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是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却煞尽人们的苦心。到底应该学些什么,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学才有效……人们一直在不停的探索。相关的学习理论书籍也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听起来似乎每种理论都很有见地,但一旦实施起来才发现它们只不过对学习本质的研究初见端倪。学习啊,你真叫人琢磨不透,不知所以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倡导构建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学习体制。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学习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甚至与每个人的命运维系在一起。学习的重要性被人们摆到了空前高的位置。目前出现的考试枪手人数的急剧攀升,作弊花样的不断翻新,假文凭、假学历的屡禁不止。这是一部分人对学习新挑战的逃避和对学习重要性认识异化的结果。我们许多人都为学习所惑,被学习所困。
教师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神圣历史使命,教师有责任及时掌握科学研究与发展的前瞻知识,必须熟悉人类在探索自然与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新成就。教师责无旁贷的要成为学习的先锋,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楷模。教师该如何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怎样有效的改造自己的学习,尽快提高自身的学力,是现时代教师学习所面临的新挑战,是摆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因此,就改造教师的学习这一话题谈点个人看法。
传统学习:继承与模仿
继承与模仿的学习方式,是延续多年的人们最熟悉学习形式之一,它的要求是对已有知识、技能的熟悉和掌握,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的积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采取保守的,封闭的态度。是什么原因导致继承与模仿成为我国最主要的传统学习方式之一呢?
首先,我国有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和持续 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一直来统治者崇尚前人、古训,推崇先贤、圣祖,厚古薄今,特别强调传承前人、先贤、圣祖的思想、学说、遗训,并奉为圣旨。仿效前人的处世态度和处事方法。教育下一代一心只读圣贤书,自汉朝以来又提出独尊儒术,明清两朝科举只考八股文。源远的历史催生出继承与模仿的传统学习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并根深蒂固沿续至今。同样,这种学习方式也蕴藏在大多数教师的脑海深处,这确实令人担忧。
其次,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就习惯把人的一生分两个重要阶段,一是学习阶段,主要指的是青少年在校学习时期;二是从业谋生阶段,指的是完成学业,走出校门后直至生命终结。并且把两个阶段截然分开。认为青少年精力旺盛,记忆力好,经验不足,只要死啃书本,熟记书中知识,将来走向社会就够其受用一生。创造发明、著书立说、参与社会、改造自然是从业后的事,青少年阶段可以不用管。由于绝大数人都经历十几年的校园学习生活的熏陶,又经受 4000多个日夜不停的艰苦训练,人人都练就了一身继承与模仿学习的硬功夫,并扎根在心灵深处。对他们走出校门后的再学习产生很大的惯性,形成很大的冲击波,难怪我们的现代教师还习惯于死记硬背教材课文,讲义资料,鼓励学生背诵积累。又如,我国持续多年的文凭热而不退,用人单位招人还是很看重文凭,不重实际水平,更忽视人品,以及高薪引进高学历人员而又无用武之地。这种不很正常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继承与模仿的传统学习方法和过于看重书本知识的观念在作祟。教师和学校目前同样也未很好摆脱这一怪圈,这要引起大家的警惕。
另外,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摆脱,以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并通过书面考试为主要形式来评价学生学习的主要标准和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样还是以“学富五车”为标榜;“学识渊博”为目标;“熟能生巧”,“书读百遍”,“吟诗三百”为主要学习方式和途径。在继承与模仿的学习方式的感召下,我国有历以来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熟读圣贤书的优“仕”,也培养一批又一批能说会道的“雄辩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灿烂的中华文化做出过贡献。但在我国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明显落后西方国家,从而导致拉开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发展距离。不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从而导致国家的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过分强调继承与模仿的传统学习方式有关。
所谓继承,是继续前人未竟之事业或承接遗业。模仿,是指仿照一定榜样做出类似的动作或行为的过程。这两者的共性都是着眼于过去。没有继承与模仿创新就会失去前提和基础。学习是在有效继承和模仿上的发展,继承与模仿不是学习的目的。人们在优良传统的传承上,语言和机能的掌握过程中,以及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继承与模仿。自觉地继承和模仿先进的知识与榜样,可以吸收别人的经验和知识,扩大自己的经验与知识,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的基础。自发性的继承与模仿需要控制和引导,使其回归到自觉继承与模仿的范畴中来。教师应该对继承与模仿的学习作用与地位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评价。
现代学习:反思与批判
一提到反思与批判,人们很容易把它与否定与摒弃联系在一起,这是对传统反思与批判的一种曲解。
现代,本义指的是当代的意思,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化,信息产业化,经济全球化的社会。面对知识的爆炸,信息量的几何级上升,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由于各国文化背景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和价值观念的区别难免时常发生的碰撞。反思与批判是改变传统思维模式的主要手段,是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交流,融入世界大家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师的学习方式也应该随之而改变。
原因之一,反思与批判的学习方式,包括揭短纠偏,即否定与修正。一直来我们尊重书本,听从教师,敬仰权威。学习中重视书本知识的记忆、背诵;模仿教师的言行;确信权威的结论,不分优劣全盘吸收。很少去思考书本有无差错,教师有无不足,权威可否怀疑。其实,任何知识与技能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把它移植到现今社会肯定有过时的成分。更何况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本身也还存在一些谬误,我们要审时度势,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研究手段与设备的改进,我们要培养善于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明辨知识真伪的能力。能剔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为今所用,这是检验一位教师学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原因之二,反思与批判的学习方式,不能仅仅停留揭短纠偏的低层面上,而应该着眼于对原有知识结论,技能技巧的大胆选择、补充、拓展、延伸、深化、发展和创新。让原有知识技能注入新理念,新科技的血液,对原有知识技能结构进行改造。如,新一轮课程改革是要在原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课程设置基础向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课程目标转向,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课程比较深层次的改造过程。又如,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特色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发展,假如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南,中国就可能不会有中国今天的辉煌。同样,没有反思与批判的学习改造也很难有学习的创新与发展。
