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为人们所公认,或者以“发胖式”的分析代替学生对课文的真切感受,或者以考试为目的机械训练的“题海”湮没学生,或者让学生“美读”而学生只读了一两遍就不书声琅琅拉,或者教师用尽招数让学生“感悟”而学生终感玄妙……有人因为语文课水分大称它是“豆腐课”,又因为它能伸缩,说它是“弹簧课”。我认为形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阅读教训缺乏有价值的问题。 有必要说一下数学教学上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它于1980年由美国提出,90年代传入我国,现已成为国际教学教育界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模式非常适合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它将“问题”看作是数学的心脏和思维的起点,使知识、能力、思想观念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当然,“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有它特定的内涵,也不能机械地把这种模式用到语文教学上来,但也给我们启发:“问题”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动力,是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桥梁。教师精心实际问题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通过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思、揣摩,通过问题的解决,使他们感悟、激动,学生才会学有所得,对语文课产生兴趣。这正如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好,越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曾在广东某地班 上课,执教的是一个差生面甚广的慢班。上完了课,原来担任该班语课的教师敬佩而感激地对魏书生:“我发现我的学生在您的课堂上,一个变得聪明了。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魏老师设计了恰当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这样的话:“开始我做语文教师的时候,以为备课就是备知识,就是备教材。其实不然,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备思考问题,看究竟怎样的问题问下去可使学生的脑子动起来。”(《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正月十五吃元宵》,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韩铁匠分元宵时手头究竟有没有准?请认真读课文,回答这个问题。”这一问挑起了矛盾,学生通过争论,理解了韩铁匠的形象特点:“他先人后己,手头是没准的,分到自己家里没有了,可是心理是有准的。”教《孔乙己》,于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这一问,启发学生了解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社会地位。以创造“三主”“四式”闻名的钱梦龙老师也是设计问题的高手,他曾总结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老师善于设计问题也是重要的一条。”他把“拐了个弯”的提问方法,称之为“曲问”,他认为“曲问”能让学生多动一下脑筋才能作答,因而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学习《愚公移山》,解释“孀妻”“遗男”二词,他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这一问不同凡响,比问“孀妻”“遗男”是什么意思效果好多了。妙问善导的宁鸿彬老师教《七根火柴》时问学生:“作品以‘无名战士’出现,有什么用意?”小说的协作技巧与思想教育凝聚在这一问中了,课堂上出现了高潮。特级教师张富也善于提出问题,而且是一串问题连起来问,学生听了题看书、思考,然后连答老师的问题,“张富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就是“问题性教学法”。大量的事实表明,提出恰当的问题是教学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为什么“问题”对阅读教学如此重要呢?首先,学生学习一篇文章,并不是从零开始,他们往往是半懂不懂、似懂非懂,感觉什么都会了,没有什么问题了。这时候,如果教者不能于无疑处生疑,挑起矛盾,引逗学生思考,学生会觉得语文课淡乎寡味,没有收获,而“问题”则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阅读兴趣。其次,“问题”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主导作用能够在教学中恰倒好处地发挥出来。教师主导作用的分寸很难把握,或失之于讲得多,形成满堂灌,或失之于导而无力,学生活动随意性太大。恰当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凝聚着教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它能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从而活泼有序地进行学习活动。我们虽然有时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甚至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质疑”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这只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一种手段,决不能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就去解决什么问题而教师胸中毫无成算。再次,问题解决的的过程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思考、品味、感悟,自然而然地成了阅读活动的主人。“问题”使学生的“读”落到了实处,避免了机械的、无目的读,使学生对课文的“悟”有了“抓手”。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问题”的提出、思考、讨论、解决的过程中,其成功的愉悦感随之产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出恰当的问题呢? 1, 整体性问题。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通过整体性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局部和全文的深入理解。笔者在教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时,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分几个阶段?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对全文进行总结的结尾部分。学习袁鸿道的《满井游记》,有一个问题是:文章第二段开始写游满井的过程,第一段能否删去?启发学生理解构思上第一段的衬托作用和全文的中心。如果提出的整体性问题不明确,或过于简单,或过于繁琐,而未能指向目标,引起的将不是智慧而是混乱。 2, 迷惑性问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思考问题条条框框少,思想束缚性小,敢于直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批驳别人的见解。然而他们的“批判”往往是片面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使他们的“批判”思想趋于成熟、全面、正确,教师应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设计迷惑性问题,让学生在辨别中钻研,在争论中发展。