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给孩子一把戒尺

时间:2014/1/3

基本目标:让孩子学会自制
目标分解:⒈适当地运用惩罚手段;⒉帮助孩子反省,增强孩子的自制力。
家教警语
不能控制自己倾向的人,不知如何依照理性抗拒当前快乐或痛苦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
孩子不可能永远眼在父母的身边,父母就不可能永远监督着孩子不要去犯错误,没有一个父母能够在孩子身边教育他一辈子。所以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制,才是真正的爱子之道。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是家长给孩子的一把宝贵戒尺,从此以后,孩子的行为就靠这把戒尺来监督。
 
判断鉴别              
心理多棱镜:“你懂得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律吗?”请用“是”和“否”来回答以下问题。
                                                                                            是    否
⒈我从孩子小时就常常与他谈论各种规则,如交通规则、游戏规则。        (    )
⒉我经常向孩子提问,让他反思。                                                  (    )
⒊对待孩子的不高兴,我不会太迁就他。                                          (    )
⒋我鼓励孩子对自己要做的事自己定计划。                                       (    )
⒌孩子与他人有约,我会提醒他一定要守时。                                    (    )
⒍在孩子情绪激动时,我会让他自己想办法冷静下来。                         (    )
评价与分析:若你打的“是”多于“否”,你是一位懂得如何让孩子自律的家长。
心理导航
亚里士多德讲过:“无自制力的人,为情感所驱使,去做明知道的坏事。有自制力的人服从理性,在他明知欲望是不好的时候,行为就不再追随。”
自我克制是勇气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它甚至被认为是品格的精髓。自我控制是人类与纯粹动物的要本区别之所在。事实上,不能进行自我控制,就不会有真正的人。
赫伯特、斯宾塞说:“极其严格的自我控制,是能过自我克制、自我平衡,在付诸行动之前,仔细思考,再三权衡——这就是教育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家长应该注意的是:行为控制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而应该首先从家长做起。那些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家长实际上是给了孩子一个反面的榜样。家长不要老是想着自己应该去控制孩子的行为。这种想法是挑起两个人冲突的“一种手段”。
 
训练策略
策略一 合理地运用惩罚
合理地运用惩罚手段是为了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要想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就必须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合理的惩罚是为了时常提醒孩子他应承担的责任,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监督。说到底,惩罚只是培养孩子树立责任感的一种手段而已。
要想发挥惩罚手段的积极作用,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⒈用孩子的任性带来的后果作为对孩子的惩罚,这样会使孩子记忆深刻。比如,如果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把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都扔到地上,那么还有比让他自己把所有的东西都捡起来更好的惩罚办法吗?⒉对孩子的惩罚一定要标准一致并且贯彻到底,也就是说只有始终运用同样的标准来徇孩子的行为,才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是他应该做的,违犯了哪些原则会遭到惩罚。⒊对孩子的惩罚应力求公平、公正。对孩子作了的惩罚是经过家人商量一致同意的,而不是由于某个人的一时兴趣。另外,和孩子一起温习家里的行为准则,将有助于克服惩罚的不公平性。⒋对孩子的惩罚不能受个人感情的影响。如果家长被孩子的不合理行为气得失去理智的话,那么就不能保证客观的评判,往往会有不明智的决定。这对于教育孩子是起不到好作用的。⒌惩罚不是目的,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您希望他做到什么。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那么每一次对孩子的惩罚其实正是提高孩子责任心和自制力的一次很好的契机。⒍在惩罚的时候,您需要保持冷静的太度,以免使孩子太害怕。因为孩子可能由于惮盱你的威力而一时屈服,但过后,他就把答应过您的事情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如何合理惩罚孩子?
◇积极地并且坚决地对孩子应该做的事情提出要求。
◇剥夺孩子以前拥有的一些权利(对于孩子来说,失去参加他们喜欢的活动的可能性将会成为巨大的促进力,促使他们做好每一件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为了一些好的目的暂限制孩子的行为(这需要在监控下实现,并且应该时时刻刻注意孩子是否完成了需要他做的事情,比如整理房间、洗衣服和做家庭作业)。
◇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庭里的责任,为家庭尽自己的一份力(比如,消除花园里的杂草,用吸尘器清洁房间等)。
◇警告孩子如果他再犯错误将不允许他再做某类事情(比如,不再允许他和朋友玩通宵,也不再同意他去看流行大片)。
◇不再给孩子零花钱用。
 
