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为径,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15/4/28
一、营造宽松氛围,乐于质疑
在班级中创造良好的问的氛围,不管所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我们也不应置之不理,而是用满腔的热情去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解放,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应“蹲下身体”以朋友的身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氛围,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以及疑问带到课堂上来。平时也要让学生有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
二、学习质疑方法,善于质疑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很喜欢问,但常有一些不合理的、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无价值的问题,将原本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搞得很糟糕,同时不合理的疑问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就验证了“敢问不难,善问不易”这句话了。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切实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非常重要。
三、从课题导入设置疑点,引领学生的思维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只要我们能抓住课题巧妙地进行质疑,就能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但是阅读不注意审题,不注意课题与文章内容间的联系,往往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审题中的质疑问难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有的文章,有些学生通过读课文就能直接从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课文中却没有,但为了保护他们的求知欲,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并没有否定他们的质疑,只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在认真读完课文后,认真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解决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再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一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整节课中都能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在朗读中质疑
课本中一篇篇文字优美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典范的样本和丰富的材料。因此,首先要读懂文章,但是一味玩花架子的“读”则完全抛弃了阅读教学的这一宝贵经验,只要学生“熟读”,不要学生“精思”,却要不得。所以教学中以问促读是促进阅读能力的最佳途径。如在教学《生命的林子》课文中,我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同时提出“文中描写的是怎样的林子?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学生通过朗读后说出一些词语,如:郁郁葱葱、莽莽苍苍、修长等。这样在朗读时以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五、从重点词句处质疑
一般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往往是那些能够直接反映文章中心内容的词语、句子,它于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抓住它对于把握全篇课文十分重要。如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对文中的“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一句,学生对文中的中心句提出“阿联酋人民为什么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又是如何精心侍弄的”。我引导学生们认真感悟课文,把他们的目光直接引向文章的精华。
六、从课文的插图生疑
课文中的插图能用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既可以是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还可以是观察能力。本以为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语言文字能有一定的理性理解,像插图这样的形象理解对学生不能起什么作用了,其实插图也是一种课程资源,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虽然插图比较少了,但插图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消失。如果我们能巧妙地挖掘和开发它,它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学会释疑,怀揣“问号”步入语文殿堂。以问促教,以问促学,其效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