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书香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

时间:2015/4/14

摘要:加强书香校园建设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学校图书馆建设,不断配备图书和报刊;身体力行地倡导教师读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大力加强学生读书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重视家庭藏书和家长读书的示范作用,发挥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  书香校园  教师读书  学生读书  家庭读书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瓦·亚·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在其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有22年在一所乡村中学——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他在书香校园建设方面建立了丰富的教育理论,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书香校园建设的这些经验,对指导我们今天的书香校园建设,将起到很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没有书籍,就不能称得上是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首先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书籍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说过:“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①

在学校的各项教育设施中,书籍的配备是放在第一位的。苏霍姆林斯基开始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的时候,当时前苏联卫国战争刚刚结束,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学条件非常差,教育经费也非常紧张,但苏霍姆林斯基一直重视学校图书的配置,想方设法为师生购置图书,为老师们订阅教育教学刊物,不断充实学校的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建立之后,苏霍姆林斯基注重发挥书籍的育人作用。他说:“一旦学校建成了,第一个学生就会跨进它的门槛;一旦老师的思想、心灵与孩子的心灵细致的接触开始了,其实,学校也就从这儿开始了,就要把图书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去,让图书永远保存在这里。这不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里的可以借阅。从广义来讲,这是学校的人民精神文明宝库。学校存在300年、500年、1000年,学校图书馆里的书也会保存那么多年。经过千年,学校奠基的石头、砌墙的砖可能风化,变成尘土,而图书永远不该变成尘土。把学校看做是人民的摇篮,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的摇篮,这首先记载在书中。让老师们和学生都解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②

帕夫雷什中学有四座教学楼,在教学楼内还建立了多个阅览室。“低年级班用的每幢楼和主楼的每一层都设有一个阅览室,这是孩子们日常在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获得发展的一个基地。他们在这里可以读到不断更新的各类书刊:包括科普读物和科学书籍、各种杂志和小册子,儿童科技文选、《儿童百科全书》及文艺书籍等。楼道里也设有书籍陈列架,陈列适合相应年龄阅读的书籍。这些图书的陈列和更换都由学生自己管理。每个人都可以在校内看这些书,或借回家去阅读。”③对阅览室内图书的配备标准是,让这些图书的内容逐渐超越教学大纲,使读书成为学生的爱好,这是智力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还重视组织师生开展各项读书活动。一是学校设立图书节。这是学校最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学年开学之初进行,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在欢迎新生入学的仪式上,向刚入学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每人赠送一本书,鼓励他们热爱书籍,热爱阅读,增强大学生关爱小学生的友谊。二是定期组织优秀作品朗诵会。在活动课上,帕夫雷什中学的老师们指导孩子们自选优秀作品,开展朗读比赛,提高孩子们热爱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三是组织师生开展读书交流会。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师生们定期阅读优秀书籍的基础上,设计好许多相关课题,让师生们围绕这些课题,交流自己的读书成果。苏霍姆林斯基这些做法,仍然值得我们今天的学校来认真学习。

二、教师要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④“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⑤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个人的藏书。学校制定各项措施,鼓励教师们个人自己购买图书和报刊,为教师们的丰富阅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空间。“我校图书馆藏书1.8万册,教师们的个人藏书4.9万册。”⑥许多教师的个人藏书都在1000册以上,教师苏霍姆林斯卡娅的藏书多达1.95万册。他还提倡教师都订几种杂志和几份报纸,要要求彼此间要进行互换阅览。他积极鼓励教师藏书,在他的带动下,帕夫雷什中学图书馆藏书18000册,教师们的私人藏书有49000册,很多教师的家庭藏书都超过1000册,而他个人藏书竟然达到19000之多,包括文艺、历史、教育等各方面的书籍。他对书籍的喜爱和重视,直接地影响教师,又通过教师影响到学生和家长,使整个帕夫雷什中学充满了爱书的氛围。

其次,读书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苏霍姆林斯基在引用一位历史老师谈自己讲一节公开课后的感受时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教师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主要还在于终生学习与阅读。因此他十分强调教师每天要不间断地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⑦只能通过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成长。教师要通过读书提高教育技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从教之前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学校教学的要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更新会更快。他曾分析说:“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⑧因此,他认为“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教师必须不断阅读新书籍,不断学习新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积累丰富的知识底蕴。

第三,教师要坚持记好读书笔记。为了保证读书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记读书笔记的作用,他在多年的教育与读书生涯中也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笔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说过:“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现在我大约有40种笔记本,每一种笔记本,都用来记录那些鲜明的而又好像一闪即逝的思想的。我还把读过的书里最有意义的东西记入笔记本里。这一切到了将来都是需要的。都有利于减轻你将来的脑力劳动。你把自己记笔记的制度建立起来吧。要悉心保存你从书籍里汲取来的东西。”⑨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叠叠笔记本,笔记本里有成千上万条期刊摘录和剪报。他的兴趣和爱好直接地、特别是通过教师间接地不断传给学生。

第四、读书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了适应教学的要求,他提倡教师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工作者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⑩ 第一种书是对自己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广泛阅读学科教学的理论书籍;第二种是对教师育人工作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健康高尚的情操;第三种是关注学生心灵发展需求方面的书。可见苏霍姆林斯基重视的不只是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还要做到全面发展。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师读书的理论,倡导建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让读书成为全体教师永恒的追求,这应当是每一位教育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在强调教师读书的同时,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与能力培养。因为,学习能力是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而阅读能力是构成学习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与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书籍对儿童成长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因为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它所凭借的书籍,他曾反复说过:“我的教育信念的真理之一,便是无比相信书的教育力量。……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⑾他非常重视阅读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⑿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和实践了许多教育观点。