策略二 延缓满足欲望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对孩子的一些日常玩乐、享受的需求适当延缓满足。父母最好让孩子做出相应努力后,再满足他的欲求。要注意一定不要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欲望,不要让孩子的欲望膨胀。
如果孩子想要新衣服,就要学着自己洗衣服、剧鞋子、整理床铺。还可以采用积分制,每做一件值得鼓励的事,就加几分,累积到一定数量,可以让孩子获得想要的某种奖励。
孩子还要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会“省着用到手的东西”。例如根据孩子年龄和自控力现状,可以将一定数量的零花钱交给孩子,并规定一定的使用期(一周或数周甚至一个月或几个月)。到期检查使用情况,用得合理,就奖励;否则,适应惩罚,例如一周不能看电视。
在实行延缓满足的过程中,要让孩子通过一定努力来满足自己的要求,提出的要求是孩子经过努力能达到的,因此难度要适中。这样才能让孩子懂得有付出才有收获,还让孩子懂得了节制与自制。
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积少成多

活动地点:家中
活动时间:空闲时
活动内容:
⒈孩子如果想得到一件东西,如新衣服、新鞋子,及其它属于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东西,你不要马上就满足他。而是要求他去完成一样力所能及的工作。⒉如果这件东西价值较高,还可以采用积分制,如打扫房间记几分,帮父母做饭、买菜记几分。⒊最后积分达到一定的数目并达到你的要求后,再将孩子要求的东西作为报酬给他。
 


策略三 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
一个自律的人,一个自制的人,是一个懂得自我反省的人。
父母要有意识培养孩子反省的习惯。如过年了,问问孩子过去的一个有什么收获,下一年有什么新的打算。考试完了,问问孩子自己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有哪些地方做得不错,有那些不足之处,今后打算如何改进?等等。
父母也要做孩子的榜样,在做错事之后能够进行自我批评,放下面子向孩子认错,给孩子做一个自我反省的榜样。
俄国作家果戈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曾经虚度年华,游戏人生。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反躬自省。他找到了自己的弱点,然后逐步予以克服,潜心写作,先后创作了《死魂灵》等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了著名的大作家。
心理讲坛               行为自制能力培养的自我监督模式
★提供榜样
提供榜样是指家长用语言将自己的调节活动过程呈现出来,为孩子提供自制活动的榜样。由于思维的过程是内隐抽象的,在培养中提供榜样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家长应该提供榜样的具体内容、主要问题、自我引导、自我处理问题和自我强化问题等。例如:
问题的确定:我将要做什么?

注意力的集中:妈妈告诉我做什么,我需要仔细听。
自我引导:妈妈的指导对我是否有帮助?
自我处理问题:今天有许多事情,但是我要有计划地一件一件去处理。
自我强化:对了,我知道要做什么了。
 


