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学校文化是“做”的学问

时间:2015/4/7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女士关于文化的精辟描述或许可以用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就是能够把散落的师生个体串成一个整体的那一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是一个学校发展进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一种聚合力,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标记。

学校文化建设是“做”的学问,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纲领。一个“做”字,内涵丰富。“做”是判断与选择,它挑战校长的文化判断力和选择力,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做”是执行,它挑战教师团队的文化执行力,从细处入手,通过细节求实效;“做”还是反思,没有反思的学校文化建设不可能自新。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分成表层建设、中层建设和深层建设三个层次。

学校表层文化建设 以校园环境和活动为载体

以校园环境为载体的静态校园文化,其隐性的教育作用不可替代。它是不经意间从校园的角角落落凝聚成的校园文化,折射出一个学校内在的底蕴和非物质的气质。

静态环境是物化的文化,表现为学校的外观,文化的营建,是明晰可见的。在常青藤实验中学,古朴厚重,刻有“我是地球村村民”的天然海磨石竖立在校门口显眼之处;学校的宣传橱窗一直是“三名(名著、名乐、名画)教育”的主阵地;每个楼梯的折角处悬挂的是历届英才意气风发的照片;走廊、门厅等处,恰到好处挂上书画条幅、名人画像、警句格言,既改变了白色墙壁的单调,更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氛围,学生可以在经常性的审美活动中提升情感、净化心灵;每年书画节上学生的获奖书画作品,形成了走廊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教室的黑板报、读书角、宣传栏,每天向学生传递大量新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适度的花卉盆景点缀,更是锦上添花。这些看似只是一种表层的文化,但其用意至深、内涵至美。师生长年浸润于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呼吸着充满文化的空气,凝练出高雅脱俗的“常青藤人”的特有气质。

社团活动作为校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学生参与热情最高、主动性最强的项目。全校学生自发组建了三十余个社团,自聘指导老师,在学生校长助理、社团自我管理委员会的组织下有序运行。在学生送来的社团申报表上,学生把文学社命名为“清流”,话剧社名为“清歌”,朗诵队名为“清响”,学生是这样解释的:清雅不俗应该是文学艺术的共同特点,“清”是我们的文化品牌。这表明学生开始自觉地关注文化,追求人文内涵。

最具特色的是一年一度的为期一周的“文化教育节”,它是动态校园文化的集中展现。全员参与、项目繁多、内涵丰富是“文化教育节”的三大特点,包括书画作品展、电影海报展、陶艺作品展等多个文化作品展区;还有六场主题表演,分别是辩论赛、学生原创作品朗诵比赛、十佳歌手演唱比赛、服饰文化展示、特长生展示、综艺歌舞晚会。文化教育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的活动都让学生自己想象、发挥、组织。比如时装表演,服装从哪里来,展示时搞什么造型,选什么音乐,都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

文化一条街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保留节目,由每班学生自己主持的饮食、文化用品摊点,是学生在校园内感受和实践现代商业文化的窗口,既要动脑策划,又要动手摆弄,更要动嘴推销,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决策能力、办事和交际能力。

表层文化建设体现出以人为本,易于接受,有吸引力、创造性等特点。

学校中层文化建设 以课程和制度为载体

在常青藤实验中学的校本课程中,有这样一些科目:案例研讨式德育、中学生人际关系学、人生愿景设计指导、校园人文环境设计、心理援助与自助、名人成长与家庭环境等。学校立足江苏这块地域文化极其发达的土壤,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开设《文化江苏》课程,分“方圆揽胜、人物剪影、风俗取景、艺术大观、乡土吟唱”五大板块,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增进了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校还积极倡议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设计。

事实上,课程所承载的学校中层文化建设在每一堂课里都在进行,教师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学校文化始终处于不断生成、碰撞、抵消、重构的动态过程中,它具有不可控制的复杂性。
相比较而言,制度文化就显得直观、可控一些。学校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制度化建设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传统永远是活的,看的是当代的人有没有那发现的眼睛和活泼大胆的想象力,去重新发现它、找到它。为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我拟定了“常青藤学子做人三字歌”镌刻在墙壁上,作为学生日常品行的指导:“……讲礼义,雅谈吐,重诚信,知廉耻,有孝心,重情谊,知感恩,能宽容,志高远,品高位,宽待人,严律已。”三字短语把做人的方方面面概括其中,学生熟读成诵,受益良多。还有“忠(尽忠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亲情)、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础)、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往)、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这“立身八字诀”及其精要释义为学生树立了修身养德的标杆。每天中午半小时练字,也作为制度规定下来,全校学生浸润在古典音乐悠扬的旋律之中练习书法,这已经成为学校午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制度是必要的存在,然而以人为本,把规章制度降到最低,应该是制度文化的终极追求。

学校深层文化建设 以理念为载体

常青藤实验中学的定位是:一所旨在用文化来经营品牌的学校。因此,校名、校训、校歌、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都是围绕同一个精神内核。

学校以“常青藤”来命名,因为她是一种植物:常绿藤本,根茎发达,攀缘而上,适应力强,美化环境、保护生态;一个意象:绿色象征青春、健康、活力、生命、顽强、上进;一尊品牌:以哈佛、耶鲁为代表的“常青藤联盟”是美国大学中的佼佼者,是全球优秀学子心中的圣地;一所学校:寄托着最美好的教育理想,演绎着最动人的教育传奇……校名及其内涵作为一个学校的象征,将为代代学子输送自强不息的精神原动力。学校以“公、勤、勇、毅、诚”为校训,从儒道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的校歌歌词,寄托了鲲鹏展翅的壮志豪情和兴校报国的重大责任。提出“使命引领,科学取向,和而不同,止于至善”的办学理念,“文化兼容、知行卓越、个性舒展、体魄强健”的育人目标,完成了一个学校的基本文化构架。
一所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其学校文化的内核从无到有,由庞杂到精致,直至大象无形,充盈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在这一过程中,杂质沉淀了,虚浮的蒸发了,真正的精华则内渗到每一个细节,到一定程度自然气蕴四溢,香泽周边。从多种文化的累积到精华的积淀固化,直至形成特有的文化磁场,滋养代代学子,使他们带着母校的文化基因在各行各业中施展身手,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愿景描述。
学校文化建设就像煲一锅汤,只有精选调料,再文火慢炖,才能炖出一道既合乎普遍味觉,又有独特滋味的佳肴!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许多遗憾,比如,下猛料、用猛火,或者一锅汤没煲好,就换了厨师……最后,煲出的汤要么不入味,要么是怪味,难以下咽!文化本是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来沉淀、来凝固的,而全社会的急功近利、时代的娱乐大潮、丛生的价值观冲突以及文化本身的复杂性让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举步维艰。但是,不管怎样,责任和使命不允许我们停步!
我们不妨乐观地期待:有那么一天,校长不再刻意建设学校文化,我们的学生已经感觉不到学校文化的存在,这才是学校文化发展的最高境界!
编后
当前学校教育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期,以传承文化为使命的学校,无法绕过对“文化”的深思。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如何定位?学校文化如何推进?道德精神受到挑战、冲击,学校文化何以解忧?学校教育所遇到的问题需要教育界的一批思想家从“文化”的角度入手,理性剖析,并以学校为基地做一些新尝试。欢迎大家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