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的校长,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教师。他指出,教学教育过程包括科学、技巧和艺术三个要素。而且这个过程的现象具有深刻的独特性:“某一种教育原理,用在第一种情况是正确的,用在第二种情况下就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是荒谬……要领导它,首先必须本身不断地丰富和更新,使自己的头脑今天一定要比昨天更充实。”。正是这一坚定的信念,使他在担任校长的同时,还担任初中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如此,他还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听别的教师两节课。他认为课是滋养思想的源泉,校长工作的实质就是以身作则地钻研教学业务,脚踏实地地研究教学问题。他身体力行,以模范行动带领全体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校长要领导好学校的各项工作,必须大力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成为“教师的教师”,并要十分明确自己所承担的重大的育人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一个学校领导人,只有当他每天都在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育技巧,把学校工作的最本质的东西——教学和教育,了解儿童和研究儿童——摆在首要地位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博学多识的、有威信的教师,并且成为教师的教师。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校长,你就要努力首先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家:不仅对自己班上所教的那些儿童,而且对于社会、人民、家长所委托给你的全校学生,都是一个好的教师、教学论专家和教育者。
作为一校之长,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首先,校长要有高超的教育素质。
校长要在自己所教学科方面有丰富的学识,还要努力学习多种学科和科学方面的知识,以指导好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学校的校长,一定要精通二至三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这些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他还要尽可能地学习所教学段其它各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并要了解这些学科最新的科研知识,另外,校长还要掌握两三项特长与爱好,指导好这些项目的课外活动小组,所有这些要求,也是今天我们对中小学校长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校长必须具备以下学校管理方面的教育素质。一是观念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的领导。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负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校长的教育思想要不断创新,能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工作和学习中享受到成长和成功乐趣。二是人格见长。苏霍姆林斯基做到了在工作和学习上身先士卒,这是领导者的品格,也是领导的一种艺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校长人格力量的感染也是无穷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塑造自身优秀的人格力量,恰恰也是非权力性因素的影响,正是对权力性因素影响的重要补充。三是学会用人。校长的本领不在于仅仅靠抓一副好牌,而在于打好自己手中的牌。校长要充分了解每一位教职工的特点,用人之长,避人之短,让每一位教师都昂首挺胸的做人,让每一位教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闪光。让所有人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珍惜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教育才能形成合力,才会最程度的发挥潜能。四是关系协调。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必须依附社会这个大环境。校长作为一名管理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协调各层面的关系,包括学校内部各处室的关系,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与教育部门的关系,学校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只有把这些关系都处理好了,学校的发展才会处于一个良性的环境之中,学校也会得到最优发展。
其次,校长要做名副其实的“教师的教师”。
校长要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掌握几门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能指导学校的多个活动小组的工作。组织学校的各种会议和各项活动,能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专业成长。定期召开校务会议,研究学校教育工作。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下的帕夫雷什中学,“总是竭力把校长对学校领导艺术跟集体讨论并决定教育工作重大问题的会议制结合起来。”(《帕夫雷什中学》65页)校长还要重视在师生中的非权力影响,让自己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全校师生自觉学习的榜样。。
作为一校之长,只具有管理好学校的愿望还不够,实现教育思想的领导也需要一定的条件。这就要求他必须是一位博学多识、德高望重的领导者。常言道:“打铁先得本身硬”。只有校长各方面的素质都高于教师,并能处处以身作则,他才具有权威性,才能一呼百应。这是校长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因此,所有的中小学校长,必须象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和所做的那样,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把钻研教学业务作为首要任务,每天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育技巧,成为一名好的教师、好的教学论专家和好的教育工作者。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
