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入创新教育

时间:2015/4/30

摘要:创新是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一个民族要强盛不衰,必须要增强全民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整体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要从学生抓起。创新是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中学生是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富想象力的群体。因此,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学科特点从改变教学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楷模,培养创新精神;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几方面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努力造就一代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兴趣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

 创新是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一个民族要强盛不衰,必须要增强全民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整体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要从学生抓起。中学生是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富想象力的群体。因此,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下面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探索。

中学化学是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笔者作了一些探索,下面是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在这种活动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思维往往受到抑制,思想疆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和谐、平等、开放的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教学氛围中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的时候尤为兴奋,对化学实验感到很有意思。但学到化学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时候,感到枯燥乏味,视化学为“第二外语”,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在教学中,为了把学生暂时的兴趣变为持久的动力,教师结合课本,介绍科学家如何运用化学的知识发明了与生活相关的事物,如:中国闻名世界的造纸术、火药等。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建化学兴趣小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实验品,如:铁丝、灯泡、蜡烛等。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模型等展开直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消除学生学习化学的抵触心理,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更有兴趣。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要把以讲教材、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主的封闭式教学变为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要把传统的、严格遵守常规的“我讲你听”式的课堂氛围变为生动活泼、民主平等、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

  二、教育的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1、改变教育理念,激发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现今教育资源的优化、学校条件的完善,社会对教育的质量要求很严格,所以,教学课堂就是发挥创新教育重要作用的基础。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要结合社会一些实际问题,如: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教师将把课本搬到课外,从校内走到校外,提供给学生创新性、自主性的表现机会,有效地加强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在校园里形成发挥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挖掘和开发。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精辟的教育理念长久以来被教师们津津乐道,离不开“授”的课堂教学始终以教师为主,从接受“鱼”到接受“猎枪”,学生总是被动接收者,无需创新,也不用创新。只有改变僵化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充满情趣又富于竞赛规则的“渔猎场”,使深长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CO2的性质用途的内容时,学生对CO2已经从小学自然课、初中生物课上有了不少了解,然而知识的重难点和内涵却又在无精打采中难以落到实处,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出于以上原因的考虑,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研究问题:CO2是无用的废物吗?你对CO2了解多少?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教材,查阅相关书籍资料,结合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搜集素材。下节课介绍CO2大比武,“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表现最佳者有奖。学生为了能够一展风采,劲头十足地去准备,认真钻研课本,积极准备实物,设计实验,翻阅课外书籍等,忙得不亦乐乎。上课时有的拿出汽水介绍CO2溶于水生成碳酸,解释“汽水”碳酸饮料的由来;有的魔术表演“清水变牛奶”,把CO2的检验演绎得趣味盎然;有的操作灭火器当堂进行火灾扑救,并大模大样地进行二氧化碳灭火安全宣传;教室窗台上摆上了学生从家里带来的鲜花,并挂牌揭示绿色植物净化空气的奥秘是:CO2经光合作用变成O2;美术墙角张贴了粉刷墙壁生炭火盆的漫画,并用文字讲解墙壁“出汗”的原理;行动的故事伴着形象的灯火实验使师生共同经历了“奇妙”的历险。同学们相互交流,争先恐后,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独具匠心,乐此不疲,创新的意识一下子被唤醒。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找到独特、创新思路的可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教给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再也不仅是忠实圆满地教授规定内容,而应是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2]。例如:在研究金属活动顺序时,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湿法炼铜是用铁制取铜,速度肯定比钠制取铜慢,为什么不用钠制取铜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先组织学生就所了解的知识和生产实际展开讨论:①、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是否符合反应规律?②、钠能否作为制取铜的原料?学生讨论的结果认为虽然符合反应原理,但钠太活泼,冶炼成本高,不宜作原料。这时又有学生提问:“课堂上演示一次中,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真的快于铁吗?”教师采取延缓评判的原则,组织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学生发现烧杯中出现奇异的现象,并未出现红色的铜,而是生成了蓝色的硫酸铜。针对现象,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将钠放入水中,奇异现象之后用无色酚酞试液检验,酚酞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学生思维活跃,忙于写化学方程式,争着解释以上几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钠太活泼,和水反应生成酸,不能和盐溶液发生简单置换。并有感而发:“多问为什么,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创新意识大大增强,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求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突出学科特点 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是启迪智力的门户,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要想使学生真正学好化学,这需要学生认真精细地观察或亲自动手操作。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从培养观察能力做起[3]。

中学化学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主要是贯穿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无论哪种类型的实验,教师都要尽力使反映问题的主要方面成为学生感知的对象,特别是对那些现象贫乏,一瞬即逝,而又是显示本质性的内容,教师更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懂得“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例如,在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大多数学生只观察到足以引起兴奋的现象——发出耀眼的强光,而常常忽视本质现象——白色固体物质的生成,其实,前者并不是揭示问题的本质现象,而后者才是实验目的要观察的主要现象。同时要注意防止学生用头脑中已有的印象代替应该真正观察到的直观材料,另外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要束缚其观察的空间,否则,将导致教师一味的指到哪里,学生看到哪里,从而使学生观察缺乏主动性,不但束缚了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那就谈不上培养什么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4、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

5、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及创造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总之,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环境,把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必须要有一支创新意识强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里的教师能时刻关注着“创新”二字,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需要,经常地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经济意识、创造意识、环保意识和自我价值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一代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