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特色学校建设的纵向考察与现状审视,我们提出“走向文化”的特色学校建设的主张;分析当下存在的纠结与困惑,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建立“文化理解”的视角,就能超越困境;通过“聚焦与发散”的双向路径,我们着力于建立以“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内核的文化个性,并以各校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形成丰富的特色学校文化形态,走向“美美与共”的美丽境界。
[关键词]特色学校建设 整体审视 文化理解 双向路径
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或许自我们探索特色学校建设之始,各种理论的、实践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甚至包括关于“办学特色”、“特色学校”等的基本理解,也各不相同。然而,各种争议并没有阻止特色学校建设向前推进。本文的旨意并不在于再次卷入概念之争,而是试图对特色学校建设的真实状况作整体审视,分析当下困境,展开“走向文化”的主张。
一、历史与现实:特色学校建设的整体审视
“走向何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思考,要展开“走向文化”的特色学校建设主张,我们就必须首先明白“现在何处”;而要明白“现在何处”,就必须首先明白“从何处来”。因此,我们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的两个维度对特色学校建设进行整体审视。
1.特色学校建设的历史回溯。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并没有对这句话多加阐述,然而,却引起了各地中小学的强烈兴趣,之后,关于“办学特色”、“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风起云涌,成为了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道风景。而在我省,关于办学特色的追求应该要追溯到1990年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90(45)号文件,从这个文件出台至今,特色学校建设一直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而存在并发展。
其实,在每一个阶段,特色学校建设的风景也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每个历史阶段的整体取向,作为80年代末参加教育工作的笔者,有幸亲历了这段历史,并感性地把这段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活动取向阶段,这个阶段大致时间为90年代初期,学校试图从“千人一面”中走出来,寻找“人无有我,人有我无”的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尤其是体育、艺术、劳技等领域的活动更为受人“亲睐”,一些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得不到关照的教育内容得到各校的厚视,成为了素质教育的“突破口”。(2)项目取向阶段,大致在90年代中期,学校对“特色活动”进行“项目打造”,使之成为一项内涵更加丰富的“项目”,在单一的“活动”中,加入了与活动相关的其它教育元素,成为“精品项目”。比如在“活动取向阶段”,“书法特色学校”更强调“书法”本身的比赛名次、学生参与面等;而在“项目取向阶段”,则在同时又注重“书法精神”的发掘。(3)课程取向阶段,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进入“新课改”以来,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新体制之下,学校课程开发的热情得到了充分激发,于是,“课程打造特色”逐渐成为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取向,尤其是通过建设校本课程凸现学校特色,使学校特色从“突击性”的打造走向了“常态化”的课程保证,各类“校本课程”成为这个阶段的标志性成果。(4)文化取向阶段,就整体而言,这个阶段是目前正在起步的阶段,学校开始思考用文化的视角审视学校与学校之间内在的不同、考察学校不同的“性格”,致力于看不见而又无处不在的“文化特色”。
2.特色学校建设的当下审视。我们再把目光投向特色学校建设的当下现场,我们作出两个判断:(1)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上所述的各个阶段的“特色取向”,在今天的学校中依然各有存在的,我们进入了一种各种“特色取向”同时在场的“现时态”;(2)我们又可以理性地说,种种同时在场的“特色取向”是有主流发展趋势的:我们正在进入以“文化取向”为主流的特色学校建设新时代。历史总是会给我们很多的启迪,审视历史,我们发现:从“活动取向”到“项目取向”,特色学校建设从单一走向丰富(赋予活动以丰富的内涵);从“项目取向”到“课程取向”,特色学校建设从“突击性”走向“常态化”,避免了“偏面性”;从“课程取向”到“文化取向”,特色学校建设从“外显特征追求”走向了“内在特质追求”,我们正在经历特色学校建设的华丽转身:走向文化。
二、困境与超越: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理解
然而,这种转身并不会轻松成功,也不会一蹴而就,因为我们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我们还有着种种的纠结。历史在告诉我们很多秘密、在揭示一种发展方向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很多的蒙蔽与“纠结”:特色学校建设走向文化,是不是要放弃我们过去苦心经营的辉煌与荣耀?会不会把原本风风火火的“特色”弄得看不见、摸不着?能不能解决我们一路走来时候的种种矛盾与困惑?
