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多承担着“教书匠”的角色,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就算了。但实施新课程,对许多教师来说,面对的几乎都是陌生,穿新鞋走老路是不行的。于是,研究对于教师是十分必要的。实施新课程不可不伴随着研究,教师应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者。
一、善于学习。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作为一名教师,若想有所作为,不被时代所淘汰,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多学一点知识和本事,就多一份竞争的实力。要保证自己在几十年的从教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走终身学习的道路。不但要终身更新自己的观念,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要终身磨砺自己的思想品格,积淀自己的人文底蕴,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使自己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榜样。
对教师而言,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自己必须首先学会学习。只要热爱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学习的学生,只有善于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善于学习的学生。我们教师不要忽视自身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如果教师自己的业务素质高,那么学生就喜欢听你的课,就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就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学生就会从心理上看不起你,你的课学生也就不喜欢听。不仅如此,学生还会从心理上拒绝接受他们的教师,这样也会降低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不但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还会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隐患。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善于模仿。在年轻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备课中,模仿是十分必要的。模仿的主要途径有:模仿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看优质课光盘或录像,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处理教材、驾驭课堂。但模仿不等于“全盘照收”,更不能“拿着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而应当结合实际的教情与学情对别人的优秀教案或者优质课重新进行组织、整合与创新,借鉴吸收别人的营养成分,融入自己个人的智慧与独到的见解,达到“借智补智,借力使力”的目的。仿课要从宏观去把握,就是教师要重点思考别人的教案(或优质课)是怎样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去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我们年轻教师今后应如何去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从而反思自己备课的程序,把握备课的切入口。学会仿课是教师逐步走向成熟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一环。不过,年轻教师千万不能“痴迷”于模仿,那样会导致思维“僵化”,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己教学的风格。
三、善于研究。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凡是有较强研究意识的教师,与其他人相比,他的成长就较快,职业的境界较高。今天我们面临着信息化、市场化、竞争化、教育现代化四大趋势的挑战。不仅从人才质量规格上,而且从教育内容、方法、教育手段以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教育的现代化推进科学的教育,已经是时代的呼唤。每一个教师都要把握新的质量标准,都应领会新课程、新教材的精髓,都应掌握新的方法和手段。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研的本质就是使教育和教学获得一些实质性的改变,自身素质获得提高。教育科研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才能永久地保持对学问的兴趣,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克服对教书育人的倦怠感,并且通过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四、善于反思。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预设教案时,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之后,教学预案的疏漏不找自见。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而教学反思就是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注重反思与总结,是中外教育大师走的一条可行之路。美国学者波斯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我们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反思意识,深入到教育思想、教育价值和教师态度等层面上,把反思看成是对我们教师全部生活方式的审视。通过反思,把自身的经历、经验、实践转变成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新起点,形成更为丰富的教育智慧。并用笔记录教学实践的成功与失败,让记录成为反思的延伸,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启迪他人。在反思与记录中积淀教学智慧,提高教育能力,升华教育情感。同时,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我们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并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平时教学,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各样的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跨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鸿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通过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五、勤于动笔。有专家说:“一个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湛的专业功底和一定厚度的教育理论修养。”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了老师的品位。其中,写作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层次。也有专家说: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思考与提升。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与提升共存。而教师的写作,便是教育思考很重要的途径。写作的过程,就是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过程。
脑子里有了一些想法就要写下来,有时可能是只言片语,有时可能是长篇大论,无论字数多少,都要认真地及时地记录下来。可以写在笔记本上,也可以写在教学日记中,还可以写在书页上。不要怕浪费笔墨,不要怕浪费纸张,不要怕语言罗嗦,不要怕别人笑话写得不精美,一定要勇敢地写下来。把自己的想法、见解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再不断地修正、充实和完善,为积累经验作准备。同时,利用课余或双休日时间将自已的记录下来经验进行整理,写成教学随笔、案例分析以及教学论文,这对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勤写,可以使自己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原有的一些零碎的、散乱的、初步的心得、观点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充实,使其更趋条理性和逻辑性。勤写又能促进学习和思考。因为要写,脑子里就应有可写的东西,须要了解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观点,须要准备资料、素材,所以就要认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他人的优秀经验,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要把自己一些比较零碎的经验材料进行整理。其实,写作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思考的过程,更是提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