学习《石壕吏》一诗时,钱梦龙老师问道:“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你同意这个观点吗?”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学《葫芦僧错判葫芦案》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贾雨村接到人命案,听说凶手“打死人竟白白的走了拿不来”,大怒,想为民伸冤,由于门子乱出坏主意,使案子成为葫芦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果两种意见争执不下。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了贾雨村这个阴险毒辣的封建官僚形象,理解了小说高超的艺术手法。 3, 互逆性问题。逆向思维,就是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进行探索。一个问题从正面来问,往往能得心应手,随口答出,但反过来问,却一筹莫展,不知所措。因此,教会学生从一个问题的相反思路上去思考,探求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使学生的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我在教学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一文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参加州长竞选的经历,得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是虚伪的”这个结论,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故事中看出,要想竞选成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从故事的相反角度去考虑,避开了正向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总之,能够引导学生有趣地进行高效率阅读活动的问题就是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才能设计出恰当的问题来。有了好的问题,还要注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有些问题,学生口答可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但有很大弊端;学生齐答,似乎一呼百应,其实往往几个“答题专业户”在起作用、撑场面,也容易形成部分同学的惰性;学生举手或指定学生回答,容易冷场和“卡壳”,多次举手而没被叫起发言的同学的积极性无形之中被挫伤。所以应该提倡笔答,扭转一下“君子动口不动手”或“少动手”的现象。“笔答”的价值在于创造一种客观条件,广泛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促进他们对课文深层含义的自主思考、理解和领悟。特别是对文中那些含义深刻、话中有话、有言外之意及语句背后隐藏“真谛”的问题,提倡“笔答”,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文 化 解 读 与 古 诗 文 阅 读 在文学作品中,古诗文作品以它语言的精练、构思的巧妙、特有的意境为广大学生所偏爱。在中学课本中,从初中到高中所选用的古诗文作品数量众多,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古诗文作品能给人美的享受,同时在阅读中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 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可通过文化解读这种形式来理解古诗文。文化解读,就是读者对作品中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现象进行分析来达到对作品理解的一种阅读形式。这种阅读形式的形成和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一,“赋、比、兴”原则的运用 中国文学以情取胜,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发表现都能成为艺术。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品,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然而“赋、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我们知道,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诞生于《诗经》,是文学创作中最早的表现手法之一,它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法,是克服言之无物的积极的方法。它的基本点是要求取象和取义的有机结合。取象,就是指文学作品的思想必须包含或寄托于具体的物象中,通过物象表现出来。取义,就是要求文学作品中的物象要高于实际生活中的物象,物象应有思想寄托。当这种具体物象所包含的意义被文人和读者默认,并成为创作或阅读中一种约定俗成的情感寄托物时,“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才真正完成。作品中的这些特点就为我们理解古诗文作品提供了一种文化解读的形式达到对作品的理解。我们知道,由于远在巢居时代的人们认识的观念中,风是一种常常给人带来危害的灾难性的力量,所以,《诗经》中就有许多以自然界的“风”作为物象的诗歌作品,并通过“风”作物象来寓示某种即将来临的不幸、动乱或灾难等。如对此文化现象有一定了解,并能解读这种文化现象,那么,对“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等《诗经》作品就不难理解了。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方法 前言: 2002年的高考说明指出,加大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具体表现在:增加了文言文部分的分值,还是6道题,但选择题只有5道,另外一道变成了翻译题,而翻译题并不一定是在原来的文段中设题,有可能在后面再增加一段古文。这样,文言文的阅读量相应的增加了,分数比原来的增加了两分。虽然只有两分,但它对于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尤其是线上线下的学生来说确实是至关重要的。新的题型对于学生来说,是对他们考察的更加彻底了。不论是学过的重要句式,还是重点实词、历史背景、人物性格都有可能成为考察他们的内容。而新的题型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如果她能在平时做充分的准备,那么这是轻而易举的事,她只需要调整一下复习的思路即可。 我是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可以说我没有丰富的经验,我的脑袋里也没有十几年高考的现状。我只拥有眼睛,头脑和心灵。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格外注意文言文的教学,因为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的财富,这些是不能轻易的丢掉的。但目前文言文的教学存在着很多的不适应。首先是每册教材的古文容量比较大,这在新教材中反映的更加明显。而初中所学的古文知识如果想和高中直接接轨的话,这明显存在着很多困难。此外,虽然我们都很清楚文言文的重要性,但是它的枯燥是谁也不能 否认的。学生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因此,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仅是势在必行也是刻不容缓的。但这些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是想象的那么顺利。