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中小学校长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时间:2015/4/27

第三次全教会确立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不竭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希望之所在”。培养创新人才首当其冲需要教育者求新求变尤其是一校之长,更应率先垂范,认真学习切实领会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校长是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更应是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实践者。创新教育的成败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其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的认知和能力水平。

  第一、校长要做一个敏锐的发现者

  善于发现问题。校长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创新的重要前提。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当代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越多越高的要求,人才不仅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更应该是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并独创性地加以解决。人才不仅是求职者更应该是能提供职业的创业者。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培养创新人才,固然取决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但校长的作用至关重要。校长一方面要认真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在人才培养上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更要高瞻远瞩,与世界接轨,把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正面临一场深刻的革命,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其核心特征在于创新。创新可以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既可以表现为在教育内容上删繁就简、调整整合甚至新增内容,也可以表现为在教育方法上大力提倡个性化教学,教育手段上更新升级;既可以是学校管理体制上的新举措,也可以是教育结构教育层次的调整;既可以是一节课一次班级活动的组织开展,也可以是关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思考和质疑。校长要具备超凡的观察力,不断变换视角,经常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习以为常的现象。

  善于发掘人才。在新课程推广使用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材变了,而使用教材的教师却难以改变。教师如何通过继续教育学习领会新课改的精髓,真正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现专业成长,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个好汉三个帮”,再高明的校长也不可能一个人办好一所学校,市场经济条件下校长不一定是千里马,但一定要成为伯乐。校长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有爱才求才惜才用才之心,千方百计为教职员工提供发挥聪明才智和开发潜能的平台。教师的成长固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外在的环境也不可忽却。校长通过校内教育教学以及教研活动、进行校际交流、选派教师进修学习等手段发现并培养人才。比较中西方教育,我们都知道欧美国家的孩子富有想象力创造力但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相对薄弱,而中国的孩子反过来:有较好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但是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在教育,根子在教师、在教育的指导思想。我们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缺乏想象力创造力,而是被落后的教育体制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逐步扼杀的。要改变现状,关键在教师。因此,要求校长潜心研究,努力培养挖掘一批符合要求的新型教师。

  善于捕捉信息。做一个勤思考有灵性的校长,要做到善于利用一切手段收集运用一切有价值的信息。现在的信息渠道呈现出多样化,既有传统的文本、音像资料,更有更多更快的网络资源。通过捕捉各种各样的信息来汲取营养,积累素材,酝酿创新。校长对信息的加工提炼目的是为了指导学校工作的实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利用价值寻找创新的切入点。由传统学校管理向现代学校管理转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封闭到开放。作为校长一方面要了解掌握国内外教育发展动向,学习领会先进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洞察学校内部各种教育现象,寻找发展与创新的突破口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湖南汨罗之所以能取得教育的大面积丰收,就是得益于他们找到了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杜绝留级复读,追求学生的整体提高。

  第二、校长要做一个踏实的组织者

  经营资源。管理的实质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即人财物在时空上的最优组合。社会主义的学校教育带有公益性质,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但是必须讲究成本,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不管是物力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中小学校长应该掌握并充分利用教育及市场经济的有关政策法规及规律,要能有效合理地使用校内资源同时还要加强与社区乃至社会的联系充分调动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城市中小学与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大学的联姻,农村中小学积极探索升学和就业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营造氛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法国人保尔-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如今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趋势。终身教育思想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全新要求。学习型组织要求人们不断学习,吸取新的营养,强调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学习型组织崇尚平等合作竞争进取的作风而为创新提供了温床。校长应致力于营造学习型学校,结合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从舆论导向到政策保障积极营造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使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让创新成为一种自然一种习惯。

  制度保证。制度保证可以体现在多方面。校长作为组织的领头人,必然要实施管理职能,而管理的一个基本措施就是确立并实现组织目标。目标起着导向作用,是全体成员的努力方向。不论是近景目标还是远景目标,不仅要具备可操作性,更要有挑战性和号召力,能激起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就是在“让每个孩子都能成功”的目标激励下,走出了一条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全新的发展路子。

  果断而正确的决策以及相应的规章条例都是创新的制度保证。决策是一次取舍,决策是行动的号角,决策是兴奋剂。校长在博采多方面信息和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决策,营造舆论环境,确定发展方向,为教育创新保驾护航。

  第三、校长要做一个大胆的示范者

  敢于冒险。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校长不能一味地循规蹈矩,只知道看文件学典型;更不能睡在已有的成绩上故步自封。而应该经常性的有理性的思考,寻找符合学校特质的发展新思路。邓小平讲“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创新就意味着对固有的并且早已为人们熟悉习惯接受认可的思想或行为的突破与挑战这不仅是打破旧的格局,也必然因为给人们带来新任务新压力而损害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因此,作为校长要躬亲垂范,要有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劲头。回顾历史,从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到今天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从夸美纽斯的课堂教学到今天人本主义思想的问世,这些无一不是前无古人的做法,都是教育创新的楷模。

  注重科研。校长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科研素质,这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首先要有教育科研的意识,清楚科研的价值,积极营造有利于教育科研的氛围和条件,通过舆论导向以及制度保障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同时还要有教育科研的能力,这也是新时期所倡导的校长职业化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校长的学业成就往往成为其人格魅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具有强制性权力因素所没有的、也不可替代的巨大感召力。名师乃至名校长也一定是一个在教育科研方面卓有成就的人。实践证明:科研和创新是紧密联系的,科研往往是创新的载体,创新是科研的必然归宿。

  第四、校长要做一个谦逊的服务者

  管理即服务,校长要确立学生是教育对象又是服务对象,教师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的观念。校长不仅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更要为教师的教育科研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服务、创造条件。

  在新课程的推广使用中,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管理者,从思想到行动都要作出切实的改变,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在实处。校长要积极营造两种环境,一是“硬”环境,即必要的物质环境。良好的物质条件能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为教育创新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软”环境,即校园文化环境。在管理过程中,校长应该更多地运用肯定、鼓励、认同、暗示、平等交流研讨等方法,努力创造和谐民主积极进取、既宽松又有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环境,能有效地减少人们的紧张感压力感,增强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和群体凝聚力,使人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新没有固定的模式,创新是无止境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校长在创新教育中应该认清形势找准位置,发挥中坚作用,实现教育事业的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