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有意思
上级要求学校评选并报送教师十大“美语”和十大“禁语”。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我们完全可以例会时让老师们自己列举一下,然后择其频次高的、有代表性的美语禁语上报完事。可这样的事情如果一多,老师们会觉得就是走形式,尽是花架子,易滋生反感情绪。
如何即不牵扯教师过多精力,又让事情做的有意义呢?我们结合每学期学生和家长评教的资料信息,将“学生最反感教师的一句话”汇总起来,依照频次多少,选出“十大禁语”:1,我要是你妈,我早把你扁过来了。2,不知道你是怎么进这个学校的。3,抄词语盘点。4,我会把你在学校里的表现如实的告诉你的家长。5,闭嘴,又不关你的事儿!6,今天体育老师不在,上语文。7,你自己说说这道题我讲了多少遍!8,你长耳朵是干什么的?9,你们怎么就不如别人班学生。10,如果我可以选择,我绝对不会选择教你们班。
我们又结合教师节,倡导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做一张贺卡,贺卡上可以画出一份漫画或写上一句话,回忆你与该教师交往最让你感动的一个场景或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们组织教师将孩子们的画和话进行提炼,出台最受学生欢迎的十大“美语”:1,“不舒服?先坐着休息一下。”2,“……要小心!”3,“真不错……”(边摸头边说)4,“来,我帮你。”(或“需要帮助吗?”)5,“没事,下次注意点就行了……”6,“没事吧?要不要紧?”(撞了老师后)7,“跟我想的一样……”8,“此处应该有掌声……”9,“大家可以把我当大朋友……”10,“来,拉着我的手,别害怕。”
当我们将这些禁语公布出来时,老师们自己都笑了。我们相信,“笑”的过程其实是老师们自嘲、反思的过程,是抵达老师们内心柔软处的过程,是触动教师心灵的过程。不再是应付上级要求,完场任务的做法。将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有意思,会让师生更容易接受。
教师成长,重在唤醒和激励
德育主任兴冲冲的来征求我意见:新年到了,书法老师说愿意为每个班级写一副对联,张贴在每个教室门口。我反问“你怎么想的?你打算如何做?”得到的答案是德育处支持书法老师的做法,而且准备发动德育处的行政力量,让每个班主任结合自己班级实情,发动孩子或组织任课教师共同编写一副对联,交由书法老师书写。
主意不错,先肯定。但又追问“这样做的风险是什么?”经过分析,可能会给班主任造成“又有新要求”的被动感,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应付。如果这种声音一大,很可能波及书法教师的情绪,“就是你多事,让我们所有班主任跟着你受累。”当然,我们可能是多余的担心。但对于文化还在形成之中的点军小学(本人接受刚刚一年)而言,还是谨慎一些为妙。即使是文化相对成熟的学校,也应该时时处处思考:如何将被动的布置变成主动的应对。
毕竟,文化的滋养,是需要小心呵护的。
经过协商,我们达成这样的共识和工作流程:先由书法教师在全体教师例会上发起倡议,愿意为每个教室写对联并装裱上墙,有需要的班级只需提供对联即可。之后德育处领导出面表示支持,而且提倡对联由班级师生共同创编,也可以查找。随后德育处跟进几位对此事比较敏感的班主任,指导其高质量完成。当有了榜样之后,德育处再以范本为例,激励更多的班级参与。
这样以来,德育处的工作会大很多,不如安排来得快。但可以想见的是,效果肯定比简单安排好的多。
主任担心:如果有极个别班主任不愿意干怎么办?这在上进的文化形成之前,甚至在文化形成之后都是可能存在的。“我们放弃100%的参与率,不追求全部班主任参与,但要保证参与者是用心去做的。”“而且,因为教师对每件事的敏感度不一样,此事不敏感,但另一件事很敏感,这样的事件多了,就营造出了成长的场域,逐步唤醒教师成长的愿望。”对这中间的掌控,考量着管理者的智慧。
教育是一种唤醒。教师的成长,同样需要唤醒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