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的缘故,笔者经常同一些校长打交道,时间长了,猛然发觉,对于校长来说,涵养居然比什么都重要。
涵养,顾名思义,应该包括“内涵”和“修养”两大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此,我们不妨剖析一下当前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许可以管中窥豹,一探不够格校长涵养之究竟。
类型一:能力不足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道理,虽然不敢说绝对正确,但大致如此。实践中,好学校各有各的优势,差学校各有各的问题。
一些问题学校,问题往往出在校长身上。按理说,校长应当是教学的模范、管理的专家、师德的样板,理应是一线教师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绝大多数校长一般也是遵循这样一条循序渐进的成长路径,走上管理岗位的。然而,也不排除个别教学不行、业务一般却善于“公关”的人,“脱颖而出”成为校长。这些在教育教学素质上先天不足的校长,如果后天再缺乏调理和滋补,很容易出现外行人领导内行人的局面。
曾经有这样一位校长,当年教书的时候一塌糊涂,带一个班,差一个班,先后教了几个班的课,几个班的学生都要求换老师,因为他实在讲授不清所教的内容。他自己也很痛苦,最后横下一条心,设法登上了校长的位置。然而,一朝得志,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为了证明自己,就经常召集教职员工开会,而且是开长会,喋喋不休,每一次都把大家讲得昏昏欲睡、饥肠辘辘。此公愿意点评别人的上课情况,尤其爱好点评学校里那些优秀教师的课例,这本不是坏事,但他事先在小本本上抄下来一些“话全对、理全通、就是没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空话、套话,背下来,然后教师面前“二次背诵”。没用多少时间,学校的教学质量面目全非。
类型二:难以容人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一所好学校的背后,不仅有一个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涵养深厚的好校长,更有无数默默奉献、追求进步的好老师。好校长与好老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不过,也有一些自身涵养不够的校长,潜在的自卑感不断累积,最后走向极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甚至对人才进行压制。学校中,哪个教师水平高、能力强、深受学生欢迎,校长不仅不为之自豪,反而千方百计地进行打压。究其原因,是作为一个曾经有过挫败感的教师,一旦大权在握,那就对自己不曾享受过的风光、不曾获得的荣誉过分敏感,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不自信的外在表现。
类型三:独断专行
好的校长靠自身涵养所释放出来的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实施有效的管理,差的校长自身涵养不够,往往赤膊上阵,靠刚性管理维持弱局。
据我观察,水平高、有涵养的校长总是对文化感兴趣,他们满怀自信、富有理想、充满激情地规划和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不时地发给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于漪、魏书生等人的教育类著作,营造书香气息和书卷氛围。学校的一切,不管是教学文化还是管理文化,无不投射出浓浓的教育情怀。置身校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健康和谐的浓烈气息。
反之,个别水平和涵养较浅薄的校长,特别热衷于工厂企业流行的精细化管理,心思不是用在促进人的发展和进步上,而是全心全意忙于制定各种各样、繁琐机械的条例和规章。我们不反对规章制度,但是过于繁杂,肯定就有问题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感兴趣,却对目前充斥市场、以绝对服从为主导思想的员工培训类书籍情有独钟;举校上下,倡导的不是开明的思想文化,也不是科学文明的管理方式,而是很不高明的“一言堂”。
学校是什么?它理应是师生共同成长、享受教育的乐园,而不是冷调子的制造工厂。抽空了独立思想、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的学校,不过是一个名不副实的空壳,苍白且浅薄,对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无异于一种折损,无论身心。
类型四:能量内耗
有些学校,人际关系紧张,玄机重重,矛盾多多,关键问题也在校长。一个有正气的校长,断然不会带出这样的队伍。即便有苗头,也可消解之。
优秀的校长,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人脉网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靠的不仅仅是技巧,更主要的是自身的涵养与素质。其身正,不令亦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早已为无数鲜活的事例所证明。公生明,廉生威,也是无数管理学教程中常提的热词。然而,纸面上的东西,未必能深入到教育的各个角落、深入到千差万别的学校。那些有待发展的校长,往往就是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出问题的。
打铁还要自身硬。自身不硬的人即使勉为其难地进入管理岗位,那种力不从心也是显而易见的。解决的办法不外乎有二:向那些出类拔萃的优秀校长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尽快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与综合涵养,做一个带领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大显身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勇者和强者。如果不思进取,甚至想“反正我不想也不能发展到优秀者的行列中去了”,那还不如把自己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找到自己的特长,把它们彰显出来,活出最适合自己的状态和水平。
以上诸种现象,在我们的教育生态中,虽不普遍,但也并非凤毛麟角,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所造成的伤害不容小觑,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
校长,你的“涵养”够不够?
时间:201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