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学校应该追求更道德的教育

时间:2014/1/2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更有道德的教育?学校应该如何让教育过程更有道德?作为一所薄弱学校校长,郑州102中学校长崔振喜以“做有道德的教育”为办学追求,通过打造“道德与自主,安全和合作”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使学校在5年间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改革名校,而且在道德层面深入地探索了学校教育的可能性。
  “薄弱学校天生适合搞改革”,作为一所薄弱学校校长,崔振喜时常有种“优越感”,他的理由非常明确:“一是家长的反对意见少,二是学生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在郑州102中学,这种认识也让他对学校教育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比如:学生的失意心态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更有道德的教育?学校应该如何让教育过程更有道德?带着这些反思,崔振喜通过打造“道德与自主,安全和合作”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使学校在5年间成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新课改的领跑者,而且在道德层面深入地探索了学校教育的可能性。目的合理并不意味着过程合理, 郑州102中学的办学实践无疑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 有了“培养人” 这个合理的教育目的, 学校还应该追求更加合理的教育过程。
 
一所薄弱学校的道德反思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更道德的教育
  崔振喜说起102中学的改革, 颇有点悲喜剧的味道。2005年之前,102中学名叫郑州铁路二中, 归属铁路系统, 也曾是“系统内的一所名校”。然而, 随着铁路中学移交地方的改革, 学校一夜间成为市区的一所普通中学。
  从铁路到地方, 学校改变的不只是一个名称, 更主要的是办学环境变了: 要适应地方的管理体制, 要面对与周边学校的竞争, 要接受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生源, 等等。
  2005年底, 学校移交后的很多工作还没有理顺, 崔振喜第一次参加郑州市的新课程改革推进会。短短的3天会议, 面对课改这一深重的话题, 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与其他学校相比,102 中学的劣势很明显: 班级人数过多, 教学方法陈旧, 学生负担过重, 厌学情绪突出, 师生同为升学率而苦恼。回顾当年的处境, 崔振喜并不认为102中学的改革是被逼出来的。身为铁路二中校长的时候, 他就不止一次想搞教学改革, 但是那时候不少学生家长都是铁路系统的领导, 学校有什么动作家长都很关注, 改革的阻力很大。
  虽然移交地方让学校一时处境艰难, 但无形中也让学校对改革的需求更迫切, 来自教师和家长的阻力也相对变弱了。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 崔振喜得出“薄弱学校天生适合搞改革” 的结论。
  有了改革的外在条件, 崔振喜并没有立即行动, 他认为还需要为课改解决指导思想和突破口的问题。多年的思考和实践, 使他一直在寻找理想的教育形态。他喜欢读夸美纽斯和杜威等人的著作, 最大的心得是“教育最深层的还是人性的东西”。
  这些思考经常遇到现实的印证或质疑。崔振喜发现, 很多学生是带着失意的心态进入102中学的, 上课时有1/3的学生趴在桌子上, 无论教师怎么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都引不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这些学生可能在分数上每科要比别人少几分, 但是知识与能力上与其他人又能差多少?” 崔振喜说, 这些学生通常被贴上“后进生”、“差生”、“弱势学生” 等标签, 结果他们的失败感和失意情绪越来越强烈, 但这些标签从根本上说是教育的产物, 没有哪个孩子在成为学生的第一天就是失败者。
  因此, 他经常反思的是, 给学生贴标签的教育是有道德的教育吗?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道德的教育? 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最大价值是什么?
   崔振喜说自己有“贵人相助”。在102中学课改实施之初, 他的想法就得到了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的鼓励。作为主持全市课改的教育局副局长, 田保华这几年一直在思考课改现状, 言说课改思想, 寻找改革样本, 放大成功经验。他所力推的理念是:“教育即解放, 教师即开发, 学生即创造, 教室即成长。” 如果说崔振喜是102中学课改的前台指挥, 那么田保华就是幕后推动者。关于课改, 两人在实践中达成了一系列的共识: 课堂应该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学校应追求教育本质的回归,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获得向上、向善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 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更有道德性的教育。
  确立了对教育道德性的追求,102中学就解决了课改指导思想的问题。无论是对崔振喜本人, 还是对102中学来说, 这都是一种具有开拓意义的选择。
 
