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校该如何建设,不仅是每个校长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全体学校成员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建设一所好学校,不仅仅是加大对一些硬件建设的投入,更主要的是需要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校长,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以及一种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有了这三个要素,即使硬件条件薄弱的学校,一样可以成为优质的好学校。
建设好学校至关重要的是校长。校长被赋予了多种角色形象,如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等。在建设好学校的过程中,校长更主要的角色是一个引领者,校长要引领学校的特色发展。教育思想的引领是第一位的。首先,校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并且能够将这种理念渗透到学校育人实践中,为广大师生所认同。例如,江苏省常州中学的第二任校长童伯章先生1918年对新生给予勉励的两句话,一曰存诚,二曰能贱,后来,“存诚能贱”成为常州中学的校训,一直延续至今。其次,校长要制定学校的愿景和发展规划。对于一所学校的校长而言,要想方设法清晰勾画学校的发展愿景并且制订实现这一愿景的具体规划,而不是仅仅依靠行政命令、规章制度或者个人魅力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愿景的设计暗含着一个团队努力的方向和价值的追求,既要指向未来,又要上升到一种教育价值追求的高度,做到立足学校实践,体现学校自身特色。与此同时,校长还应同全体教师进行对话,向教师具体描述学校的发展愿景,使其具体化、形象化,并且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来共同参与愿景的设计。通过不断对话协商,让教师感到学校的发展愿景不是海市蜃楼,每一个教师都是愿景的拥有者,是学校的主人,对学校的使命产生认同感,进而为之奋斗。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校长孙稼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设计出“培养研究型学生,造就研究型教师”的学校愿景,并慢慢地为学校师生员工所认同,成为指导学校发展的旗帜。
建设一所好学校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师团队。提到好学校的师资,一般都认为只有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才能撑起一所好学校。然而,打造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团队并不单纯等同于提高师资水平,最常见的做法主要是引进高学历的教师,或在丰富教师现有学科知识、加强授课能力上下工夫,而教师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却普遍欠缺。建立学习型教师团队,首先要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进行反思、研究、改进的能力。同时,全体教师应该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每个教师在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能够做到与其他教师共同学习、协同发展。例如,杜郎口中学的师资水平也许比不上发达城市的重点中学,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农村中学的教师,通过开展教师之间的全员互助合作,立足自身学校实践,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这一独具特色的模式也彻底改变了杜朗口中学的面貌。
建设一所好学校还需要营造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不能一味宏大叙事,更不能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标新立异的广告标语,而是要从细节之处入手,体现学校作为先进文化圣地的价值追求,在点滴的细节中养成全体师生高尚的文化品格。例如,每所学校都有校训,校训是一所学校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的集中表述,既反映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又表明学校的办学追求和态度。因此,校训并不仅仅是一个标语口号,校训要体现一定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充分体现。然而,现在中小学的校训普遍雷同,千篇一律,无外乎“勤奋、团结、求实、进取”等词语的叠加,既不能反映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也不能彰显自身的个性价值追求。学校文化虽是无形的,但它并不是虚空的、不可捉摸的。学校文化存在于学校日常生活中,先进的学校文化要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行为准则,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体验,而不能仅仅通过制度规约与理论教导。例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一条“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不比吃穿,不乱花钱”,可是当前城市里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子女一味溺爱,有些学生从小就养成铺张浪费的坏习惯。对这样的学生,如果只是口头说教让他们珍惜粮食,效果未必明显;如果让他们亲眼目睹一些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则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
学校的教育价值观,认同学校的发展愿景,并且形成一种凝聚力,共同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