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评价——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法宝
时间:2015/4/29
关键词:激励,全员参与,张扬个性,重视积累,爱
作为教师,每天都在对学生作各种各样的评价。那么,什么样的评价才是科学合理的呢?笔者是一位做了六年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笔者认为,发展性评价,是科学合理的。发展性评价是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理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这种评价是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给学生分等级。在此,笔者就上学期在班内实施的一些发展性评价与大家作个探讨。
一、激励——发展性评价的基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是传授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从儿童到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他身上所有好的东西。”一次鼓励和表扬,远胜过成百上千次指责。研究结果表明,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记得那次大扫除结束后,有个学生跑来告诉我:“老师,雷洪宪主动把教室的垃圾送到了垃圾房。”而平时,雷洪宪是个游手好闲,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整天贪玩的一个男孩。他今天能这样做,很值得表扬。我不失时机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力表扬了一番,还把这件事写成了“喜报”,帖在教室里。从那以后,雷洪宪主动给班内换饮用水,班级工作也积级了许多!我看到这个可喜的变化,便利用这次契机,在班内承诺:以后只要有谁在某方面有进步或表现好,就发一张“喜报”。一学期累积的“喜报”越多,期末就能赢得更多的奖励!为了得到多多的“喜报”,期末能评上奖,学生个个欢欣雀跃,憋着一股劲,表现越来越好。
二、全员参与——发展性评价的催化剂
长期以来,说到对学生的评价,常常想到的评价主体是老师,评价的行为就是老师在试卷上打分数,在成绩报告单上填分数,写评语,出现了卷面上的高分,实践中的低能;学校的好学生,家里的不孝子。这是长期以来评价主体的单一与错误造成的,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自我发展的欲望和能力也就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萎缩了,消失了。因此,我们要重视其它评价主体的作用,使大家都来参与评价,都来关心学生的发展,促进他们的成长。
1、 家长参评
在实施了“喜报”评价后,我请家长参与进来。当某个学生得了“喜报”,我会以校信通或电话的方式告之家长,并请家长利用这张“喜报”,好好地表扬孩子一番。当学生把“喜报”带回家,让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进行公正评价,并写下“寄语”时,家长就会写“爸爸妈妈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表现,希望以后能有更大的进步、更好的表现”这类激励性语言。这样做,使孩子体会到了父母的关爱,融洽了家庭氛围。
2、 同学互评
同学之间亲密无间,在一起学习、游戏,对同伴的优缺点应该了如指掌。让同学之间进行互评,可以让“当局者不迷,旁观者更清。”只要有同学在礼仪方面、学习方面、卫生方面、团结友爱方面等有突出表现,就将该同学的大头贴或照片贴在同学们自己设计的展示栏里。这样,孩子们每天在展示栏里看到自己的良好表现,就会不断增强勇气和自信,体验着成功的快乐;看到别的同学的良好表现,就会去比较,发现自身不足,确定下一阶段的方向。
3、 自我评价
相信很多老师都给学生准备了“成长纪录袋”。我充分利用了这个“成长记录袋”,用文字、用照片,把每个孩子平日里各方面的成长过程的一点一滴记录下来。如班内积极表现,校内外获奖情况,各科任老师奖励的物品,展出的优秀作业,发表的文章等。另外,要求学生每周作一次个人小结,形成书面材料,放进纪录袋中。用精美的袋子装帧起来,由学生自己保管。这样,学生就可随时翻阅记录袋中的材料,正确认识自我,给自己适当的评价,激发自信,不断进步!
三、 张扬个性——发展性评价的强心剂
赞可夫说: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发展。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应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余地,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以往的评价,大多评价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发展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评价学生。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学生都各不相同。有的爱好读书,有的喜欢运动,有的善于思考,有的擅长手工制作,有的思维缜密,有的想象丰富…… 作为班主任,要尽量鼓励他们发扬优点,树立信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
这学期,平时我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到期末,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找出他最闪光的一面,给他评个“星”。如“踏实之星”、“善良之星”、“创意之星”、“人气之星”…… 并给每位学生拍了照片,放进我的博客中,并附以相应的个性化的评价。如:
六(1)班的人气之星——李灿:你人如其名,总是有灿烂的笑容。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间与同学玩得很好,大家都亲切地喊你“李哥”,可见你的人缘真的不错!你的成绩也很稳定,总是名列前茅。希望新学期你能有更大的飞跃!