1.特色学校建设的现实“纠结”。我们将会越来越清晰:特色学校建设如果不能走向文化,一路走来的种种纠结也将无法排解。但是,这种“走向”一开始可能并不会十分坚决:在特色学校建设的历程中,不同的声音与痛苦的纠结始终存在,这不是坏事,这正是成为促成特色学校建设理性思考的推动力量。我们的“纠结”有:(1)“基础性”与“特色性”的纠结,也就是说“特色学校”存在本身的价值也常受到怀疑:我国的义务教育定位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学校应该强调基础性,强调国家标准的落实,这一点是所有学校都相同的,“特色学校”建设会不会对“基础性”形成不良的冲击?甚至,有人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提“特色学校”,本身就是不科学的。(2)“片面性”与“整体性”的纠结,“特色”与“整体”一直是一对矛盾,特色是“特”,整体是“全”,学校把“特色”一项工作强化了,会不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工作,使学校整体工作“失衡”?事实上,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学校的确也存在“一特遮百丑”的现象。(3)“学校性”与“学生性”的纠结,这也是一个很被质疑的问题,在特色学校建设的历程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参与某项学校特色建设,于是导致 “学校意志”与“学生意志”的矛盾,学校特色原本是为发展学生个性服务的,而现在似乎反过来变成要求学生去为学校特色服务,这种关系如何协调?(4)“个别性”与“全体性”的纠结,在过去的特色学校建设中,参与的主体往往是几位“特长教师”与若干“特长学生”,由几位具有某种特长的教师来组织特色活动、设计特色项目、打造特色课程,而与更多的师生是没有关系的,所以,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学校特色”,而是“部分师生的特色”;而如果要求全体师生参与,又将陷入“一刀切”、违背“教师意志”、“学生意志”的困境之中。更有甚者,这种“个别性”集中地体现在学校领导人的身上,“学校特色”变成了“校长特色”,校长工作变动了,学校特色也就“人走茶凉”。(5)“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纠结,我们原本的“特色”是那样的“出彩”,曾经带给学校那么多的“参观价值”,虽然有时候会“偏面性”一点、“个别性”一点、会影响一点“学生意志”,但还是给学校带了很多光环啊,“走向文化”的特色学校建设,好固然好,但会不会太玄虚了,让人看不到业绩呢?
2.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理解。我们非常可以理解这种种的“纠结”,这是特色学校建设“走向文化”的真实的矛盾心态。要超越这种困境,就需要我们换一种视角(思维)看“特色学校”。走向文化的特色学校建设,不是简单的“推翻”或者“加加减减”的“扬弃”,而是需要一种视角的变化,没有这种视角的变化,我们就只能陷于困境;变换了一种视角,我们就将实现超越。这种视角就是“文化视角”:我们必须对“特色学校”进行“文化理解”,从“学校文化”的视角来理解“特色学校”,我们就能走出困境,实现超越。
特色学校的“文化理解”是必然的。(1)“学校文化”本身就有“鲜明特色”。固然国家对于学校教育有统一的高求与标准,有“国家意志”,但这个“国家意志”要经过每一所学校去实现,学校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千差万别,对于“国家意志”,每一所学校都将通过自己的理解与途径去实现,必然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在实现“国家意志”的过程中,必定会打上自己的烙印,而决不是“国家标准”的简单复制。这就好像我们同样的唱国歌,但发出的是每个人自己的声音。这里的“自己的理解与途径”、“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烙印”,就是学校“自己的文化”,包括自己的话语系统、自己的组织制度、自己的行为方式等。没有“特色”就没有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特色的存在。我们用这个观点来看“基础性”与“特色性”,就会发现,“特色性”正是实现“基础性”的必经之路,两者是统一的。(2)“学校特色”的本质是“文化特色”,表面上看,学校特色是一项特色活动、一个优势项目、一门特色课程,而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再往深处看,如果在这些活动、项目、课程中没有深刻地包含学校的“文化追求”,我们就不会承认他们是好的特色。我们可以作一个极端的假设,如果一所学校的学生“足球队”非常出色,但那些小球员除了踢球是特长之外还同时拥有骂人打架的“特长”,那么我们会不会赞赏他们的“足球特色”呢?显然不会,那是因为我们其实更想承认的是特色背后的“价值”与“意义”,比如“勇敢精神”,比如“团队精神”,即“文化”——“学校特色”本质上是文化特色。
在我们没有对学校特色进行“文化理解”的时候,我们可能看不到现象背后的“文化”,所以,“文化理解”视角的建立,其实是一种“文化自觉”。当我们用“文化理解”去分析我们曾经的纠结,就会发现我们已然实现了超越:作为一种“文化”,“学校特色”是一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影响全体师生员工的“我们的价值观”,一种流遍学校“全身”的“我的血液”,于是,就不再存在“偏面性”的问题,不再会“扼杀学生意志”,不会是“个别人的特色”,也必定会解开“内秀”与“外秀”的纠结。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文化理解”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特色学校建设:从理念到行动,从内涵到形式。
三、聚焦与发散:特色学校建设的双向路径