不触动课堂的改革是伪改革
            学校要为有道德的教育创造载体
  课改的重点在课堂, 难点也在课堂。也正因如此, 一些学校的课改只做些外围性的改变, 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 往往是换汤不换药。但是102中学的课改从一开始就瞄准了课堂, 这源于崔振喜的一个观点: “不触动课堂的改革就是伪改革”。
  这并非是他的先见之明, 而是不断学习和求索的收获。从2005年开始, 崔振喜本人以及102中学的课改团队, 北上山东, 南下江苏, 多次考察和观摩一些国内领先的课改学校。
  一次次外出学习, 如同推开了一扇扇窗子, 让所有教师的眼前豁然开朗。有些教师回到学校就自发地开始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由原来的排排座变成了6人或8人的团团座, 以实现小组学习的方式; 教案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 把学习还给学生; 建立了自主、合作学习的评价管理机制, 并通过当堂达标测试, 落实学习目标。
  为了更好地开展改革实践, 学校编印了《郑州102中学课堂资料汇编》, 内容包括课堂规章制度及各科导学案样本。学校明确提出: 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 要研究学生研究学情, 要构建课堂的生态系统; 教师必须从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思考课堂,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奠基。
  取经的心态虽然很恳切, 但崔振喜从来不盲目照搬别人的模式和经验。他的感悟是, 大家都在做课堂, 但有的是真做, 有的是假做, 有的是深做, 有的是浅做。面对这样的情况, 如果看一家学一家, 到头来只能落个“ 邯郸学步” 的结局。
  在把课堂作为课改突破口的前提下, 崔振喜重点研究了一些课改名校的课堂模式。每外出观摩一次, 回来后都要实践几个月, 然后再去看。他把这种学习方式定位为“ 临帖” , 而不是“ 描红” 。前者的好处是, 你在学人家的同时, 也在建构自己的东西。
  在观摩杜郎口中学的时候, 崔振喜也看到了两所学校的最大区别:102中学是城市学校, 地处闹市, 教室空间有限可班额较大, 每个班足有70人, 如果实施分组学习和交流展示, 教室会拥挤不堪。
  为了应对班额过大对课改的制约,102中学摒弃了杜郎口中学四面黑板的形式, 而巧借地处省会硬件条件优越的优势, 把杜郎口模式的“预习展示、调节达标、教学探索” 通过电子白板技术呈现出来, 从而形成了102中学具有自主特色的“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
  把黑板变成“白板”, 这个选择极大地拓展了102中学的课堂空间。崔振喜说, 交互式电子白板, 充分发挥了计算机、投影、音响、实物展台和校园网络等多媒体设备的功能, 使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了一种常态和现实。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远程互动成为现实。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全实现。同时, “白板” 的特殊功能让90后特有的信息素养成为课堂的优势, 实现学习就是展示、学习就是交互、学习就是检索的教育理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现实。学生把预习好的导学案及课堂展示的内容课前上传, 上课时就不用忙着记笔记和在黑板上临时书写了, 挤出的大量时间可以用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
  此外, 学生课后还可以通过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教学的及时反馈; 通过网络的评价系统进行学生实时评价及阶段性评价。家长和社会也可以通过视频随时观摩每一堂课的学习状态, 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课堂。“改好了是功臣, 改不好便是罪人”, 这是崔振喜在课改之初的真实心态, 因为任何改革都要面对来自惯性的质疑和抵制。
  课堂刚开放后, 老师一开始不知道如何应对, 自己不能多讲, 学生又讲不到点子上, 课堂教学效率相对较低。学生家长一听说“老师在课堂不讲课了, 让学生自己展示”, 也纷纷质疑学校的做法, 有的还声明要将孩子转学。
  崔振喜在承受这些压力的同时, 也在想办法深化课堂改革, 提高课堂效率。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调整,102中学的课堂模式逐渐固化为“自主学习、展示提升、调节管理、实现目标”4个环节, 这4个环节环环相扣, 而且易于掌握和实施, 在操作的层面上解决了自主课堂如何落地的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102中学在课改上实现了自己的创新与突破, 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 为探索和追求有道德的教育创造了载体。