1、阅读要与思考紧密结合。他认为,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在读过以后,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他强调:“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⒀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

2、要多阅读科学书籍。科学书籍能大大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培养起对科学书籍的感受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他说:“如果一个少年还没有着迷地爱上一本科学书籍,在‘思考之室’(指阅览室——引者注)里没有他最喜欢去翻阅图书的那个书架,那就是说,我们还没有找到通往他的心灵的那条小路。当少年在‘思考之室’里读过几本书而体验到认识的乐趣以后,他才会在家里看书。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⒁这一点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的态度。

3、阅读能促进“后进生”的转化。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阅读对“后进生”转化的作用。认为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最重要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提示各种概念、结论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该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教师,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4、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当然要保证学好必修课程,而课外阅读是必修课程的“大后方”。不经常阅读课外书籍,对知识的持久兴趣是不可思议的;不建立课外阅读体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要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他认为:“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⒃ 他在课外阅读方面的具体要求是:一是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书目。苏霍姆林斯基自从事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为精心选择读物而操心。苏霍姆林斯基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本书。帕夫雷什中学的全体教师也编制了一个《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阅读的好书目录》,包括供学生在中小学年代里阅读的900本书。在向学生建议读什么样的书时,教师要研究他们的兴趣、志向和才能,应以学生的年龄、心理接受程度为前提。他为低年级提供的大多是故事、童话、诗歌、寓言、神话,为中年级提供的大多数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为高年级推荐的则主要是文化格调较高的书籍。二是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技巧。首先是快速而用心地阅读。这种阅读,要求学生通过目视和心想去领会句子的一部分或不长的整个句子,眼光离得开书本,口头说得出记住了的东西,同时还进行思考——不仅思考所读的内容,而且思考跟所读材料有关的情景、形象、观念、事实和现象。其次,做读书笔记。提纲式——写提纲能训练思考的能力,即阅读科学著作时把主要的、关键的、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罗列出来,建立起所学内容的逻辑“骨架”;摘抄式——把书籍、报纸、杂志中与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关的材料抄下来,把有意思的词汇或不懂的词、喜欢的短语和各种句子等摘抄下来;心得式——在书的页边上写下一些有关的批语,好像在跟作者进行争论。这些方法可根据读物的特点和学生的喜好单一或者综合地使用,目的是用来记录那些一闪即逝的思想。三是重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注意课外阅读评价的教育性与评价指标。他说:“评价里包含着刺激,应当使儿童在这种刺激的影响下确立一种要学好而不要学坏的意向。”⒄评价是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应当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并帮助形成这种愿望,而不是对于不愿学习者的一种惩罚。课外阅读评价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实现程度,而且还是为了完善指导计划,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书籍在家庭的精神生活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重视形成师生校内良好读书风气的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也十分重视家庭读书的作用,他认为,家庭读书是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有益的延伸和补充。

1、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阅读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始终认为,阅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途径。为了让孩子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家庭的阅读环境是不能缺少的。这种阅读环境包括:一是家庭的藏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儿童的家庭,必须有藏书。“为了教育儿童,书籍在家庭的精神生活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⒅他认为,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的帮助,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二是读书的氛围。家长的读书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家里的藏书,不是摆设,“我们希望父母在把这些著作反复阅读之后,再转交到儿子和女的手里” ⒆。苏霍姆林斯基的结论是:“凡是道德修养好的,有自觉精神的劳动者,都是在对书籍抱着深刻尊重态度的家庭里长大的。”(同上)因此他非常重视家庭藏书和家长读书的示范作用。他说:“一个家庭没有书,没有图书角,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不会对学校教育产生任何影响,而在最坏的情况下,这样的家庭环境却会使孩子变蠢,并限制他的智力发展,这样学校就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采取某种措施来弥补家庭精神兴趣的局限性。我们认为,建立和丰富家庭图书角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之所以必要,不仅因为孩子们应有可读之书,而且因为家长们也需要读书。须知,对于孩子们来说,家长们的精神兴趣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儿童的阅读。”⒇

2、倡导家长亲子共阅读。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家长阅读的示范作用。既可以让家长了解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也可以让家长的阅读给孩子们起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家长学校里,苏霍姆林斯基亲自为家长们编写了一本《人的世界》的文选,占主要篇幅的是童话和儿童读物里的故事。他向家长说明,应当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他们讲哪些童话故事,应该怎样讲怎样解释。要让孩子们多读一些有关花卉、果树、观赏树和动物的书,读一些关于大气层奇异现象和关于地层深处的书,读一些关于祖国的书。他反复强调,“有道德修养的人,有觉悟的劳动者都是在那些充满深深尊崇书籍的气氛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21)为了帮助和指导孩子们的阅读,为了满足和发展孩子们的求知欲,父母应当多读一些好书,多思考一些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他说:“如果家长热爱和尊重书籍,儿童就会热爱他们。在家长学校的每一次活动时,除了听讲课以外,父母们还中文艺作品的艺术朗读。”(22)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同事们着力指导每个家庭都设立“读书节”。当这一天到来时,家长们就会给孩子们购买一批批图书。学校里还规定了一个家庭必备和最低限度的藏书目录。

创建书香校园,让师生在浓浓书香中不断成长,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我校不懈追求的目标。借鉴苏霍姆林斯基书香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制定有效计划,强化各项措施,全面抓好教师读书、学生读书和家庭读书这书香校园建设三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③、④、⑥: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8、110、28、28.
    ②: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21.
    ⑤、⑦、⑧、⑨、⑩、⑿、⒀、⒁、⒂、⒃、⒄、⒅、⒆、(2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16、7、8、129、96、10、10、395、50-51、210、374、527、534、528.
    ⑾、(20)、(2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78、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