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校长要有定力

时间:2015/4/2

9月18日,中华民族的国仇家恨日。我们一行11人赶到北京顺义区参加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的“全国首届不同风格与流派课改名家论坛暨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展示交流会”。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00名校长、专家和骨干教师齐聚北京市顺义宾馆举办沙龙,就学校管理、课程改革等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激烈讨论,用教育兴国的方式来纪念这个特殊日子。

全国名校长沙龙由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主持。首先发言的是东道主——顺义区牛栏山一中校长刘克祥,他就学校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和做法;第二个发言的是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校长王俊,他发言的题目是《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两类结构教学法的探索》,王俊校长边讲边板书,结合各个学科特点,讲述结构教学的操作与优势。王俊是校长中非常少有的几乎能熟悉所有学科,既能指导课堂又能亲自执教示范课的校长,在他的引领下,宜兴市实验中学走向科研兴校之路,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

王俊校长的报告刚刚落音,上海市原教研室主任王厥轩先生就“发难”。王厥轩主任非常尖锐地指出宜兴实验的做法是典型的应试做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王俊校长也激情澎湃,又一次拿起笔进行反驳——教学生学规律,会归纳不是应试教育,是教会学生学习。

这一次思想或者说办学理念的碰撞掀起了沙龙的高潮,很多校长发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我认为,王俊校长的教学法和王厥轩主任的课改理念都没有问题,都值得学习,只是出发点、切入点不同。王厥轩主任是大上海课改的“总司令”,起点高。况且上海的课改已经走在全国的前面,有丰富经验、有骨干力量、有优质生源,还没有过高的高考压力,他带领着上海的学校、教师肩负着培育有国际视野人才的重任。王俊校长执掌的是一所规模不断扩张,课改刚刚起步,师资、生源没有明显优势的学校,他的紧迫任务是引领全校走质量兴校,科研兴校之路,还是成长期。

因此,我们在学习先进经验之时,不要忘记自己的发展环境、处境,社会需求;在学习先进经验之时,要科学分析,理智借鉴,慎重改变。总之,校长要有定力。

“定力”是佛家语,有定力的人,正念坚固,如净水无波,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净,不被假象所迷惑,不为名利而动心,定学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开慧。我们教育者是从事育人的伟大事业,校长又是领军人物,改革要成功要靠定力也。校长的定力是要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守得住底线;有定力,方可博览群书,潜心研究,有所成就;无定力,便会为浮名近利所诱惑,被本能欲望所驱使,心神旁鹜,意不在学,或半途而废,或止于小成。

我认为校长的定力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校长要有良知,看破浮华,要守得住道德底线

新生入学典礼时,叶朗教授对北大新学子讲:做人做学问,首要的不是技术层面的知识,而是一种器量,一种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象。你们真正要注意的是培育自己的器量,培育自己的格局,如此才不致浪费你们的聪明才智。他举例说,当年北大一位教授,推开门来到蔡元培校长办公室,虽然屋子并不明亮,虽然蔡先生身材很瘦小,却在开门的刹那,立刻感受到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这就是我希望你们能够真正去追求的。
我们一直在埋怨社会道德的沦丧,将学校教育的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但看一下这些做法,作为校长能没有负罪感吗?

很多学校一年级招生就进行入学考试,成绩差一点的就拒之于门外。

因为追求升学率,让基础差的学生留级,留级的学生是即将升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并且,一个班让5个孩子留级。不将学校的质量立足于课堂,立足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而是让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留级,以至于升入七年级的孩子有的超过16岁。与其说是为了学校的名声,不如说是为了校长的乌纱帽。

以分层教学为幌子,按照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班,优等生更优秀,学困生更退步。

教育的公益性越来越淡,教育的功利性越做越浓。

“教育公平”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的一个目标,理应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特别是校长作为教育风气的引领者,更要将“教育公平”作为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就是要求校长在办学中树立全面发展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我们经常说:“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其实,只要落实了三个一切,教育的道德底线就守住了,学生就能健康成长,教师就能持续进步,学校就能科学发展。

二、校长要有教育理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动摇

理想是行动的根本动力。什么叫理想?就是眼光不只关注现在,更要关注未来。吕型伟先生曾经说过:当一名校长,要不唯书、不唯上,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要有理想的追求。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育理想是校长的灵魂。无数实例证明,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因此,作为一个校长,必须站在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接触最先进最新鲜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时还要能够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思想转化成为自己先进的办学理念,再把办学理念具体化为实践中的做法,然后把具体化了的做法内化成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为,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最后形成学校的特色和品牌。在这样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是简单的模仿能够解决的,都渗透和包含着校长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和成果。

1917年8月,陶行知在提前回国轮船上他谈到“我的志愿要使全国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 从创立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之时起,他就开始实践他朴素而伟大的教育理想。社会动荡,政局飘摇,但陶行知从20年代的晓庄师范到40年代的育才学校,他执着地实践着启发民智,培养公民,培养有人格尊严的人的教育理想。

蔡林森校长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在人人都认为这只是梦想、空想之时,蔡林森扎扎实实抓课堂教学改革,“先学后教,当堂达标”,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创造了教育神话。

校长没有教育理想就难以把教育办到一定境界,没有理想就没有追求,就会心神不宁,办学就会摇摆不定。

很多校长有办学焦虑症:天天怀疑自己这不行,那不行,到处学习,天天改革,原有的一定优势也废掉了,搞得师生疲惫,学校动荡。改革开放30年,新课程改革10余年,无数的办学经验和教育流派应运而生,可借鉴、可仿学,但自己的办学特色或者说学校的文化底色一旦确定就要执着地去建设、完善,不能今天学洋思,明天学东庐,最终什么都学不成,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也丢掉了。

