容易受欺骗。所谓愚民就是长期被欺骗后完全丧失了思考与辨别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最容易被当成工具。一个社会工具人太多,能够思考的人太少,就很危险,因为社会所于危险之中,没有人能够发出警告。这样的社会必然是要遭受灾难的。中国的“文革”产物原因虽然复杂,但是,愚民太多是其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