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改进和加强校本教研工作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时间:2015/5/4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特别是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展开,校本研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能力和办学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学校改进和加强了教学研究工作,确立了“科研兴校、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实行“科研与教改同步,教研与教学互动,教师与课程同行”的教学研究策略,坚持教学研究“为学校发展建设服务,为师生实践创新和个性形成服务”的宗旨,走出了“科研兴师、创新教学、特色发展”的教学管理新路子。
       一、搭建平台——建设制度性学习型组织。
       建设制度性学习型组织,推进校本教研形成新的校本文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和目标。建设制度性学习型组织,就是要有效的开发学校人力资源,为领导和教师终身学习提供平台和机会,使整个学校充满学习的气氛。
       学校为教师创造了有利于自主学习,团体学习的环境,为每位教师购买和推荐了十几本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系列丛书;征订了120多种教育教学刊物;进一步完善了书库建设,藏书达到了七万五千册:装备了两个高标准的电子阅览室:各办公室微机都上了宽带网。学校充分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大力开展读书学习活动,举办“读书心得体会交流演讲比赛”,倡导教师写读书笔记,全校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十分重视发挥教师群体作用,强化了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交流与合作、互相听课、一起评课、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在校内营造一种求真务实、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开展学术论坛、平等对话、畅所欲言。学校还经常请省、市专家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教师的学术水平得到了提升。
       我们还为教师创造机会,到外地参观学习,让教师广泛接触名人、名师,吸纳全国各地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二、教学反思——焕发校本教研的活力。
       教学反思之所以引起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主要在于教学反思代表了一种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教学理念,它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批判反思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整个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把教学反思贯穿始终,积极引导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分析和总结,从而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
       教学反思,我们主要侧重两个方面的实践研究,一是行动后的反思,二是撰写案例分析。行动后的反思主要遵循的程序是:反思行为一一审视结果一一修正错误一一提炼升华。撰写案例分析主要遵循的程序是:收集资料一一加工整理一一情景描述一一概括分析。
       由于我们把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学研究的始终,因而唤发了校本教研的活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例如我校青年教师王震平在讲完《荆轲刺秦王》后,让学生写读后感,全班同学几乎都从荆轲是一位“虽败犹荣的英雄侠士”的角度立意,观点雷同,思维单调,缺少深度和新颖。她在不断反思过程中,感到教学中没有把荆轲这个人物的全貌分析研究透。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文讲评课上,她给学生下发了几则有关荆轲传略的古文资料,让学生研究讨论。学生冲破了思维的狭隘性,进行多角度思索。有的说:“荆轲狭隘冷漠”;有的说:“荆轲奢侈挥霍”;有的说:“荆轲义薄云天”……学生思绪飞扬,陶醉于创新思维的情境之中。由于王老师养成了学习、反思的习惯,使她专业成长很快。她在教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被评为吉林市级优质课,十佳教师。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教科研给了我生命的力量,使我迅速成长”。象王老师这样一批青年教师正在走向成熟。
       三、立体教研——增强教科研的实效性。
       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学科综合、个性化、多元化以及实践性、人文性等特征都对教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强烈呼唤发挥教科研的应用功能,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创建了立体式互动教研网络,增强教科研的实效性。
       一是加强了年级组和教研组整合建设,实行三级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常规教研管理。每周都组织年段同科教师开展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和撰写案例分析活动,引导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学会合作。
       二是有些课题是按学科成立的课题组,例如《在物理学科中楞次定律整合各种现代信息的素材包的研制》课题就是各年级物理教师共同攻关的项目,所以加强了课题组内人员跨年级、跨教材的交流及各年级组的横向联系,形成课题组联动式教研。
       三是跨学科的综合式教科研,例如《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验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等一些课题,要求各学科教师加强联系,互相合作,跨学科听课;了解本学科之外的课堂教学,以利于共同探讨跨学科教学策略,学科与学科的整合以及总结研究的成果和规律。
       四、全员参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我们明确提出:“不会搞教科研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以此激励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九五”、“十五”期间,学校自主设计和承担上级课题研究任务共有15项,83%的教师都参与了研究,除此之外每位教师还有自己的教学研究专题,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内相结合的教科研体系。
       群众性的教科研活动,促进了全员教师专业发展。全校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断更新,向教科研要质量、要效益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学校呈现了以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新局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都有长足的发展,教师著书立说,撰写教学经验论文的能力和水平有较大提高。近年来,有100多篇经验成果论文在地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师的专著或参编的著作有15本书出版发行。
       教育科研促进了以名优教师为核心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涌现出了12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1名市级科研型名校长,1名省级科研型名教师,5名吉林市百优青年教师,省市级优秀教师18人,教科研促进了教师由“经验型”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教科研已形成了学校发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