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提升需要校本教研
时间:2016/6/20
其一,据守讲桌。与人谈话,需要靠近,对视,做出倾听状,这是形成对话的礼貌。但是该教师总是两手支在讲桌上,身子前倾,而距离学生很遥远,从不走下来。这就无法亲近学生,其姿态似乎拒人千里之外。
其二,问题抛出很率性,却有些盲目。课堂提问频次很多,却没有主干问题,多见机生情,随意发问。例如,你们生活中有没有三代同堂的经历呀,怎么样啊,能说一说么,还有什么呀,好不好呀。这些发问语言并不是教学语言,不带有学术味道,也无法引导学生进入思考境地,不过就是生活化的一些随口语。
其三,教师缺乏引导学生思维走向纵深的有效手段。教师提问总是并列式发问,而且要求即刻回答,用以提高学生的回应频率,似乎显得热闹。如此发问总是说,还有么,还有谁说,还有——,就一个问题多人次不断回答,可是缺少必要的点拨,使得回答不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深化或拓展,而是另外重复一遍之前的发言。这时学生思维处于原地徘徊状况,教师没有很好的引导手段。不断问“还有么”,总要问到无人应答,把老师抛在尴尬的境地为止。这种冷场的出现与教师穷追不舍有关。
以上都是教学的细节,按道理在十年的专业教学生涯中,应该有人告知或自己醒觉。其实这些都是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锻造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而这样欠缺功力似乎是与这个教师团队整体上没有一种研讨气氛,以及没有专业引领是有关系的。现实教育环境中的确存在一种怪现象,就是生源素质良好的学校,其配置的教师专业素养也相对良好,却很少研究和研讨,顾自教书,在教学技术提升上反而没有进步或较少进步,反是一些教学处于困境的教师在用心思考和用力提升自己,从而出现了一些拔尖人才。
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都以为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只要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就会有很大的跃升,教育的整体质量也就能够有显著提高。这种推导理论上不错,但是并不是如此乐观。这个名校的教师教学个例给我们研究者一些警觉。若是教师不能形成专业自省和内部研讨机制,只是把教学行为转化为教师个性化的个体行为,这是有碍于教师专业发展的。
我们倡导校本教研,而教师和学校能够在校本教研上找到出路和提升水平的还不多,说句现实的话,也许学校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了教研组,也提出了要求,但是在“研什么”和“怎么研”上都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名校更需要高水平的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