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15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在孔子的三千学生中,子贡是一个风流倜傥的成功商人。可贵的是,他并非饱暖思淫欲,而是富而求贵,才拜倒在孔子门下。但对这样的学生,一般是很难教育的。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话,正是以“穷与富”为题,论及人格的追求,给人以如下启示:
1.好的教学活动,或者说有质量的学习,必须要形成交流,教学相长。如果子贡没有所思而自得,以为自己的见解会得到老师的赞许,孔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告诉他“贫而乐,富而好礼”是更高的境界。如果子贡不是从上述交流中体会出人格的提升,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就不会感叹可与其谈《诗经》了。
2.老师理应是高人一筹,学生才有收获,才会通过学习获得满足和快乐。子贡来拜师时,其实是很狂妄的一个学生,以为扎实学习三天两头,他也能像孔子一样满腹经纶,成为一个圣贤。子贡开始的问话,其实是一心准备在老师面前炫耀一番的。结果,孔子的教诲让子贡如醍醐灌顶。后来,子贡明白:“譬之于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而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论语·子张第19章》)
3.人对事物的认知,与人格提升一样,要通过切磋琢磨,像雕刻骨器和象牙,像雕琢玉石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优秀的人格品质,是人们契而不舍砥砺而成的。
4.老师能给学生多少知识,还要靠学生的悟性。如果骄傲的学生对老师赐教不识货,不虚心接受,老师自然会终止自己的输出。子贡能够举一反三,孔子才有了与其谈诗的兴趣。如孟懿子问孝,孔子只说两字:“无违。”而好学的樊迟随口问一句:“何谓也?”孔子才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教诲。
5.孔子欣赏子贡“告之诸往而知来者。”这就是子贡的一种学习能力。子贡与夫子的交流比较多,其它是子路。相比较,子路提出的问题,比子贡来,就显得小儿科得多。
6.孔子喜欢学生发言。如前面讲的樊迟,如果不是樊迟多问一句,孔子一般不会有下句。子贡如果把自己的心得埋在肚子里,孔子也不会告诉他更深刻的道理。但孔子“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如果老师没有机会“退而省其私”,就不会发现“亦足以发,回也不遇”。(《为政第9章》)。孔子在很多地方告诉学生要“慎于言”,或“纳于言”,还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但在学习时,他是不喜欢学生吝惜语言的。如果子贡在这样的场合“慎言其余”,就得不到孔子的教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