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如何增强教师人文素养

时间:2015/4/6

一、当前教育中人文素养的缺失

1、教育目的中人文素养的缺失

教育的目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因缺乏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导致了教育过程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失衡,在教育向科学轰轰烈烈“进军”的过程中,未能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和气质,未能实现将品位、良知、信仰作为教育的实际追求。人文教育的弱化,必然导致人类心灵的干枯,必然使人无法认识自我,从而寻觅人生的意义,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轻言放弃,对他人更是冷漠淡然。

2、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

教师本应是教育活动中人文精神最有利的体现者和传承者,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教师身上的人文精神却越来越少见。首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师道尊严”,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都是通俗形象的概括。这种传统虽经现代化观念的洗礼,依然没有动摇其根基。学校“从严治校”,教师“从严治教”,家长要孩子“听话”的训诫,都在强化着教师的专制权威,同时也培养着学生的奴性,造成师生关系的严重不平等。媒体已经披露的教师给学生脸上刺字、逼迫学生相互打嘴巴,都是极端的例子。在这些极端的例子背后,还有大量的司空见惯的有损学生人格、剥夺学生权利的现象,比如罚站、罚做作业、停课之类的处罚,比如不允许学生在校园内跑动和大声讲话的校规,比如逼迫学生在周六、周日上辅导课的措施,这些现象还常常打着“教育”的幌子,似乎还是“为学生好”。

其次,有的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视为谋生的工具,使这一神圣的职业平庸化和商业化。有的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没有充分的认识,往往疲于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无暇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因而,视野狭窄、反思能力低下,缺少文化底蕴,不具备应有的人文素养。

3、课程中人文素养的遮蔽

从我国的课程安排来看,侧重少数几门“主课”,而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被视为“副课”。这种学科之问的鲜明界限,构成了学科的等级化,必然造成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的整体缺陷。另外,我们的课程教学多偏重理论,长期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开始,我们就在他们面前关闭了通向大自然迷人世界的大门,他们不能倾听小溪的潺潺声,不能倾听白日里融雪的水滴声和云雀的歌唱,学生仅仅背诵描述这些神奇事物的枯燥无味的干瘪句子。”虽然进行了新课改,但由于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我们的课堂只见学科不见人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原本生动鲜活的教学活动,被锁定在书本和认知的框框之内,只注重知识的记忆、理解,忽视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漠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再加上我国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比国外低得多,导致了学生缺乏广博的视野与深刻的思维品质,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增强人文素养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1、人文素养对于教师价值观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日益多元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素养对于一个人价值观的养成具有直接的作用。张岂之先生认为,人文素养在各种素质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构成人生观、世界观的知识原料和思想资料;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如果离开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一个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人,对人类的命运、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对人类命运有深切的关怀,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一个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教师,往往有崇高的理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乐于奉献,内心坚定。

令人忧虑的是,现代教师的人文素养状况远不让人满意,主要表现为:缺少超越的价值追求,对个人发展之外的、关乎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的价值缺少必要的关注。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9月4目的《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仰望星空”的诗作,认为“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他说:“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作为以培养人才为职责的教师,更应该“经常地仰望天空”,具有超越个人、超越物质的价值追求。

2、人文素养有助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实现,增加职业幸福感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教师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的生存方式,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自己、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绝不是照亮别人却毁灭自己的“蜡烛”,而是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也照亮自己前进道路的“火炬”——教师从职业中体验创造性的工作所带来的充实与幸福,获取人生价值的永存和人格的升华。深厚的人文素养会让教师更容易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具职业幸福感。他们能够在从事教师职业时,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即:用外在的标准去评价,他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同时,在他的主观感觉上,自己是一个幸福的教师。如叶澜教授所讲,“教师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进取的锐气等,都具有精神超越性。这是人性之美、力量之美,是教师职业生命的流淌,是教师内在精神的显现。它既反映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性,又体现了教师自我完善的崇高追求”。而教师“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进取的锐气”,正是人文素养在他们身上的集中体现。

3、人文素养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的人文素养,对于正确认识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把握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1)把握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一般理解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知识”。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学习成绩是否良好标志着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与水平。但从人文的角度看教学,其基本目标就是另外一种样子。人文主义的关注点是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做人”。教材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平台和中介,教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就是“人”的成长主体。做人的核心要素是人生存的价值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方法,“知识”对于做人来讲只是辅助条件。由此看来,学生的生存状态和成长能力,才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质量与水平的标志。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对“知识”本位的超越,是对“人文”本位的回归。

(2)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从人文的角度看,学生首先是“人”,不是等待雕琢被动塑造的“物”,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思想、观念、个性、习惯,他们有权利设计和规划自我。诚然,学生处在成长阶段,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进程,但实施这种责任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学校的规章,班级的制度,是学生团体意志的具体体现,必须适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水平,要经受学生的评判。学生组织要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即使学校教师认为有效的教育方式,目的也许是“为学生好”,但也必须获得学生的“现场认同”,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要相信学生“向上”、“向善”的天然本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时代流行用语,展示出了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是主体的师生关系。

(3)理解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人文观念强调,学生的成长不是集体化的,而是个性化的。就遗传素质而言,已经先在性地规定了他们的不同,就后天环境而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人际关系又加大加深了这种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学生认知方式上、情感类型上、行为习惯上以及价值取向上的不同。我们在学校生活中见到,有的学生偏重文科,有的学生偏重理科,有的学生具有音乐天赋,有的学生偏偏五音不全,有的学生长于分析,有的学生长于综合。这些不同常常是他们的个性,是他们自己独有的特征,不能用“好”与“坏”去评价,一张试卷更不能说明多少问题。当然,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也有一些支支叉叉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成长中的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拓宽自行消除,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理解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就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会设计个性化教案,进行个性化讲解,布置个性化作业,安排个性化测试,就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就不会歧视后进学生、另类学生,使全体学生真正找到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