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不仅仅是一个职务,而应是专业技术中的管理属性。校长应具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研究能力等。学校管理既是科学,又是哲学;既是技术,又是艺术。现代学校教育不再是封闭性,已初步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网络,三者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这对校长的专业知识提出更高要求。校长要发挥其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专业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知识结构新,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掌握现代教育特点,把握当前教改动态,注意信息反馈,把教育看作一个流程。即“实践——反馈——调整——再实践”的管理思路。
校长专业的起点,在于谁愿意去思考问题。谁愿意探究管理方法,尝试改变管理模式,大胆实践与创新,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注重对教育管理的研究,在研究时逐步认识到学习别人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视向自己学习,或搜集整理自己的工作经验,这种“反思行为”符合新的教育改革需要。
一、 反思管理思想,加强自身修养
反思是一个研究过程,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包括资料整理、解决办法、问题症结、决策反馈等。校长在实施管理中自身不断地进行反思,在思想上逐渐得到改变,日臻成熟。由“滥用职权”到“率先垂范”;由“为所欲为”到“平等待人”;由“集权专制”到“民主议政”再到“平等相处、协作发展”,体现出“亲友式的领导关系”,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彼此合作的主人翁意识。
“反思管理思想”不是一种面向学生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用来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改进教育实践的学习方式。在新的教育理论下,面对新生事物,借助行为研究,不断地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积极稳妥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实践的合理性,正确引导和促进形成规范化管理,检验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是否有效,真正达到提高自身素质。这些思想上的反思带动了学校管理,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参政意识,广泛地调动教师积极性、改进了管理模式,改善了人际关系,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 反思管理策略,提高业务能力
管理策略是管理者能力、素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评价。作为校长如何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领导艺术,这是实行“校长负责制”,对校长素质进行新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对反思策略的行为探究,由单纯的教育管理变为研究型,在自己身上实现管理意识与策略学习一体化,体现出学习与发展的关系。反思的校长十分注重自身的责任,重视在学习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管”为“理”服务,由于学校办面向社会、教师、学生,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因此,校长必须加以研究、探索管理方式,要创造性地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不把管理过程简单化、模式化、程序化。以超前的意识和敏税的目光去审视管理过程。去反思过去的教育行为,必然获得重新认识,这种思考和解剖使管理者一步步走向完美、科学的境界,校长素养随之成长、成熟,不断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尝试反思教学,校长带头参与课改实验,互帮互学,成为教学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正面引导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大胆改进教育实践,鼓励教师尝试教改,借助于行为研究,反思教育实践过程,积极探索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认真地写教学日记,撰写教学论文,在教学上实现了“学习——教学——研究——发展”一体化,体现并带动“教育工作者”向“研究型教师”的双重任务转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 反思管理绩效,形成办学特色
一个优秀的校长必须在办学质量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能把一所后进校、薄弱校转化成为先进校,并得到各方面的认可。面对取得的成绩要认真反思,全面总结,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教育教学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的思路,总结出一点治校经验或方法。
学校管理中以肯定教师的工作、实绩为主,动用鼓励、期望等激励手段,激发教师自信、自强,克服困难,迎刃而上。一方面给予精神鼓励,另一方面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形成科学管理,制度制约。如在资料建设方面,设置《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师教学相长记载表》;设立展台,把优秀教师的彩照放大张贴在橱窗内,配上简明的文字;把教师的获奖证书、教科研成果等陈列展出,利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正面宣传,获得意外的效果,大大增加办学活动,营造竞争环境。每位校长或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定个人阅历、经验,这在于能否正确处理、借鉴,来提高工作效力。因此,借助于“内省、回顾”等方式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提出质疑、修改,发现问题,融入新的教育理念或模式,无疑产生一种“研究意识”,即“明确目标——分析问题——提出方法——验证绩效”。
作为管理者要把自己的管理思想与策略向着“民主、平等、合作”的方向,善于交换位置来处理实际问题,善于倾听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及时了解、体察教师的需要和愿望,营造良好适应反思的心理氛围,排除一些不恰当的方法,以获得最佳管理效果,形成校长自身专业素养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校长专业自主发展,体会到管理者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