所以,寻求好的方法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三年的教学使我总结了一些经验,现陈述如下: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让学生分三步进行角色的转换,使他们沉浸在设定的不同情境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发现了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充分体会到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使课堂教学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按照体验——探究——发现这三步,我们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传记文学)第一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以刘邦或侯赢为例)第二步:分析作品艺术特色 第三步:学会评点《鸿门宴》这篇文章比较简单,我让学生在课下根据以上三步将 可闻内容转化成可行性剧本。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演上一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会人物的精髓。比如刘邦,在文中他是一个很传神的人,他与不同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他的不同的性格特点,怎样能演得传神,是学生应动脑筋的地方,只有在这些地方真正的动脑筋了,他们才能真正的理解这个人物,也就是说,演得越传神说明他们对人物剖析得越深刻。这些都为下一步奠定了基础。那么,在此基础上,去领会作品的艺术特色,就会容易得多了。比如说,文章在人物的塑造方面,使用了对照的手法;在语言的极度传神等等。但最关键的是,也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是,最后一步的评点,这是在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学生的甄别能力,即从同学的表演中、从课文所给出的有效信息中进行评点。评点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是考察前两步的过程,是检验学生有无收获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格外重视。 再比如说在学习《伶官传序》时,我首先运用集体合作的方式,安排九位同学分别扮演稳中涉及到的众多历史关系,化繁为简,变混沌为清晰,为阅读理解奠定基础;然后要求学生二人一组合作学习,紧扣文章语言简洁、形式多用对称局的特点进行研究诵读,促使学生人人参与,提高课堂效率。体验式阅读,实际上就是古人常说的“情境阅读”,它容易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并且能进行“语境体察”,“心动”之余,就能寻找出或浅表、或深层的、火星木或隐蔽的各种信息,为己所用,研究解决问题。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则尔认为呈现型、发现型、创造型三类问题中,后两种最具有价值,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现型”问题最有实用价值,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也正是在这个角度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的。体验式阅读,就是探索“发现——研究——解决”的教学模式,培养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十期46页)二,文言文阅读中的迁移写作——造境写人 江苏南通三中的路精康老师在造境写人这个方面做过研究。他说,“造境”就是为人物活动提供时空背景,设计典型环境,场景设置必须从本质上符合历史真实,而不能胡编乱造;“造境”的目的是“写人”——刻画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种刻画应当吻合史载,不能扭曲拔高。它有扩写、改写等四种形式,其作用是在写作过程中调动创造思维,培养想象能力,让学生悬揣历史风云,感悟历史人物,深入理解历史。我教课文《左忠毅公逸事》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扣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这段文字,并要求以“风雪古寺”为题,将“左、史初识这一片段扩写成为描述性文字,字数在300字左右。有的学生以左为中心,有的以史为中心,对环境、人物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等都有极其精当的描写,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此外,在这篇文章中,像后面的左公入狱,史可法来探监,所见到的也可以进行在想象的基础上的扩写,以此来烘托出左公的坚强和不屈服于权贵、保护下一代的高尚品德;还有史可法在任上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的场景,这些都可以成为很好的,让学生充分认识史可法这个人物的基础材料。 迁移写作,不仅仅是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充分想象、合理想象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分析、阅读、写作都是有很多好处的。 三,文言文教学中的插图运用(插图是连接文言文和写作的桥梁)当前的作文教学,就整体现象而言,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严重脱节,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出现了讲授文言文单元的时候,无法设题写作文的怪现象。它困扰着每一位语文教师。其实,我们正在浪费一笔珍贵的资源,那就是课文中出现的一幅幅精心制作的插图。它犹如架设在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间的桥梁,它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通过这座桥梁,促进写作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的紧密结合,使两者“资源共享”,互助互惠,相得益彰。因为中学生作文的致命弱点是缺乏写作素材,从而导致文章显得空洞,华而不实。运用插图进行作文训练,学生能够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的源泉,作文也就不会出现无米之炊的现象了。在读插图的同时,急于了解背静的心理必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时候,阅读变成了有目的性的阅读,该掌握的文言知识诸如特殊的句式、特殊的实词、虚词等就会很容易地被掌握。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利用插图进行写作, 就易于展开联想,易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同时,阅读中学到的知识也可做到信手拈来,运用到语言的实践当中去,使自己的文章生辉。 比如说在《崤之战》这篇文章中,出版社配了一幅战斗结束时的插图,在画面上我们虽然看不到刀光剑影、生死相搏的两军对阵场面,但从人物的表情中,我们窥出了胜负的端倪,摸清了战争的头绪。学生在细致观察后,写出了一段段的美文。而在《毛遂自荐》中,董辰生做的这幅图,栩栩如生的将毛遂的性格和楚王当时的神态乃至心理活动都刻画了出来。让学生切实体会了毛遂的不顾生死和大义凛然。学生就围绕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描摹。在《孔雀东南飞》中、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在《阿房宫赋》中,是插图让我和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刘兰芝、信陵君、和秦国灭亡的原因。 四,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听说意识,培养良好的语感。 文言文阅读题答题质量的关键是日常学习和考前对课文的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字词,增强语感,品味语气语调,体味层次结构。