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境界决定学校的境界
校长的境界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境界。陶行知先生很早就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境界的校长,就有什么样境界的学校。学校之间的差距,实质上是校长素质与水平的差距,是校长境界的差距。校长可以兴旺一所学校,也可以毁坏一所学校。一位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校长境界的高低,决定了学校境界的高低。校长境界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能力,影响到学校的竞争力。有宽广的境界,校长就能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就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能立足学校,放眼长远的发展,对学校发展作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全局性的思考和策划,从而对学校发展产生强有力的以至深远的影响。
校长境界决定学校的创新精神
学校教育事业是关系国家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它既不能以传统教育经验为发展依据,也不能以外国教育经验为发展依据。传统教育经验,外国教育经验都是特定教育实践的产物,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它们也必然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地域的局限性。因此,以此来指导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就需要广大校长在借鉴传统和外国的经验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和创造,探索出一套崭新的教育发展模式。有宽广境界的校长,才能既有较强的适应性,又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品格,就能够不守旧,不盲从,不安居现状,不墨守成规,锐意革新,敢于迎接时代的挑战,迎接教育改革的挑战,具有敢冒风险的气魄,有独树一帜的办学宗旨及管理模式。
校长境界决定学校的文化品位
文化已成为当今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和新的境界。这就要求广大校长要有一种“文化的自觉”,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努力打造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提高学校文化气质。首先,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谈。学校文化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要着力于倡导和打造学校精神,以精神提升学校教育品质。学校精神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塑造学校精神、营造师生的精神家园,应成为广大中小学校长的文化追求。再其次,要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有境界的校长,必定会尊重学校优良文化传统,尊重学校历任领导者的辛勤劳动成果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在此基础上引领学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拓宽视野,确立高远目标
提升境界力,做有境界的校长,最重要的是拓宽眼界,确立学校发展的高远目标。正如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所指出的,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没有作为,就没有地位;没有实力,就没有魅力;没有眼界,就没有境界。拓宽视野,校长就不会就教育论教育、就学校论学校,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策划、设计学校的发展;拓宽视野,学校管理才能向学校领导转变,学校管理者向学校领导者转变,从而增强领导学校教育的前瞻性,预见性,提高学校教育的拓展能力和发展学校的能力;拓宽视野,校长才能提高学校发展的大目标和高品位,才有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
根据管理目标有效性的原理,任何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必须要设置发展的目标。任何管理者都是为一定目标而存在,没有正确的目标,就没有管理存在的价值。具有一定目标的导向,正是学校管理能动性、自主性的表现。实验研究表明,目的性行为的效率明显高于非目的性行为,也就是说,当明确了可能达到的目标和目标的价值时,就会为达成目标而努力。心理学家曾把激励比作跳高,若要跳得高,必须要有一个横杆作为目标。有无横杆,跳的高度是大不一样的。又有人把目标激励比作摘桃子,桃子吊在空中,坐在地上举手可得不行,站起来便可摘到也不行,因为这样的目标缺乏挑战性。只有跳起来才能摘到的“桃子”,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在学校发展、学校管理中同样是这个道理。一个学校只有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高远目标,才会增强目标的激发力量,更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鼓动力。当然,过高、过大的目标也会使人失去信心,甚至望而生畏。学校的管理者、领导者只有高瞻远瞩、放远未来同时又实事求是、结合实际,才能提出既能振奋人心又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目标。
学校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在学校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是仅仅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服务,还是为全体学生服务,让所有学生都能面向未来?是办淘汰教育、选拔教育,还是办普及教育?是让学生片面发展,还是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让学生唯唯诺诺、循规蹈矩,还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机械呆板,还是焕发生命的活力?
这些都涉及学校的办学思想问题,一所学校能否确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并且具有自身独到的办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
校长是学校之魂,首先是学校办学思想之魂。每一位校长都是带着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走进学校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尽管思想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它却实实在在地发挥着作用,指导着人们的教育行为、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一所学校有了科学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就有了学校的精神支柱和崇高的教育思想信念,才可能产生科学的教育行为。
正如有人所说,请关注你的理念,因为理念决定你的语言;请关注你的语言,因为语言决定你的行为;请关注你的行为,因为行为决定你的习惯;请关注你的习惯,因为习惯决定你的性格;请关注你的性格,因为性格决定你的命运。可见,人们只有发于理,才能施于行,结成果。
校长的办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职工的办学思想,从而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思想。成功的校长无不注重教育思想的转化,即善于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师生员工的教育思想。当年陶行知先生在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育才学校过程中,提出生活教育思想,即“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以其生活教育统领学校教育教学,统一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使生活教育思想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办学理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形成了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育才学校生活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成功教育的思想,即通过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刘京海认为,要让学生成功,必须先使教师成功,要用成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来培训和提高教师,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特色和发掘潜力。如今,成功教育已成为闸北八中师生员工的共同精神财富。可见,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一所学校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一位校长,不管是否能自觉意识到,总是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并以这种思想观念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有思想的学校需要有思想的校长。加强思想修养,成为一名有思想的现代校长,应成为每一位校长努力追求的目标。校长要更好地修炼自己的思想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学点哲学,提高哲学素养有思想的校长,首先要学点哲学,提高哲学素养。科学的教育管理哲学素养是现代校长特定的知识素质之一。校长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卓有成效地进行教育管理,就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哲学思想作指导。学校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并非都是有技术性的,而往往是具有一定哲学性质的。一个学校如果缺少科学的管理哲学,即使有现代化的设备和条件,也不能保证成为一流的学校,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要求。现代校长要领导学校走向成功,必须具有科学的管理哲学素养。学习哲学,提高哲学素养,能够促进广大校长自觉地生成和升华学校管理的悟性。
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是校长的“主心骨”,是校长展翅高飞的翅膀。实施学校的思想领导,就要求校长精通教育科学理论,成为有理论见解的、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家。广大中小学校长只有认真学习和实践教育科学理论,才能变革落后陈旧的教育观念,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从而高瞻远瞩地把握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当今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围绕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指导思想,已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现代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理念、生态教育理念、生命教育理念、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智慧教育的理念、教育服务的理念、教育经营的理念、校本发展的理念等。这些鲜活的教育科学理论,需要校长认真学习、科学把握。
在实践中潜心探索,形成校本化办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要实施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校长必须充当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二者间的中介人,并率领全体教师充当这种中介人;二是指校长不仅是教育科学理论的实践者,而且充当教育科学规律的探索者,带领全体教师去创造性地发展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身体力行,对别人的思想和经验,不搞本本主义,不生搬硬套,而是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从自身教育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前辈教育家的思想,提出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这一个性化、校本化的教育思想体系,被学术界评价为当代“活的教育学”。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必须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实践性的教育理论,才会对教育、教学工作及学校管理工作发挥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才会对教育实践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力。校长在学校思想引领工作中,应认真学习、勤于实践,善于把教育基础理论转化为实践性的教育理论,转化为个性化、校本化的教育理念。这种转化工作正是创造性的劳动,是专家型校长的成长土壤。
系统思考,做一名反思型校长反思实践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路径和策略。成功校长无不是在反思实践中成长和发展的。系统思考、反思实践,对于校长成长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校长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增加反思实践的意识,逐步养成反思实践的良好习惯;努力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在思维方式上自我变革;正确把握反思的内容;注意影响反思的因素,提高反思效果;掌握进行自我反思的具体方法,如“左手栏”方法、札记反思法、自传反思法、档案袋法等;反思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放慢思考过程,避免“抽象的概括”,思考要有较深层次,而不是从表面现象中得出结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