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时间:2015/3/23
而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能以学校师生为主题,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灵魂,形成学校特色,发挥教师专长,发展学生个性,积极探索小本课程建设的策略,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一、走进生活,在实践中体验感悟。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光辉思想,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特别强调儿童要去亲身实践,指出要用生动的实践锻炼儿童,在实践中体验,就能在实践中出真知,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伟大思想的。
在工作中,我们将校本课程深深地根植于“实践”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坚持实践第一,感受第一和体验第一的原则,使学生在本土化的课程中,亲身参加实践,从实践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例如在“茶文化研究”校本课程中,我们将学生带进茶场,向采茶人询问茶的品质规格;向工作人员询问如何鉴别真茶和假茶,如何辨别陈茶和新茶;向茶场营销人员了解茶叶都销往何处;观察茶叶有哪些包装;观察有哪些茶具;特别到茶厂亲眼目睹了现代化的制茶工序。春暖花开、茶叶飘香的季节,孩子们来到了青翠欲滴的茶园,在茶农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实践体验活动。他们兴致勃勃地学习插扦、修枝、松土、浇水、喷洒农药、锄草、施肥,参加了茶叶的采摘、炒制、包装……参与茶树的种植和管理。在“生活”这所大学校中,学生培养了当家作主、合作交往、实践研究等能力,关心着家乡建设,体验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培育着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二、转变方式,在活动中培养能力。
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智力,也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较强的能力,就能为终身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促进知识系统化,为创造能力的发挥,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极大的可能性。
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形成了校本教材,但我们没有唯书本为上,拘泥书本知识的学习。我们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开放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教学形式也由老师教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形式的学习模式,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精神得到了最完全的培养。
例如,“茶文化研究”中,课前、课上、课余,孩子们走进了浩如烟海的书的世界,吮吸着中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走进了“茶研究所”,点击鼠标,浏览“中国茶网”,合作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制作着属于自己的“茶文化” 网页,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茶文化,热爱茶文化,弘扬茶文化……假日,孩子们走进了繁华的城市,走进了高雅的茶艺馆,在茶艺师的指导下学习茶道;走进了市场,调查茶叶品种、销售情况;跨进了乡间茶馆,聆听老大爷喝茶的“心得”……面对学习中孩子们提出的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指导学生制订出一份份研究的方案,并通过一次次研究、实践、交流,深化对茶的认识和体会。这种凸显“研究性”的教学,促进了课程从“知识的传授向自主学习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
的确,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探索者、研究者,体现了对学生兴趣、才能的理解与尊重。从学生们自主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发展和培养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学生学会了交往,在合作中学习,学会了探究,养成坚毅的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立体形成,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专家说:“课程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促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体验。从本质上说,它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因此,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还是一种意识。”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是课改的难点,也是课改的亮点,更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我们将校本课程贴近学生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了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体验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学生获得了自主、合作、实践、探究、创新等良好学习品质和团结、坚毅、耐劳、谦逊有礼等生活态度,培养了审美能力,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增强了自信,这些都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和过程、方法得到了最完全的整合,使儿童在不断建构的情感体系中得到健康成长。它也更加激发教师、学生进一步从深度和广度上完善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最适宜的发展。因此,在许多学校的调查中,校本课程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校本课程的任课老师也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