校长只有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才能有正确的教育理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就要保持学校文化的定力,需要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学校文化。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

办学方向就是党的教育方针,就要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就要落实《规划纲要》。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就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人人有才,人人都能成才,用多把尺子去评价教师和学生,而不是考试这一把尺子!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就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实施素质教育为什么这么难?课程偏多,教材偏难,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狭窄,学生负担重。首先要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其次才是校本课程的多样化。提供可选择,感兴趣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特长发挥、个性张扬。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就要积极进行课堂改革。课堂效率低是学生负担重的主要因素,将本应该45(或40)分钟完成的任务,提前到课前,拖延到课后,学生能不累吗?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地改革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不会的学生,教学生不会的地方。

三、校长要自己的时间、空间,进行有效管理

校长的有效管理最关键地是管好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学校就是校长的主要活动空间。校长的主要伙伴是学生、教师和家长,校长的主要时间应在教室,在与师生交流,在阅读,在思考。校长的主要精力在研究教师专业化成长,在研究学生素质优良化,在研究学校文化建设,在研究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校长既要注重宏观和未来,也要侧重微观和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将愿景转变为现实,将战略转化为成果,所以校长不仅要有较深厚的理论,更要做脚踏实地的实践者。校长要实践自己的办学理想就要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舍得才是大智慧”。

但很多校长把握不住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人不在学校,精力不在教育教学管理。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客观上牵扯校长精力的因素太多,很多校长要忙着筹划学校的办学经费,要盯紧学生校园安全,要与相关单位处关系,要忙检查、忙开会、忙接待、忙应酬等等;二是校长的自身原因,部分校长逐渐异化成了行政官员,成了“甩手掌柜”,成天做些传达文件、作报告、签字的事情,几乎脱离了教学一线,喜欢在外跑跑颠颠,喜欢应酬接待,一到办公室就心烦,坐不住。

教学和管理其实并不矛盾,时间是挤出来的,如果校长把主要精力用到教学上,自然就会想方设法减少其他事务性工作。

校长不能遥控管理,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全凭经验管理。校长应尽可能地摆脱事务性工作的束缚,将时间用在参与学校课程研讨活动,参与主持实验课题研究,进行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校长精力要用在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现实困难,对实施新课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多分析多思考,要善于总结经验,提炼经验,要经常给学校教师作专题研究讲座,要用新课程理念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

校长的有效管理,主要是管好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校长的根要扎在师生中,校长的屁股要坐在教室里。校长要在成长学生,成长教师,成功学校的基础上成就自己。依靠团队抓管理,依靠教师抓质量,依靠家长、社区促提升。

四、校长要有个性,要坚持办学特色

特色学校即校长个性特征的外显,它不仅体现着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而且再现着校长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行为风格。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有个性往往意味着有思想,意味着有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现代社会、学校的校长,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客观环境,更应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应该是“在各种环境里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的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想评估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职工的工作情绪和教育质量的高低,校长风格贯穿于校长构建学校管理本体和实施特色学校创建的全部活动和过程之中。

观察分析像李镇西、魏书生、冯恩鸿、刘京海等成功名校长,他们都是极具个性的校长,都创办了影响巨大的特色学校,但他们身上也蕴含了一些规律性的因素,如渊博的文化知识,成熟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笃深的职业情感,执着地理想追求,独特的思维评品质等等;他们或严谨缜密,或自然朴实,或含蓄练达,或豪放洒脱;他们表现出不凡的见地,脱俗的思维,不落窠臼的决策和运作,乃至与众不同的谈吐和举止。
所以校长的个性不是“另类”,“校长的优秀个性源于独特经历的磨练,源于良好文化的熏染,源于群体精神的复合,在博采众长中渐成风格、日臻完美。校长的优秀个性不是附庸风雅、故作姿态,不是追求怪诞、标新立异,而应是角色品格的本真写照,是精神风貌的自然流露,不事雕琢,清晰透亮。”(凯茜·韦斯特)

中国人历来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在大众眼中,作为校长是领导者似乎更应该遵循此道。如果一个校长个性比较张扬,人们则往往认为这个人政治上不够成熟,有悖于中国的做“官”之道。但校长终究不是官员,更不能自认为是官员。

校长的个性来源于长期办学的成功经验,来源于自己多年办学的思考,来源于自己的办学创新。

校长要有定力就要静心读书。当整个社会趋于喧闹时学校就要清静,当整个社会陷入浮躁时,校长就应该清醒。这样的清静与清醒,正是校长定力的核心。《菜根谭》说:“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可见“静”乃是一种功夫。“静”是需要修炼的。

我们生活在教育现实与教育理想之间,我们有困惑,但我们要在困惑中坚定地走下去。静下心来办学,不是消极对待。心能静下来,才华和潜能才会发挥出来,面对当今浮躁的社会,身为校长,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

读书是最能求“静”的办法,罗曼·罗兰说的:“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读书是校园最美的景致,读书是校长最吸引人的姿态。校长的人格魅力、学识、能力、品质、涵养等实在读书中得到提升的。

校长有定力,就要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毅力,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执着,这样才能能实现“百年树人”的目标;校长有定力才会有智慧,守得住寂寞,耐得住心境,在清清静静中办学,办干干净净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