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教育首先要让每位学生有“我”

时间:2015/4/6

我觉得学校不是为精英而设的,当然我不反对有好的学生,我也会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我要动脑筋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

健康人格的核心是积极的自我概念,我们必须教育他“忘我”“奉献我”。学生有“我”了,我们才能教育他”忘我“。

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有自信,有“我”,这是以人为本。

我们的教育老想拔尖,其实我认为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它不是这样子的。我想用一切手段来让所有的学生、更多的学生展现自己。我作为一个校长虽然不能把教育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但是我至少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为此我动了很多脑筋。我觉得学校不是为精英而设的,当然我不反对有好的学生,我也会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我要动脑筋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

一、校长就是要给更多学生表现的机会

第一,开展常规教育。我觉得学生的行为必须是规范的,思想必须是开放的。现在行为规范好的学校思想封闭,思想开放的学校,学生行为放肆,我认为教育是要走向自我教育,但首先还是受教育。

第二,推行“自主教育”。“自主教育”有两个部分。首先,充分发挥学校大队部、团委、学生会的作用。其次,在年级、班级里推行“自主管理”,这里可以从一批试点班推广到试点年级。教育最后有没有效果是看学生有没有“自我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表现在两个方面:他的自我管理、他的自我学习。

第三,让正面教育细节化。你是否发现,中国的教育其实是没有细节的。为什么?虽然内容很多,但是从没有人把这些内容具体化。抓分数是很具体的,但抓正面教育是没有具体细节的,都是一阵一阵的。不是我反对这些内容,这些是要抓的,但是这一系列的内容都要细节化。我们现在在做一些正面内容细节化的工作。学校发动优秀班主任在一个一个的小班级中尝试研究,比如,跟教师的关系怎么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怎么处理,和自己意见不相合的教师的关系怎么处理等。

第四,开展“大型教育的专业化设计”。学生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大型活动来提高层次,但是很多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太低了,学生根本不激动,没有兴趣。现在的学生看到的东西太多了。我校已经办了一系列的大型活动,将他们一个一个地精致化,来提高活动的层次。比如,我们学校运动会的入场式。以往学校运动会的入场式是学生们最不欢迎的一个过程。而我校最近连续5年举办的运动会入场式,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形体创意的大赛,邀请每个班的学生来搞造型,让不同的学生来展示。我们把一个最枯燥的入场式变成了一年一度的大赛。有一年的运动会入场式,有群孩子要求表演街舞,而且是群体性的街舞。当时,学校里有很多人都反对。我说,学生要表现你就让他们表演。结果这就变成一个跨年段的街舞表演,这也算是一个形体的创意吧!

其实,我追求的就是让更多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最近,我们作了一个对学校满意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喜欢度都比较高。在教学代表大会上,学生们提的建议连我都很感动,不但建议提得很好而且建议的表达方式都是高层次的。比如,对食堂的建议,学生会首先说食堂的阿姨很辛苦,但是可能有一些小的环节没有注意。这种学生可能在学校里的时候成绩并不一定最好,但是到了社会上他能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教育就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有自信,有“我”

现在我们关于德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都缺少操作点,而且把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这两者的关系颠倒了。我认为教育首先是以人为本的,但教育一定不能只以人为本,更大程度上要以社会为本。那么这两个口号矛盾吗?我认为是不矛盾的。

我发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操作点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那么这个问题就出来了:健康人格的核心是积极的自我概念,我们必须教育他“忘我”“奉献我”。学生有“我”了,我们才能教育他“忘我”,这个逻辑关系是很清楚的。

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有“我”呢?这很简单。成功多于失败的人,一定是有“我”的,有积极的“我”;失败多于成功的人是产生消极的自我。所谓积极的自我就是自信,消极的自我就是自卑。所以,学生当中有人自信,有人自卑。那么它跟什么有关呢?就是跟学生成功的多少有关。什么是德育?什么是心理教育?什么是人格教育?就是所有的教师都要让你的课堂成功多于失败,这就是德育,这就是心理教育,这就是人格教育,因为自我概念指挥学生的言论和行动。什么是差生?就是破罐子破摔。为什么要破摔?因为他知道自己是破罐子,破罐子是不值钱的,所以可以破摔。好学生为什么不破摔?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清代官窑的青花瓷,值几千万人民币,就是你逼着他摔,也是不摔的。

有“我”的人,才能对他进行“忘我”的转变,没有“我”怎么可以“忘我”,怎么对他进行转变?没“我”的人是没有办法忘“我”的。

有了“我”,如果不融入社会,这个人就不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教育正好相反,相反在什么地方?对九年义务教育,教育部做过一个调查:九年级的孩子,约有百分之七十不想读书,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什么叫“九年义务教育”?当多数人不喜欢读书的时候,义务教育就结束了。同样的,当多数人认为自己是坏人的时候,他们走向社会了,他们就会不断地做坏事。然后,最可悲的是我们还在不停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找到了怎么进行德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我找到了怎么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我找到了怎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以社会为本的教育。你要说逻辑关系,原来的逻辑关系是混乱的,我现在理下来的逻辑关系是非常顺,而且是有操作点的。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观点: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有“我”,这才是教育。而且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但是有理念的,而且是有操作点的。所以,每个教师对学生的德育,除了我们现在研究的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爱国主义因素以外,我觉得主要是要让学生获得成功,要使学生的成功大于失败。

我不相信每一节课都能找到爱国主义的内容,如果哪位教师能在每节课都找到,那这是贴标签,这不是教育。我们可以挖掘但是不能泛化,泛化的结果就是变成没有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为什么把知识看得那么重?原因在于:我们眼中没有“人”,我们实际上做了很多价值取向的教育,但是因为没有“我”了,所以这种价值取向的教育也没有意义了。

所以我不简单地认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对的,也并不简单地认为“以社会为本”的教育是对的,教育一定是这两者的整合。

当一个孩子的“自我”概念是消极的,你对他进行其他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我认为我校的每一个学生的自信都比刚进学校要好,好到什么程度我不敢讲,因为我毕竟是在现实社会当中,我是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因素的。

再好的教育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考进北大和清华,再不好的教育都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有自信,有“我”,这是以人为本。但是大前提是:只有有“我”,学生才能忘我,奉献我,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