 

课改深处是师生关系的调整
            追求道德的教育让学生更有安全感
  学校主要是由师生构成的, 原有的角色如何定位,师生关系如何调整,是衡量课改有效性的重要尺度。
崔振喜说:“新课改的深处就是师生关系。课改一定要处理好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一定要从‘唯师’、‘唯教’,转变到‘唯生’、‘唯学’上来。”
   在总结学校的自主模式时,他提到3个变化:一是“课堂”变“学堂”,教师不再照本宣科, 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或就某一疑点进行探讨交流。二是“演员”变“导演”,教师由课堂上的“演员”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演”,“剧本”则是导学案。三是“一言堂”变成“百家鸣”,教师把话语权让给学生, 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互动中体会学习的成就感。
  学校角色调整的背后, 是教育理念的转变。102中学把“道德与自主”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内涵,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而自主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安全与合作”,包括心理安全、人格安全、话语安全、环境安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共赢,共同成长。
  崔振喜很推崇美国心理和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的话:“有利于创造活动和创新思维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他认为要使学生在宽松、自主、安全、自由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研究问题、大胆创新、学会合作,必须尊重学生的自由、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自主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平等地学习知识、探究问题,形成一种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教育环境。
  自主教育教学实施不到半年,102中学的老师们发现,学生厌学的现象少了很多,课堂也由平淡沉闷变得激情热烈, 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积极参与、精彩展示,教师由疲惫的讲课者变成睿智的组织引导者, 作业本变成了导学案。课堂呈现出了生命的活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谈吐大方、讲解清晰成为一种新的课堂文化。
  有个叫帖艳红的学生家长, 在课改之初很担心开放课堂会耽误孩子学习, 一度想让孩子转学。但是在听了几次课后,她发现新课堂让孩子变得更活泼、更积极了,这个发现让她从开放课堂的质疑者变成了坚定的支持者。此后,她经常陪孩子上学, 甚至主动帮助老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和交流。
  102中学的自主教育教学模式出名后,吸引了各地的参观学习者,但在崔振喜看来,所有外在的关注和赞誉都比不上学生的认可。七年级(6)班的刘佳勇说:“在以前的课堂上,老师就好比是猫,学生就是老鼠。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老老实实接受什么。现在,在我们的课堂上,我发现原来老鼠和猫也是可以沟通的。”
  跟102中学的学生交流, 你能感觉到他们开放、自信的心态。这也印证了崔振喜的一个总结:学生在享受学习过程的同时,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而且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合作意识、团队意识、语言组织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高一(5)班的安琪在作文中写道:“以前的我很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但是在我真正面对同学们讲过课后, 我竟然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以前的课堂一直被所谓的尖子生、优等生占据。现在, 我们一般学生竟然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表达、精彩展示,我们不再是优等生们的附属品。”
  在郑州市一次课改经验推广会上, 一向不多表扬人的田保华满怀激情地说起102中学:“这样的课堂,还会有孩子打瞌睡吗?还会有孩子逃学吗?还会有孩子厌学吗?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享受学习,学校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道德的教育。”
  有人说,教育就是唤醒。从102中学的办学实践来看,要想唤醒学生的自主、自信和自强意识, 学校还需创造一个能让学生感到安全的环境和氛围,让他们自然“醒来”。唯有如此,教育才能体现其应有的道德内涵, 而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才能真正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