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的时候说:“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这段话虽然朴素,但很深刻。从教二十五年来,我一直以此告诫自己,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所谓“一刻也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就是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者用陶行知的话说,我们要变作小孩子。于是,我成了一个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现在我当校长了,我同样告诫自己,一个优秀的校长,一刻也不要忘记自己同时依然是一个教师。这话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不要如鲁迅所说的“一阔脸就变”,要多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多想想自己当教师时对校长的期待———当初自己最反感校长做什么,现在就尽量避免;当初我最喜欢怎样的校长,现在就尽量去做那样的校长。
比如,我当普通教师时,最反感校长不信任教师,现在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相信教师,不要把教师设为“假想敌”。
不信任教师的校长当然不是大多数,但这样的校长的确是有的。这样的校长潜意识里面把管理当作“管制”甚至是“统治”,对教师处处时时事事都有一种防范心理,每出台一项规定都着眼于“制约”,总觉得教师“得寸进尺”,于是在管理中更多的是“铁腕”,是“防患于未然”,是“不轻易让步”……
校长不信任教师,教师也必然把校长当“老板”,无形的心灵鸿沟,使教师也不信任校长。言谈之中,不是“我们的校长”怎样怎样,而是“他们”怎样怎样。即使校长是真心为教师好为学校好,教师也不轻易相信,总怀疑校长有什么“猫腻”,甚至“有罪推定”地揣摩校长“肯定又得了什么好处”或“吃了多少黑钱”。如果出现这种情形,校长别先叫屈,而要反省教师为什么会把自己想得这么坏。要知道,教师对校长的这种不信任首先是因为校长对教师不信任。
无可否认,任何一个学校都难免有个别不通情理或素质不高的人,但校长怎么能够因为个别人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便对所有老师不信任呢?校长对教师说得最多的话之一,就是“要信任学生”,可是校长信任老师吗?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感染——校长的感染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因此没有对教师信任的校长,就很难有对学生信任的教师。这话也可以正面说——
只有校长相信教师,教师才能相信学生!
是的,校长的确担负着义不容辞的管理责任。但这里的“管理”需要被管理者——广大教师的配合和参与。只有把教师当伙伴、当朋友,和教师建立一种真诚信任、互相理解的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校长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管理。多和教师商量,多听取教师的建议,善于和老师妥协,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及时修正错误,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一种被信任的尊严感,同时对校长也充满信任和理解——如果干群之间形成了这样的关系,如果一个学校形成了这样的风气,即使有个别不太讲理的人,也不会有市场。这样,校长快乐,教师温馨,学校必然和谐而充满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