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毕生争当好教师
时间:2015/3/6
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呢?
一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是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成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三是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成为一代新人的培育者和现代教育的改革者;四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道德楷模。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深有感触地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我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如何学做一名好教师,这是十分紧迫的功课。我想,必须做到六个坚守:
坚守教育理想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命题。民族复兴是最大的中国梦。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复兴靠什么?归根结底要依靠教育,依靠培养创新性人才。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梦是强国梦、复兴梦的基石。
当今时代梦想与现实、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元、充满诱惑、容易让人迷茫、失去方向的时代。面对削减的热情、清贫的学校、功名利禄的诱惑和学生不断“袭”来的各种问题的时候,是否能始终如一钟爱教育?这些都构成对教师们实实在在的考验。也许有人会动摇,也许有人会气馁,也许有人会产生“逃离”的想法。但我想说的是:
教育是最值得付出的大事业,唯有选择坚守,坚守教育岗位、坚守教育理想和责任,坚守教育规律,才能在风雨之后看到彩虹,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顶天立地的好教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晏阳初、陈鹤琴等都曾经从事过乡村教育,是从乡村走出来的教育家,他们无一不是坚守教育理想的楷模。我们应该坚守教育的理想和责任,把自己的梦想与教育梦、中国梦相结合。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要敢于做梦、善于追梦、努力圆梦。10年、20年后,对工作依然不失去热情,对学生并没有变得麻木不仁,在平和、淡定的外表下,我们的教育之心依然是滚烫的。
坚守沉底扎根的实践
屠岸有一首诗叫《树的哲学》,有这样几句,“愈是深深地扎下,愈是高高地伸展,愈是同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人和树一样,越是要干一番大事业,有一番大成就,越是要沉底扎根,越是要到最基层去锻炼。
没有一个教育家不是从三尺讲台走出来的,甚至在极其破败的条件下坚守过来的。今天的魏书生、李吉林是,过去的叶圣陶也是,他从民国的小学教员做起,成为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钱穆在中小学教了18年书,德国的福禄培尔在自己创办了幼儿园开始了现代幼儿的探索。苏霍姆林斯基三十多年教育生涯中,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教学实践。就拿我们重庆的张宗茂等杰出教师来说,都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最基层的教育事业。最近以张宗茂老师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守望一生》即将公映,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各个地方都会存在地域差异和教育环境的不同,苦的地方会因为我们快乐,快乐的地方会因为我们更快乐。任何挑战都会给我们提供最原始的教育起点,最值得珍视的人生磨练,最能够让我们成长的智慧之源。
坚守磨砺道德的情操
才智是人的力量,德行是人的灵魂。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德行是航标灯,是护卫舰,没有好的德行,不仅对自己,对社会也是一个重大损失。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无小节,处处都应该是楷模,学生所见即所思、所见即所悟、所见即所教、所见即所学,我们更要把道德修养放在职业素养的第一位。
人人都有过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权利,但一种好的生活必然包括德行与幸福两个方面。没有德行的生活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只有建立在德行基础上的幸福才是持久的、永不褪色的幸福。教师要做美好的使者,张扬心灵的美好,崇尚美好的生活,要带领学生们去追寻美的生活,去感受美的人物,去创造美的自己,用美好去影响孩子的一生。
尽管教师生活相对安宁、平和,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面临的诱惑一点也不少,比如,有补课收费的诱惑,有家长送礼的诱惑,有贩卖教辅资料的诱惑,等等。我想每位教师都必须要经受住这些诱惑的考验,注重自己的道德成长,坚持教育的崇高,保持校园的圣洁,追求教师的高尚,摒弃教育的功利,过一种优雅的生活,成就人生幸福的德性基础和基本担保。
坚守关爱学生的行动
爱是教育的灵魂,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字,但内涵十分丰富,可以说是奥妙无穷。教育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教师们不仅仅要掏心掏肺真心真意爱学生,更要学会爱的艺术。
一是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我们要像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中指出的一样,“相信每个孩子都像一粒种子,都具有发芽,开发,结果的可能性,不过有的发芽早,有的发芽迟,有的开在初春,有的开在深秋,有的枝头挂果,有的根上结实,有的可作栋梁之材,有的可作治病良药。就算是一些无名小草,也能染绿祖国的山河。”
二是爱在理解、贴近心灵。教师爱学生的真功夫在于与学生心灵的专业贴近,在于思想深处的揣摩。我们要俯下身子,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想问题,理解和感知学生的感受,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激活他们向上的热情,让他们在赏识和成功中健康成长。
三是爱在需要,因材施教。对具体的学生来说,需要是千差万别的,也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爱在“一点一滴”,爱在“细致入微”,爱在“潜移默化”,爱在“因人施策”。很多年轻的教师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但是要做一名好老师,就要学会以学生为中心,始终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发展提供条件。
四是爱在发现,追求卓越。任何一个孩子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当教师的关键是要有发现的眼睛,发现学生的潜能,点亮学生前进的明灯,扶持和引导他们朝着自己的兴趣和禀赋不断前行。
坚守专业素养的提升
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每位教师都要时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是一时,而是长久,这个过程需要伴随着我们毕生的从教事业:
一是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长流水”。
二是要有专业的教育技能。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组织活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三字一画”等多种技能,掌握这些技能不能浅尝辄止,要反复磨练,向学科名师、教育家学习,勤于思考,刻苦钻研,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力求精益求精,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三是要善于积累教育经验。教师们一定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勇气、精神和毅力,好好积累教育经验,这是能否成为好教师或教育家式教师的必要积淀。
四是要不断提升教育智慧。具有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知识是学来的,智慧是实践中获得的。教师们在教育实践中要善于“小中见大”、“常中见新”、“透视本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知识、技能、经验和智慧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四个要素。光有知识,不算合格教师;有知识且有技能者,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有经验,又有智慧,才算是好教师——“四管齐下”,才能实现“好教师”的梦想。
坚守卓越业绩的贡献
关于好教师的标准和要求很多,但归根结底就是看是否教好书,帮助学生做“有学识的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育好人,帮助学生做“有道德的人”。这是检验教师工作业绩的核心指标。教师要完成好这样的目标任务,应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学会务实,防止“眼高手低”。要老老实实在拟定学科计划、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组织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发展等“六认真”上下功夫,切忌“一看就会,一做就乱”。
二是要学会激励,防止“唱独角戏”。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教师无论在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中,都要有意识地把师生情感交流放在比知识与技能培养更重要的位置上,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意识地、自然地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
三是要学会引导,防止“一言堂”。书是学生学会的,教师主要起引导、教导作用。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上。
四是要学会驾驭课堂,防止“课内损失课外补”。最有效的学习是课堂学习,最有效的练习是课堂训练。要自觉地把课堂从教师讲课的地方变为学生学习的地方,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在学习同伴的帮助下完成课堂作业。
五是要学会总结,防止“经验流失”。想成为一位好教师,必须学会总结和反思,可从教育案例的收集与整理开始,学写教育日记,把对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教育活动的体验、感悟、心得和反思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必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