★练习与实践
为了使孩子将自我交谈的活动内化,还需要为孩子创设一些情景,让他利用谈话去实践。练习与实践的策略很多,比如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下面列举一个研究中已证明可有效地促进孩子练习自我交谈的游戏,来说明如何通过游戏使孩子进行自我交谈。
“不完整剧情”游戏
这种游戏适于练习培养承担责任方面的自我交谈。比如父母首先描述这样一种情景:“现在是课间休息,天气非常热,而等着喝水的人很多。老师告诉你要等着,直到轮到你。而老师现在不在,你最好的朋友马上就要排到了,他让你插到那儿去,你将对自己说什么?”在孩子回答了这个完整剧情后,可利用角色扮演来强调自我交谈的内容。
在游戏中,父母指导孩子自己来回答这样三个问题:“这对我重要吗?”“是否遗漏些什么?”“我还需要了解些什么?”
★给以提示
在提供了榜样,孩子亲自练习之后,还需要不断给以提示,来促使孩子坚持运用自我指导,这是自我控制模式的最后一个成分。
提示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使用第一人称,这有助于加强自我责任感。如提示应为“等着轮到我”,而不应是“等着轮到你”。另外监督孩子在家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家里主要做到准时起床、准时就寝、按时饮食,不偏食、挑食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人自控能力培养着生于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心等方面,如要求孩子在集中要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不可随心所欲地侵犯别人的利益。而且要求家长要坚持说理,要让孩子知道“要这样做,不可那样做”的道理,让孩子用这些道理来评价判别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这样他就会以此来约束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比如,已经很晚了,孩子仍坐在电视机前不肯去睡,家长若硬拖他去睡,一定会引起他的情绪对立。家长可以耐心地对他说:“今晚睡得太晚了,你明天早上起来,到学校就会迟到,会影响大家,还使爸爸妈妈也迟到。”等等。家长坚持这样做,不迁就孩子,又不放弃耐心地说道理,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渐渐学会评价和判别自己行为的适宜度,增强自我控制力。
 
 
反思体验
父母给的尺子
哈佛大学商学院博士陈宇华,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说起了这样一件事:
小时候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游泳池,这是宇华和小伙伴们最常去的地方。这是一个用栏杆围起来的简陋池子,但对于孩子们说,还是充满了向往和无穷的情趣。几乎每天孩子们早早地聚集在门前,等待着游泳池门的开放。
渐渐地,一些聪明的孩子发现,那些宽大的栏杆对他们来说并不构成障碍,他们完全可以自由地从中间进出。
这个秘密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孩子们基本上都知道了自然,小宇华也在其中。
但是宇华采取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尽管她从来都是和小伙伴共同进退的,这次她却静静地排队,等候管理到来。
宇华回忆说:“我之所以能够有这种很强的规则意识,是妈妈的心痛换来的。”
“小时候,我要是做了什么事情让爸爸妈妈不满意,心里就会特别的内疚,有一种特别强的负罪感。”
专家点评:所谓的负罪感,就是令孩子有强烈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的愿望,孩子会自觉地对照父母的要求,自行检查自己的行为,这是自制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母女对换的日子
有位母亲与女儿商定搞一个“母女对换日”,这一天,女孩充当妈妈的角色承担家里的一切家务,母亲则成“女儿”,坐享其成。一早,孩子便围上围裙,准备早餐。她边煮牛奶边扯着嗓子大喊:“大女儿快起床。”可见她妈妈撒娇地说:“不嘛,让我再多睡一会儿。”当女孩在餐桌上摆好了牛奶、鸡蛋、粥,“大女儿”才慢吞吞地走出卧室,一看桌上的早餐,皱起了眉头,说要吃油条。孩子只好骑上自行车,买来油条。吃完早餐,“大女儿”钻进房间看电视,什么也不干。快吃午饭了,孩子喊道:“大女儿吃饭了。”她喊了一遍又一遍,“大女儿”还是不出来。孩子火了,冲进房间,把电视机关了,拖着妈妈去餐厅。吃完饭,孩子开始打扫房间,“大女儿”却耍出新花招,一会要吃话梅,一会要吃梨,弄得“小妈妈”手忙脚乱,一刻也不得安宁。当孩子提出要妈妈帮她干一点活时,妈妈却眨了眨眼睛,耸了耸眉说道:“小妈咪,你辛苦点吧,我看书都来不及呢!”孩子忙了一天,好不容易熬过了这个对换日。
当宣布对换日结束时,妈妈问孩子:“我今天扮演的女儿好不好呀?”孩子气呼呼地回答:“不好,你又懒,又不听话。”妈妈又问:“对呀,你想想看,这个女儿像谁?”“……”孩子红着脸不吱声了。
专家点评:这个故事里没有批语声,却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让孩子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孩子站在成人的立场上看问题,能领悟不少东西。而且这种情景性的感受,印象非常深刻,即所谓的“寓教于无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