走向文化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必然选择,选择了这样的“走向”,也就意味着: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一切行为,都将是富有“特色”的,因为只有“文化”,才会影响一切,才会把一切涂上它的色彩、带着它的气息。在特色学校建设“走向文化”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要寻找文化内核、建立双向路径、创造丰富形态。
1.寻找文化内核。文化的内核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对普世价值的个性化回答,是学校文化的“特色”。我们区别“这所”学校与“那所”学校、“这所”学校的师生与“那所”学校的师生、“这所”学校的行为方式与“那所”学校的行为方式,最本质的就是看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找到了“核心价值观”,也就找到了“学校文化”的“特色”。孔子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包罗万象的,但是他很担心学生们迷失在现象之中,所以要提醒他们:“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以贯之”之道,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洗炼而清晰的,但它既不是一个高人关在屋子独想然后告知他人的结果,也不是几个专家坐在一起讨论之后的决定——这些都是需要的,但最关键的是“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其实是一种“集体叙事”,是共同践行又不断进行价值追寻的成果,因此寻找文化内核的过程,就是“文化自觉”的过程,认识自我、成为自我的过程,“特色走向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1)精粹化,核心价值观要明晰,什么才是“我的”,要明明白白,要形成自己的“理念标识”——说到“生活教育”,就是陶行知;说到“情境教育”,就是李吉林。当然,“理念标识”不是做标新立异的“文字游戏”,即使同一个词语,我们仍然可以赋予学校自己的意义,成为学校的“文化特色”。但是必须要精粹,不能太多,更不能一天换一种“理念”,总是看着这个理念好,要“借鉴”,那个“表述”好,要“拿来”,最后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2)系统化,要根据核心价值观构建体系,形成“特色系统”,如我们学校的“成长教育”特色设计,就包括成长理念、成长目标、成长制度、成长课程、成长教学、成长课堂、成长教室、成长社团等一系列内涵,把“核心价值观”系统化地展开。(3)细节化,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体现在“细节”之中,用核心价值观指导细节行为,久而久之,学校的“文化特色”就不是“秀出来”的表演,而是“透出来”的魅力。
2.建立双向路径。“走向文化”的特色学校建设,并不是一个“单向”的“执行”过程——先有一个想法,然后落实;或者先有一个做法,然后总结。都不是,那该是一个“双向路径”,即:将学校的一切聚焦于文化,用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的一切。我们简而言之:“聚焦”与“发散”。必须指出的是,这个“双向路径”,不是“先后”进行的,而是“同时”实现的:“聚焦”即“发散”。“聚焦”,就是将学校工作的一切过程,“聚焦”到“文化特色”上来,走向文化的特色不是单列的领域,而是学校的全部,“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整体特色”。我们要远离这样的思维:我们在组织一项活动,是在做“特色”,而我们在上课、批作业,我们的日常教育活动,就无“做特色”无关了。如果我们的行为是聚焦于“文化内核”的,我们就是在“做特色”啊。而当我们把“文化内核”落到全部的工作中去的时候,我们也就在“聚焦”的同时,完成了“发散”——将“特色文化”弥散开去,充盈校园,形成充满特色文化气息的“特色学校”。
3.创造丰富形态。文化总是多样性地存在的,选择“文化”的“走向”,就必须鼓励多样性的文化形态。(1)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就是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文化,通过“双向路径”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核”(核心价值观)与“理念标识”,并用自己的方式把它“做出来”。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走向文化”的特色学校建设,不是不要“特色活动”、不要“特色项目”、不要“特色课程”,而是要把这一切作为打造“特色文化”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把这一切打上“特色文化”的烙印。(2)对于全部的学校来说,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个性。笔者一直非常向往乡先贤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理想境界,他说“文化自觉”不是回归复古,也不是全盘他化,而是欣赏自己的文化,也欣赏他人的文化,各种“和而不同”的文化“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最后造就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文化自觉论”是一个社会学家对美好世界的憧憬,而用这个原理来描述我们的“走向文化的特色学校建设”,也完全是吻合的,可以展现出千万学校“美美与共”的美丽而壮阔的场景。因此,我们也愿意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创造丰富的文化形态,为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境界作出自己的微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