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打造“有效教学模式”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抓手

时间:2015/4/23
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然要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怎样才能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打造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模式”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好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将“有效教学模式”打造活动纳入教学管理和做为学校教研的重要内涵十分必要,意义深远。
     一、让“有效教学模式”打造过程成为普通教师理性的反思过程。
“有效教学模式” 打造活动,其核心是要彻底搞清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因素,归纳提炼出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操作规律,总结出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规律和基本操作范式,即“模式”,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实效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与执教水平的持续提升。
    客观地讲,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效率不高的原因,既有教师素质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也有教师教学观念方面的。怎样让老师们能够自觉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的确是眼下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如果只是在理论层面进行“说教”,效果一定不好;只有让他们在教学实践的操作中,在“有效教学模式”打造的过程中,对自身存在的教学效率问题进行不断的反思,他们才可能会有较深层次的心灵触动。
“有效教学模式”的打造过程中,教师们必然要反复互相听课评课、反复互相比较各自课堂教学的效率差异;反复多次的听、评、研讨,必然会促使着他们逐步感悟和总结出低效课堂的弊病和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和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这个过程必然会带动教师的教学操作方式的变化和教学思想的更新和逐步转变。让“有效教学模式”打造过程成为教师们理性反思教学问题的过程,成为教师们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最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起现代教学理念的过程,是十分重要、必要而有意义的。
    二、 让“有效教学模式”打造过程成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有效教学模式”的“打造”,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仅仅总结出若干个“教学模式”;而是要通过“打造”的过程最终来改变目前与教育改革不相适应的“教”和“学”的方式。“打造”强调的就是“过程”。我们所追求的就是让“有效教学模式”打造过程成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打造”的过程中,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使教师们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多种教研方式,反思教学问题,寻找教学高效对策,最终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重新建构起充满生命灵动的新课堂。
    “有效教学模式”“打造”的整体认识和思路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基本目标是有效,基本手段是教研,基本成果是‘模式’,终极目的是师资提高”。具体地说就是让每节课的成效最大化,这是有效教学打造的基本目标;解决影响教学有效的诸多问题的手段只能是靠有效的教研方式和有效的教研活动;有效教学打造的基本成果表现则是诸多有效教学模式的自然出现;有效教学打造的终极目的还是要提升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和执教能力。
    在这里,我想就有效教学模式打造的 “基本成果是‘模式’”强调一点。虽言“教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循。我所说的“模式”,就是对合教学规律的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基本操作程序的提炼、提升和归纳总结。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河北衡水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东芦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的模式无不体现了“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特性,无不遵循了“学生为本”的原则和规律。
    我以为,有效教学“模式”的总结与提炼,不是要使教学变成机械僵死的活动程序,而是要使教学行为更加关注合规律的要求与更加明确合规律的操作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效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的凝练概括,是教学行为的明确指向,是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学校领导创造条件,引导教师们积极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讨活动,鼓励老师们不断建立有效教学的“模式”,对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内化课改新理念,自觉追求合规律的教学行为,促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实起来,最终促使教师整体专业素质持续提升的确意义重大,非常必要。
    三、让“有效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师资自主专业成长的动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前,以知识、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统治教师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一片死寂;新课改实施后,“以生为本”教育教学理念成为主导,“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被高度重视应用,一时课堂活跃空前,但很快我们发现,“活而低效”成为新的教学问题。以打造有效教学模式为核心的“有效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在以往只是过多体现“情绪饱满”和“交往热烈”两种状态的基础上,“思维(主动)”和“(教学)目标达成”状态已多有呈现,且渐为广大教师所重视。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教学状况。可以说,随着围绕“有效教学”模式打造而进行的各项教研活动的推进和深化,课堂低效这个难题,正在一点点地得以破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的确让课堂神话般得以空前地“活”了起来;我们也真诚地期望,通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能真正地让课堂的欢快跳跃,变成铿锵脚步的节奏,真正地“实”起来。
   “有效教学”模式打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建立若干具有实效的教学模式,而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大幅提升。大雪无痕,模式、方法、技能一旦升华为艺术,其生命便成为“创新”,是“无模”可循的。“无模—有模—无模”,这个链条环节是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完整过程。“无模”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创新真正是师资自主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
   “有效教学”模式打造,只是让我们从“无知”走向“有知”,建立规范(模式),保证效果。从“无模”的低效状态,步入“有模”“保底”的较高效率状态,再到打破规范(模式),这是一般认知规律,也是事物发展必然历程,更是有效教学研讨活动的真谛。
    我们期盼着课堂教学“建模”过程的快速完成,到那时便是教学创新飞跃时机的再次到来和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魅力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