原因之三,如今知识更新的周期呈几何级缩短,据说知识总量每 500多天就翻一番,大学一年级所学的部分内容到大学三年级时就已经过时或淘汰了。假如只满足于对原有知识技能的补充、拓展、延伸和发展,很快也就会出现新一轮的过时和淘汰,这是二十一世纪全球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因此,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要预测未来,预见知识和技能进步与发展步伐和规律,设计未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前景。甚至虚拟明天的世界,始终高瞻远瞩的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洞察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展望社会发展的前程,展望祖国美好明天。
反思与批判的现代学习观。我们既不能浅尝辄止,也不可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而应该准备经历一个阵痛与长期艰难磨合相结合的学习改造过程。
成人学习:解决现实问题
教师是一个庞大的成人群体,绝大多数都经历了继承与模仿为主要学习方式历程,同时又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参与了热火朝天的教师高层一次学历进修。是否取得学历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在完成学历后我们还应学些什么,如何来设计和描绘自己终身学习的计划和蓝图呢?应该集中精力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尤其要善于认清、解决和处置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寓学习在解决工作、生活等实际问题之中。这就是成人学习与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区别。那怎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教育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呢?
1、善于提炼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他这里所指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些琐碎小事,而是指带有一定规律性、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我们的教师每天被问题所包围,但又苦于提炼不出问题,所以也就不利问题的解决。事情的关键是没有把提炼问题与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是被问题的现象所迷惑,一时抓不住问题的本质;二是缺乏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出现问题规律性的知识,未能把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三是校际间、同事间,与学生家庭和社会之间缺乏信息沟通,相互支持配合和共同探讨问题;四是面对瞬息万变的教育发展新情况缺少敏感,缺少剖析,缺少预见和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为此,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掌握必要的问题规律性的知识,注重沟通、交流和与人合作。做到不害怕、不回避问题,要提高热情,主动出击,及时汲取,补充不足,填补空白,把握问题的主动权。提炼问题的过程的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涉及范围更大,包含着更丰富实践性知识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更有效,更有意义学习。
2、及时解决问题。我们都知道提炼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解决好一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背景,有一个潜伏的周期。不及时解决会小洞不补,大洞会吃苦,处理不妥会留下隐患。所以处理问题要适时、适度、有效。并且要注意不挫伤师生积极性,保护国家和学校利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学习能力综合体现的过程。它需要理论的指导,经验的传授,方法的选用,案例的剖析,同行的合作,成功的借鉴等。很多东西是书本上根本没有或学不到的。可以这样说每次问题的解决都是对教师本人学习综合情况的一次很好检验和对自我成长的一次洗礼。
3、适时总结提升。问题的解决令人振奋,使人轻松,假如经常沉湎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中不能自拔。那就太可惜了。应该适时的从理论上、实践上、方法上、配合上等作全面的总结和反思,并形成书面文稿。时间的安排可以是问题解决后,也可以边解决问题边总结反思。形式可以集体讨论与个人总结、反思相结合。从而提升对问题的再认识。日结月累才能做到对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问题处理熟能生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适时迁移。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更是学习的归宿点,这种在解决问题中充实、丰富,在总结和反思问题中提高发展,是一种最有效、最有现实意义的学习,这是教师学习需要努力改进的重要方向。
学习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不可能彻底解决的问题,以上阐述的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只能是一家之言。本人认为三种不同学习方式尽管集于每个人的一身,但是要因人因时而异,有所侧重。如,对那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够扎实的教师要多些继承与模仿,多充实些书本知识;对那些学校学习成绩优秀,有良好阅读习惯,惟书、惟师者,要引导他们多些反思与批判,少些书卷气,不做书呆子;对那些“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理论家”,要他们深入教育教学实际,投身问题之中,多做调查研究,与师生打成一片,做些实践性工作,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游泳”中成长。就整个教师队伍而言,普遍存在书本知识掌握有余,反思与批判习惯不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所以要在反思与批判中善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锻炼自己,特别需要提高能够解决带有普遍性、规律性问题的能力。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具体到某个学习对象是很难有优劣之分。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知识数量的不断增加,知识更新节奏的加快,伪科学伪知识的出现,解决问题难度的增大,三种学习方式都非常重要,只是在不同时期应该要有所区别的对待。不能犯肯定一种而否定另外两种或一种的形而上学毛病。更何况学习方式也是在不断改进和发展的。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先决条件,研究和改造教师的学习迫在眉急,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