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工作,可谓“繁”而“重”:补缺补差,追缴作业,调节纠纷,甚至“破案”……可谓“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可是,回首这些年班主任工作的心路历程,我却觉得,班主任呕心沥血,犹如春蚕蜡烛,尽情地挥洒着青春,但期望值与收获却成反比:学生并没有感恩戴德,甚至视“师”如仇,想到这些,不禁心有余悸。的确,在传统教育观念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要求学生“不能……”“不要……”,用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还美其名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下马威”外加“追穷寇”是班主任两大“法宝”,正所谓“有压迫就有反抗”,于是班级中时常演绎着“警察与小偷”的故事。班主任这种“唯师独尊”的观念,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班级工作自然也就四处碰壁。新课程理念中,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显然,班主任要在工作中体验“职业的尊严和内在的欢乐”,那就要优化师生关系,创新评价方式,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觉得,只要拥有了“五心”,这“一切皆有可能”。
一、有知心朋友的贴心
班主任热爱,关心学生和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全面地,出色地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课前,课后与学生相遇,给予问候和关心。此时班主任不必刻意去进行思想教育,寥寥数语,学生的学习情绪,生活情况,身体状况都可以去关心一下。善待学生的失误,不要简单叱责,而是朋友般地和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这无疑是沟通师生感情,加深相互理解,增进师生情谊的好方法。有一次,班级里的一位学生连续几天垂头丧气的,我直觉他肯定是遇到什么事了。在一次课间操结束后,我叫上他,两个人走在队伍的最后,聊了起来,聊着聊着就说到了他这几天的情绪问题。起初,他闭口不答,我就问他:“可以把老师当做你的朋友吗?我们像朋友一样聊聊?” 也许是“朋友”两个字打动了他吧,他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此朋友般的贴心交流怎么不会让学生感觉“如沐春风”呢?
二、有学习和生活导师的热心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指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班主任肩负着这样首要的,义不容辞的双重职责。要把帮助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懂得如何自主调控学习情感、学习过程作为班级管理,班集体建设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对待。未成年人可塑性强,班主任要时时注意言传身教,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崇高道德,高尚情趣,丰富学识,开放观念,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写的中国人。
三、有父母代理者的爱心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像鱼不能没有水一样。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应该像父母那样疼爱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营养,发育和卫生健康。但这决不是姑息纵容和溺爱,而是慈母之爱严父之爱,益友之爱。我班里有个学生小娟,父母离异后跟着母亲生活,母亲忙于生计,平时根本就不过问小娟的学习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本来热爱学习的小娟自暴自弃,成绩也一落千丈。当时,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我想,只有让她体会到被关心的感觉,她就能想以前一样。平常,我经常走到她的座位旁对她嘘寒问暖,她的头发乱了,我帮她梳;有时她没钱吃午饭,那我就和她一起吃饭;快冬天的时候看她还穿着单衣薄裤,我就给她买了毛衣毛裤……一段时间下来,她对学习的兴趣又浓厚了,她在作文中这样写到:“老师就像妈妈,让我感受到了妈妈的爱!”
四、有心理医生的细心
班主任应像心理医生那样和蔼可亲,细致入微地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跟学生谈心时班主任应摆脱“教育者”角色,深切关心地倾听,平等交谈,为学生提供情绪,思想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分析,调动他们自身内在的力量自我疏导,自教,自律,自强。运用电话或上网沟通,这种方式是年轻人比较喜欢 “时尚”的渠道,做班主任的不妨“投其所好”,借此消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五、有“精神家园”主要设计者和积极施工者的精心
班集体不仅是实施教育管理的场所,也是师生追求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更应是学生获得激励和赏识,满足和愉悦的“精神家园”。班主任要从更高层次上去审视自己的角色地位,精心引导学生设计班训,班歌,布置班级,让教室“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使广大学生在自己的家园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我在布置班级时,设计了“群英荟萃”版块,为有书写画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场所;“书海泛舟”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书本;“数学乐园”,为爱好数学的学生打开了通向数学王国的大门……这样,教室里处处洋溢着“学”的气氛,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一举而两得。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不是制造“机器”的工厂。
其实,每个班主任都憧憬着一个美妙的境界:师生彼此信赖,犹如亲密的朋友,携手共进。班主任的使命也绝不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而是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获取人格的升华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当学生的脸上绽出笑颜,当心灵与心灵架起沟通的桥梁,当班主任体验到工作的乐趣,我们可以坦言:我很幸福,因为我是一个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