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改拉动的教育改革,给学校的办学提出了新要求,给校长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面对新的情况,校长该如何以清晰的思路和妥当的行为发挥办学者的作用?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刊登北京十四中学校长王建宗对课程的思考,供校长们参考。
要处理好课改所带来的新矛盾,调整好自己的思想状态,使自己处在主动的位置上,最重要的是要将多年来形成的办学传统与习惯了的办学方式,调整到符合课改要求的办学轨道上,建立起适应课改要求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说,校长要立足现实,追求理想,在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中掌握领导课改的主动权。
首先,校长要认识到,课改是必须要做的工作。领导课改,也是不能回避的责任。校长要将以往的现实性办学惯性转为追求课改理想的方向上。要通过课改,将现实与理想统一起来。客观地说,这对校长的教育信念与办学智慧确实提出了新的要求。
校长领导课改,必然要面对如何处理好教育既要重视基础性、创新性,也要面对选拔性的多重价值取向的问题。为此,校长要从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入手,推动课改。
这一新的运行机制应该有这样的特点: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好成才基础,又能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素质培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必须具备的考试选拔能力。唯如此,才能使现实的要求与理想的追求把握得当,才能使学校的课改得以不出闪失地进行。
其次,校长要把握住这样的办学原则:办学一定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为学生的终身成才奠基;办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靠凸显核心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办学还必须使学生适应选拔,这是在保证学生生存与发展的直接利益。校长在发挥领导作用方面,上述三方面要全面统筹,皆不可废,都要给予强有力的关照。
校长要树立全面的办学观、育人观。这一全面性要体现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追求三维培养目标上,还要凸显在实践创新的核心素质培养上,同时还要严把办学出口质量,使学生具备应对升学选拔的能力素质。这三者的关系处理得好,各环节把握得住,如前所述,在现实中溶入理想,在理想中面对现实,这样的课改促进,我认为必将是健康的、符合客观规律的。
这里所说的办学的理想性,是体现在教育要关怀学生的幸福人生,使每个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上;而现实性,是体现在办学要教给每个学生学会生存、满足社会的人才标准要求上。我认为,两者的有机结合,两者的相互融合,必将催生出课改的灿烂花朵。
我相信,在思想的引领下,在实践的创造中,以新课改为载体的新的育人机制会逐步完善,这会使校长的办学行为也随之逐步规范起来。在各种力量参与教育改革的环境中,校长的主动适应、前瞻性把握,也将会更为得当。
我憧憬通过以课改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化,会使我国亿万人口的素质得以提高;憧憬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以释放;憧憬通过课改提高劳动者素质而创造更多财富,使我们的好生活不断被赋予新意,我觉得未来很有希望。在憧憬中回过头来说现实,再说课改,那么,参与课改的自觉性是不是就该顺理成章地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