正如朱熹所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让课堂响起琅琅的读书声。为了让学生自觉主动的认识到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一种方法。即通过听说刺激学生对文言文语感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 这种方法适用于高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三年的文言文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特殊实词、虚词、句式,并且有了一定的语感。但是,也应看到此时的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两种不正常的心理:一种是自认为自己对文言文已经很熟悉了,殊不知他们还差的很远;另一种是认为文言文高不可攀,对它产生了畏惧情绪。据此,我想出了一种办法,那就是找相对简单的文言文,比如说第五册蒲松龄的作品《促织》。它是清朝作家所写的作品,拿着原文来读的话,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来说,读懂不是一件难事,可是让他们来听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听过之后的指出重点部分并复述就又增加了难度。而对那些文言文基础稍差一些的学生,找一些相对简单的段落,来让他们听并说应该不是很难。这样,通过这种方法,即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需培养语感增强了重视程度,也消除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使他们认识到了语感对于学习古文的重要性。 语感是一种技能的积淀,是一种素质,一种综合语文素质。一篇从未见过的文言文拿到手,你能恰当的理清句读,知其大概,这就是语感;你能指出其中几句特殊的词法或句法现象,这就是语感;你能判断前后两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其结构,这就是语感。而在此基础上,合上课本,听然后说,是考察你是否具备好的语感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积极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厌烦心理。 《崤之战》这篇课文很重要,这一点我没有用语言反复向学生强调。而是采取实际的做法让他们切实的体会到这一点。在进入这篇课文之前,我领着学生做了一部分练习题,《崤之战》中的知识点反复出现在题中,使学生有了很强的“先入为主”的感觉。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不用我说,学生已经自己把自己见过的有关这篇文章的句子找了出来。那么,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第一步“晓之以理”就这样成功了。 下一步就是“动之以情”了。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历史问题、人物性格等,我要用自己的理解给学生最轻松的内容,即争取做到对每一个问题的深入浅出。当然,这需要学生自身首先对文章就有了解,也需要我自身的充分的补充。比如说,对秦穆公这个人,除了了解他的事迹之外,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辨证地从他在不同时期的反映中,感悟出这个人物的精髓所在。很显然,这种做法吸引了学生,同时又增强了他们重视我国古典文化的意识。这样,学生的厌烦情绪自然而然地消除了。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提高了他们辨证地认识问题的能力。 其实,我的“导”的作用体现的最明显的是:我的“辐射法”。这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以一点为中心的发散式学习或复习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不时的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并能在巩固的基础之上不时的提及新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时刻都处于兴奋状态,便于他们牢固地掌握知识。这一点,正符合了文言文阅读题具有牵引性的原则,如出题时分别以“以”和“于”为知识点,牵引出课文中的例句,以较大的覆盖面对考生进行检测。而平时的这种训练就为应考做了充分积极的准备。 六,将一些简单的篇目交给学生来解决。大胆地放手,才能有收获。 我在进行《毛遂自荐》这篇课文的备课过程中,结合文言文单元知识训练,进行了知识框架的梳理,理出了很多学生平时存在的共性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与学生对基础知识内容掌握不扎实,并且不愿付出相应的复习去弥补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现状的存在在学生当中造成了一种“外强中干”和“眼高手低”的局面,即对简单的问题看不上,难一些的问题又解决不了;不想亲自动手,又不愿听老师“唠叨”。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拿《毛遂自荐》这篇课文做实验,让他们亲自去动手,自己发现问题,在我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说,学生对名词做状语这一点一直掌握不好,但在这篇课文中他们终于彻底攻下了这关。是因为他们自己在文章中发现了“毛遂按剑而前曰”和“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这样两句话,经过比较,很清楚地发现第一种情况应该是名词做状语,第二种情况应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学生自然能够从例子中总结出规律。这样,按照已知的例子分析这一语法现象,由现象到本质,学生有了发现,也有了成功感。 这种方法简单地来说,就是让学生动手,经过实践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比较,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获得成功是很让人兴奋的。 七,针对新的考试说明,采用相应的方法。圈定重点,学生亲手翻译。 第六册语文书中的文言文篇目,知识重点学生在以前做题时基本已经见过,再学习只不过是一个巩固加强的过程,而这些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但这必须由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至于,文言文篇目所涉及到的文学常识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来解决。 高三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高中学生应掌握的文言知识基础,并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素材和语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的阅读来理解文章。因此,我在本册文言文单元的教学中,将以前的让学生“看”转化为让学生动手去“翻译”。在表达方面严格要求,以直译为主。让学生自己发现“脑中所想并不一定在纸上就能清楚的表现出来”这一现象。经过两个单元的训练,学生的文言文动手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衡量学生文言阅读水平高低的主要尺度,是看其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散乱的、无章可循的教学方式难在有限的时空领域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作为教师,必须严谨务实,深钻方法。教学方法的改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必能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