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今天,对课堂的认知也多样起来,对教与学两者度的把握也难起来,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是服务于学,最终落脚到学生主体的发挥。从课堂的其实回落而言,教是第一位的,从课堂的目的而言,学是第一位的,两个第一位都不能缺,教与学的相融相辅才能顺畅达成课堂效果。但我们在评价课堂时,又常常只看学生活动的表面现象,不去看这种活动意欲何为,教师想达成什么,学生能达成什么,所以不少老师和教育同仁感叹,既然是教学,单纯强调学,那么,老师哪里去了?
教师在课堂的角色,有不同的表述,我看更像教练,教练只负责示范、点拨、纠正,所有比赛任务的完成是靠运动员而不是教练,拿金牌的不是教练,但金牌的由来是以教练的教为先,教学更是如此,教与学不论从教学主体还是从教学行为上,教总是先于学,教的格局会定位学的大局,这就是主导作用的发挥问题,主导地位的施展如何,关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状态和效果。
主导再重要,都不能替代主体,是作用于主体,让主体的潜能被唤醒、被释放,那么,教师主导地位的关键点在哪里?
第一,掌控课堂的走势。课堂毕竟是有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教学任务,把握课堂全局非老师不可。教师是棋盘的操手,所有教学资源能否发挥最大作用,在于教师对每个资源的摆布,在于对全盘的布局。老师要掌控的是依据课标分解到课堂的任务,界定哪些问题有谁(老师还是学生)来完成,需要学生活动的活动到什么程度,需要多少时间。课堂毕竟不是开研讨会,不是越热闹越好,更不是越乱越好。教师在时隐时现中掌控的是可以乱,但不能无序,更不能出现失控的无政府主义课堂。
学生活动起来了,但问题没解决几个,算不得好课,老师把任务都讲完了,学生没会几个问题,更算不上好课。
第二,主导重难点的突破。重点是课标要求的,也是考试中有用的,学生并不清楚,难点是学生自学和讨论留下来的,学生无力解决,解决重难点非老师莫属。当然,对重难点的解析并不是就是“讲”,方式多样,该讲的当仁不让,能师生合作解决的务必借用学生智慧,不论何种方式,突破重难点总也不能脱离教师的引领操作。解决重难点是主导作用最重要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