六(1)班的才气之星——蔡发松: 你是个惹人喜爱的男孩,人缘也不错。大家都叫你“蔡导演”,因为你头脑灵活,总有奇思妙想。课堂上听到你富有个性的回答,老师真高兴。如果课外你能多读课外书,相信你会更出色!
立(1)班的微笑之星——刘雅珉:总是笑眯眯的你,是位既聪明又可爱的小女孩。你学习认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本上那端端正正的字迹让老师好喜欢。不过,你课堂上发言再大声些,敢于提问,你会更优秀!
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被评上了“……之星”,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四、重视积累——发展性评价的必须品
有位老师说得好:“评价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评价重视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是过程;评价的不仅仅是学生上学时间内的课堂、校园,而应拓展到学生在校时间之外的家庭、社会,只有在这个多维度的时空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创造个性丰富的发展过程,才会有更加优化的发展结果。
记得那次英语课,布置的作业是利用周末做个面具,周一全面参评,评出一二三等奖。到周一时,全班同学都兴致勃勃地拿出了自制的面具,只有虞奇一人低着头不动。我走上前轻声问:“你的面具呢?”虞奇的头更低了,唯唯诺诺地说:“我忘记做了。”听了这话,我气不打一处来。作为学生,怎么能连作业都忘记做呢!可转眼一想,何不再给他一次机会呢?于是我和颜悦色地说:“那今天我们暂时不评比,等你今晚回家后做好,明天再评,怎么样?”虞奇立刻抬起头,高兴地说:“好,谢谢老师!”
第二天一大早,有个学生就来打小报告了:“老师,虞奇又没做面具。”我找到他,在一旁问:“为什么没做啊?”虞奇委屈地说:“我做了,做的是小老鼠面具。可今天早上被我家小猫抓碎了。”说完就哭了。“是这样啊。可见你做的面具太逼真了,把小猫都吸引了!”我笑着说:“那老师再给你一天时间,怎么样?”“真的吗?谢谢老师!”虞奇破涕为笑,并信誓旦旦地保证:“这次我一定会好好保管面具的。”
第三天,我刚进教室,就从边上跳出个戴着小老鼠面具的孩子来。一看,是虞奇!“看我的面具,怎么样,神气吧!”虞奇兴奋地叫着。“祝贺你!”我高兴地表扬了他,并组织全班同学评选。最后,虞奇还获得了二等奖呢!
通过这件事,我清楚地认识到,过程重于结果,积累高于一切!在学生沮丧时,帮助他找回信心;在学生颓唐时,帮助他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在学生成功时,与他一起分享快乐。这不正是作为班主任该做的吗?
五、爱——发展性评价的“心灵鸡汤”
在孩子们的成长记录袋内,在“喜报”里,在我给孩子们的评语中,随处可见我用心、用爱普写的激励为主的“心灵鸡汤”。我用放大镜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把一分的进步扩大到五分来表扬,把五分的表现扩大到十分来赞许,用诚挚的交流,衷心的祝福来温暖孩子。如给汤迪写的评语中,我这样说道:
都说女儿是妈妈贴心的小棉袄,我们班史佳妍,你就是老师的贴心小棉袄啊!
还记得刚接班时,前任班主任说史佳妍很不错,我就对你这个长得漂漂亮亮的小女孩充满了好感。初见你,觉得你乖巧,听话,惹人喜爱!慢慢地相处,觉得你懂事,乐于助人;作为班长,管理班级井井有条!一个学期下来,我觉得你身上有太多的优点,数也数不完呢!不过,老师在这里还要说说你的不足之处。史佳妍,你怎么喜欢哭鼻子呢?有一回默写错了,收上来时我就看见你在哭了。我知道你很要强,但谁都会有失误的时候啊,这点小小的挫折算什么呢?那次美术老师找你参加折纸比赛,你折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哭鼻子,说不想参加了。我知道你是怕如果参加了没拿到好名次,觉得对不起美术老师。其实,像这样的活动,重在参与,重要的是锻炼自己啊!但是可喜的是,你克服了胆小的缺点,老师真为你高兴!记得大课间集体跳绳时,你一直不敢参加。看着其他同学快乐地跳着,我知道你内心很羡慕。前段日子,我终于看到你尝试着参与进来了!过了几天,你已经跳着很不错了。你看,只要你敢做,就一定能成功!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大胆地尝试吧,相信你能做得更棒!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发展,教育的对象也在发展,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我们既不可一刀切地否定传统的评价,又要善于从传统的评价中找到创新的切入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注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欢乐。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愿望。”让我们都用发展性评价,来帮助学生,成就学生更大的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