我认为教育和教学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要领导教育和教学过程,这是要精通教育和教学的科学、技巧和艺术。教育——就其广义来说——这是既包括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在精神上不断充实和更新的一个多方面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的特点,在于现象具有深刻的个别性:某一种教育原理,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会是荒谬的。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性质就是这样:你要领导它,首先就要不断地自我充实和自我更新,使自己在精神上今天比昨天更富有。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只有精益求精,每天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育技巧,只有把教育和教学以及研究和了解儿童这些学校工作中最本质的东西摆在第一位,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成为一个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
第三,校长要带头研究儿童和教育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不仅要钻研教学工作,而且必须钻研思想教育工作。这要求校长必须下苦功夫研究儿童,以身作则,带动每一个教师都成为作学生思想工作的能手。他把了解和研究学生视为掌握教育艺术的基本功。他写道:“……必须了解儿童,了解他的精神,体会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触动他的心灵。了解儿童——这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最主要的交接点,是对学校集体实行教育领导的一切线索的汇集之点。……如果你想做到对学校实行教育思想的领导……那你就得把研究儿童置于你和全体教师注意的中心。”基于这一深刻的理论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带动和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研究,其具体方法之一是每隔一周举行一次以研究儿童为主要内容的讨论会,会上请一、两位班主任或教师作《某某学生的教育学鉴定》的详细报告。这种《鉴定》要求对某一具体学生进行仔细而全面的观察。它大致包括:①学生的健康状况及身体发育情况等,②学生智力发展的个人特点,③学生的智力和精神面貌形成的环境,④学生的道德面貌,⑤准备采取何种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象医生研究有关人的健康的多种因素一样,教师也应当全面地研究儿童的精神世界”。他指出,“科学地研究儿童—这是科学地领导学校和科学地管理教育过程的主要条件之一。他批评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人,喜欢作表面文章,满足于轰轰烈烈的“教育措施”、“示范班会”之类的“使全体学生都受到深刻的教育”的活动。他认为不存在“使全体学生都受到深刻教育”的措施,思想教育要触动每一个具体学生的思想感情,见诸他的具体行动,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都应当是具体到人的,否则就是形式主义的教育,为了使思想教育工作到每个具体的人,他用了十五年的时间观察和研究“差生”和“调皮学生”的心理状态、情绪表现,以及这些情况与教师采用的教育方法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规律性。
第四、校长要有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
苏霍姆林斯基22年年如一日地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他每天坚持早上5点至8点从事写作,白天亲自上课、同教师们一起听课评课和参加教研活动,并兼任班主任,晚上则整理教育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那样:“3700页笔记记载了我的全部教师生活。每一页我都献给一个人——我的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丰富的实践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做出理论上的概括,终其一生,给人们留下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还写了12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短篇小说。他的一生真正实现了立德,立身,立言。他还勤奋阅读了国内外各种教育著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学习经验。
由于苏霍姆林斯基总是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他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中不仅表现出鲜明的独创性和大胆的革新精神,而且还显示出一种敢于逆潮流而进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例如:他曾公开指出,研究儿童是搞好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基本功,苏共中央1932年对儿童学的批判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在1955年以前,苏联学校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苏霍姆林斯基却认为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坚持进行劳动教育,并从1947年起给帕夫雷什中学的毕业生授予职业证书。
从苏霍姆林斯基管理学校工作的实践中看出,他做任何一项工作,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以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先导,在研究分析中找出存在和出现问题的根源,然后采取根治的措施。对此,他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要求全体教师都这样做。于是从校长到教师,都能把教学教育工作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使各项工作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收到理想的效果。这是一种特别值得提倡和学习的科学管理方法。
改变传统的领导观念,养成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目前,在我国中小学中,传统的行政命令的管理方法仍很盛行,它已成为影响中小学管理工作改革的一大障碍。随着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的推行,我们的中小学校长,必须彻底改变观念,丢掉过去那种单靠开会、发指示、作决议等一般行政命令的管理方法,坚决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脚踏实地地深入到教学中去,通过教育思想的领导来实现对学校全部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可以说,这是我国中小学校长工作中一个亟等解决的方向性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除各位校长的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为他们创造条件,减少各种不必要的会议和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