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改革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新方法,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新颖性,独创性和跃迁性。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思考问题必须要有动机,然而要是内在动机变成经常起作用的思考动力,还需教师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诱导、技法,设计导言、悬念或问题。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例如讲《天气与气候》一节课时,我这样设计导言:“沙尘暴、台风、寒潮等天气现象常在天气预报中出现,你能说明它们的形成原因吗 ,它们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吗?”这样的悬念和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通过教师的叙述、讲授和学生的讨论,达到了在学生兴趣正浓时,获取新知的境界。
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采用创设意境这一手段对于思维的开拓具有极佳的效果。通过一些形象风趣的地理语言把学生引入到一定的创新意境中去,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地理景观特征,借以丰富地理知识。例如:在讲到我国大陆西北部气温日变化特色时,借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语句,来形容地理特征,使学生对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了形象的了解。
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多个大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应尽量拓宽常规的思路,突破一切传统知识和思维方法的禁锢,寻找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
经常启发和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视野开阔和思维境界,在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将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利用已知的地理知识解决某些地理现象,以因求果,将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劳动、现代科技联系起来,是促进学生挖掘潜能,开拓新知,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源泉。例如:学了冷热不均形成的热力环流的知识,可以同理知道理解海路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季风环流,还可以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郊环流的成因。
三、类比思维、引导学生纵横递进
类比思维,是从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关系或差异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类比思维是一切思维的基石,在地理教学中直观的进行不同地理事件的比较分析,会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所以类比思维也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四、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造性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索性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势必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因而也肯定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综合灵活的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总和。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总和,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 ----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章节复习课和解也会考前的复习课。
总之创造性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获取丰富的地理知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