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做一个有梦想的教师

时间:2015/4/10

梦想,是人类的天赋,是上苍赐给人类的武器。一个心怀梦想的人,会执着而努力地付出,为实现心中之梦无怨无悔;一个心怀梦想的人,也会变得激情澎湃、魅力四射,时时刻刻在向周围释放正能量。翟立安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心怀梦想的教师。他通过《今天,怎样做数学教师》一书告诉我们,要成就自己的梦想,需要做好三件事情:

第一,要胸怀理想。

胸怀理想的教师,都会拥有一颗热爱教学之心。翟老师在这本书里从教师的角度区分了“喜欢”和“热爱”之间的差异。

翟老师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心态不稳定,到上海工作之后才慢慢热爱上数学。他的经历告诉青年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先结婚后恋爱”的方式,培养自己拥有一颗热爱学科教学之心。

今天的高校招生录取政策以及就业形势,使得不少人在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时候,并非出自喜欢。即便如此,如果主观上努力去做,依然可以慢慢培养起对教学的兴趣。

胸怀理想的教师,有战胜恐惧的“教学勇气”。无论是新上讲台的教师,还是从教多年的优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恐惧和怀疑。就连写出《教学勇气》的美国大学教授帕克·帕尔默都说:“我教书教了30年,至今仍感到恐惧无处不在。”为什么教学会给教师带来如此大的紧张与恐惧之感?这是因为教学工作让教师的精神世界面临着三重“海洋”:学科知识的海洋、教学对象个性复杂的海洋以及自我认知的海洋。

于漪老师说自己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上述的三重“海洋”,每一个都是那样的深不可测、难以捉摸,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有更多的涉猎,但仍会有很多谜团难以解答。一个人生活在自己可以控制、能够把握的世界之中,是有安全感的,是能生活得比较舒心的。如果教师长期置于捉摸不定的环境之中,怎能不充满恐惧?

心怀理想的教师,能够直面这三重“海洋”,承认自身的渺小和内心的恐惧,但又能满怀好奇之心、充满勇气地面对教学生涯的每一天。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能够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美丽的风景,体悟到教育教学工作更多美妙之所在。

胸怀理想的教师,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情怀。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工作是人和人之间在和谐关系基础上开展的实践活动,因此教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放在“人”身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践行“目中有人”的教学实践。

课堂有三要素,分别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有五个环节,分别是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这其中都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会导致教学的低效,使“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得不到有效落实。就拿备课这个环节来说,有多少人对课程标准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翟老师在书中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买了一部家用电器,很多人情愿“瞎倒腾”,也不会去看《使用说明书》。我们的备课也是如此。很多低效课堂,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的驾驭,而是对学科的理解和建构有疏漏:没有读懂教材的某些关键之处,没有吃透编写者的意图,没有让教材和自己融为一体,到了课堂上,自然就会“开无轨电车”、信马由缰了。

第二,要善于反思。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在今天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去反思、从哪些角度去反思,并不是每个教师都非常明晰的。翟立安老师从自身的经验告诉我们,反思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反思、对教学态度和教学习惯的反思、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的反思、对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际的反思、对情境设置与教学引入的反思、对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反思、对教学活动与教学顺序的反思、对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反思、对教学提问与教学应答的反思、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的反思。

针对每一方面的反思,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数学教学案例,告诉读者应该注意的问题,纠正教师的一些观念和行为。

第三,要勤于研究。

教师教学,每天都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会逐渐成长起来。翟老师以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注重研究,会让自己成长得更快,视野更加宽广。

一谈到研究,很多教师总觉得非常高深,离自己太远。其实,每个教师都在做研究的工作。把一个大家都觉得难上的课上得很有味道、转化一个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找到一个复杂问题的简便解法、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并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研究。只是很多教师平时不太关注积累,不太喜欢用文字将这些探索的历程和研究的心得记录下来。

研究并不高深,也不是科研人员的专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研究者。当然,一线教师做研究与科研人员有很大的不同,教师研究的问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目的是通过研究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逐渐成为专家型教师。从这个出发点来看待教学研究工作,就会发现教学和研究不是“两张皮”,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在书中,翟老师向大家推荐了多种开展教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比如,从记录教学过程开始研究。现在技术条件好了,很多学校都有录播教室,教师可以将自己感到比较满意的课全程录制下来,课后进行详尽分析和反思;也可以在听其他教师的课的过程中,做好详尽的记录,和自己的教学进行对比研究。
比如,从一个细小的问题的解决开始做一些笔记。一个问题有好几种解法,其中有一些是自己探索出来的,那就将其记录下来,甚至到一些报刊上去发表。不要小看这些“小儿科”式的创作,教师会从中找到教学灵感,增强对学科的热爱。

比如,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的突破上做一些研究和探索,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实践过程记录下来。不要担心自己文字方面的问题,多写多练,慢慢就会越写越顺手了。

比如,将读书作为终身的习惯。读书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在书中能够读出自己,同样能够读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质疑,就是研究的新起点。我自己非常喜欢读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遇到教育难题的时候,书籍常常会给我高明的解答,让我少走弯路,同时也让自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做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