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中的师生关系
我们可以将校园视作一个生态动力圈,其设施设备等硬件环境,教育、教学、管理等软件环境,及生活于这一环境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一种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校园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子,是校园生态的活的创造力,不仅影响着校园的硬件环境,也影响校园内的软件环境,其相互关系如何决定着他们的创造水平,决定着校园生态的和谐状况及发展水平。
师生双方作为相对独立的生命体,其情感、认知、思想与行为都是相对独立的,这种独立性正是生态系统 “自然”特征的表现;虽然师生双方在知识、年龄、自我概念与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使教师有着社群领袖的地位,但师生双方在生态中的相对独立性要求师生之间尊重、理解与平等,因此教师更应是平等的首席。同时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双方在精神、心理、价值观以及行为等方面进行着合作与交流,在交流与合作中双方共同调节着师生关系,促进着师生关系的不断发展,维持校园生态的相对稳定。师生之间的这种平等与合作,正是校园和谐性的保证。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信息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培养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学生,这一要求已对原有的教育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师生关系的结构也有了新的内涵。因此,无论从时代对师生关系的要求,还是从师生关系的结构出发,新型的师生关系都应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下的民主关系,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要求、共同参与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相互独立、富有个性、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在和谐的校园中,师生之间既存在着互助关系也存在着斗争关系,正是这种互助与斗争促进着师生关系的发展,教师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互助与斗争的意识与行动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师生关系是以教育任务为中心的,而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决定着学校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因此,和谐校园中的师生关系总是随着社会教育价值观及教育目的不断调整而变化。
构建和谐关系的对策思考
改革和完善教育制度,确立师生主体性地位。改革和完善教育制度的关键在于评价制度的改变,要从一元化、唯分化的评价转移到多元化、多种形式的评价,对教师评价应包括教育与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社会认知与学科认知,突出对师生的能力评价。同时,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价值体系,解放师生的个性等都应是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中值得尝试的措施。
更新教育理念,突现师生合作。在信息时代,教育的重点已经由传授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学习的能力、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造力,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应把学生看作贮存知识的 “容器”,而应视为亟待被点燃的“火把”。要彻底把以教师中心的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者的努力方向。
弱化伦理权力,平等师生关系。师生间的平等关系需要我们营造民主氛围,树立民主意识,保护学生权利,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把学生作为一个具有平等生命体的人来看待,摈弃专制思想与等级观念,提高师生权利与义务意识,确立服务学生的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让校园更有生机。
加强情感交流,和谐师生关系。师生的情感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师生的情感主要受到双方人格水平和交往态度的影响,其中教师起着主要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最好的 “教材”和“范本”,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润滑剂,对和谐师生关系起着积极作用。
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我们应通过努力,完成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调和由于师生关系而引起的各种分歧和矛盾,实现师生之间在情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方面的相互宽容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