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呼唤雷锋精神
时间:2015/5/6
今年是“伟大的普通一兵”雷锋同志光荣殉职50周年。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至今也已将近半个世纪。在这50年里,雷锋以其短暂一生所展现的精神境界,感召并引领着人们,成为屹立不倒的道德标杆。当人们为高尚的行为感动时,会以“雷锋再现”作为最高褒奖,而面对道德缺失的现象,则叹惋“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雷锋叔叔不在了!”
雷锋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周总理的题词做了精准的诠释,思想家政治家们也做了诸多的阐释。而老百姓最简明的归纳就是:助人为乐做好事。看到北京雷锋小学的师生如此真情的守望着这片精神家园,我深深为之感动。有感于当今学校中诸多的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我想大声说,校园德育呼唤雷锋精神!我们要高声唱响——学习雷锋好榜样!当然,不是流于形式的一阵跟风,而是润物入心的教化,引导我们向光明前行。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我不想从这些方面重复解读,而意在从当今校园的缺失中寻找该补充的“营养素”。
一是学习雷锋的感恩情结。他从小成了孤儿饱受苦难,是党和新中国给了他新生——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当来比母亲。他一生都在做着知恩图报的事。他知足,他快乐,他充满朝气,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无不基于这种朴素的感情。而今,衣食无忧的学生,对国家、对父母所做的一切,常常不知感恩,甚或觉得不满。别说“滴水恩涌泉报”,就连对父母、亲朋、师长们的感激之言,都有些吝啬。呼唤雷锋精神回归校园,让孩子们知道父母的艰辛,懂得感恩;知道为师的不易,懂得珍惜课堂的劳动。
二是学习雷锋的无私精神。无私,在精明人眼里就是傻。如今社会物欲横流,唯利是图者众,校园也难脱窠臼。求学的环节与过程有了太多的功利色彩,甚至充斥了利益交换。本该清澈的教育土壤,也被浮躁感染,熙熙攘攘的校园,过早的行走着追名逐利者的身影。呼唤雷锋精神回归校园,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无私,乐于助人;学会大度,乐于容人;学会团结,乐于友人;学会携手,融入集体;多一份豁达,少几分算计;多一些对责任义务的担当,少一些事不关己的推诿……
三是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雷锋文化不高,却写出了具有深刻哲理与醒世明言的《雷锋日记》,成为凝聚中华美德的传世之作。他靠钉子般的精神,善于钻,善于挤,刻苦学习,锲而不舍,总结提炼,集腋成裘。校园有了雷锋的钉子精神,何愁学业不精?哪会有抄袭作弊?何至于高考不第?哪会有逃学的浪子?哪会有迷途网吧的羔羊?青春如金,浪掷光阴实属罪过。学习雷锋好榜样,钉子精神要发扬。钉子一样攻读钻研创新发现,从小就培养耐得住寂寞的定力,何愁没有大科学家?何愁拿不到诺贝尔奖?
四是学习雷锋的自律精神。他经常自我剖析,不断净化,不断完善,臻于完美。他在日记中写道:“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我要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他这样说也这样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今的校园,缺少这种精神的滋润,谦虚谨慎严于律己的风尚不够给力,自以为是、文过饰非者有之,强词夺理、得理不让人者有之,有的学生成了“豆腐上的灰”,当老师战战兢兢的“吹不得,又打不得”,以至于还需要教育部授权——“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当然,老师也该自律,自觉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校园里崇尚自律与自省,就会多一些对纪律法规的敬畏,少一些我行我素的恣意。那将是一派惠风和畅、书声琅琅、春意盎然的风景。
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一种优秀文化和精神价值的符号,成为广大青年成长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一种良好社会风气的导向。雷锋离世渐行渐远,他的精神并没有远去。不能否认的是,在张扬个性的时代,学子们各有各的偶像,或者是影视明星,或者是成功人士,却忽视了雷锋所承载的精神财富。此时,就需要我们去及时地擦亮“雷锋”的形象,继续用雷锋精神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世界。
借用雷锋日记作为本篇博客的结语——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但愿每次回忆 , 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将雷锋精神植入我们的灵魂
近日,《教育部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方案》出台了,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也正在酝酿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一时间舆论哗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它必然的因素。去年类似于广东“小悦悦事件”的社会现象,一再拷问着我们着这个以勤劳、善良、朴实为底蕴的中华民族。于是“拒绝冷漠,传递温暖”的旋律就成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殷切渴望,而雷锋作为我们心目中的善良大使,它的再次以国家意志的隆重出现为我们又重新树立了一个可以学习的道德标杆,也迎合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本真的需要。所以我对此举大为赞成。
教育部这个方案一出台,就引来很多围观者,而批判者的声音非常之多,他们的观点不可谓不尖锐,语言不可谓不犀利,批判不可谓不深刻。然而对此举的建设性意见却非常之少,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独有特色吧。我们的时代从来不缺少批判性思维,但我们缺少建设性思维,我们也从来不缺少雷锋似的道德英雄人物,而缺少的是对道德英雄人物的尊崇。郁达夫说“没有英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一群可怜的生物群体,而有了英雄人物却不知道崇拜和爱戴的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我们不想再做这个奴隶之邦。
既然教育部已经为我们制订了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方案,我们就应该当即力行,并积极探讨如何使学雷锋活动从形式走向内容,如何将雷锋精神植入我们的灵魂。我觉得为了使学雷锋活动更为深入和有实效,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将学雷锋活动日常化。一场活动的效果毕竟有限,不能够只在雷锋纪念日学雷锋,应该在时时刻刻处处都应该学雷锋,整个社会都要营造出一种学雷锋的舆论氛围,且在学校里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为学雷锋的延续和日常化创造积极的条件。
学雷锋,教师先行。从某种意义来讲,教师的道德修养决定在我们整个民族的道德修养,因为在教师的手上握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学生。教育之道无他,爱和榜样面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要是我们全国的1000多万教师率先践行了雷锋精神,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随师而上,我们的家长就会随生而动,我们的整个社会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优化小环境开始,到影响大环境,整个社会的风气会为之一变,整个国民的道德素质也会为之一变。
学雷锋,请媒体端正自己的使命。请看看我们的大部分网络媒体还有日报头版头条都是些什么信息。战争、暴力、灾难、欺诈、情感纠纷、家庭纷争、劳资矛盾,更有甚者把很多暴露色情图片、不良信息放在网络的首页。所有这些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眼球,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经济利益。可是这些信息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是没办法用钱来计算的!那么,媒体、文艺有没有一个传播的标准呢?有,且在五千年前就已经形成,只是近百年被彻底打破了遗忘了。何谓媒体的传播标准呢?答案非常简单——思无邪。一切导致人的邪思邪念的东西,都会最终导致人的邪行,这就是世风日下的根源所在。如果我们的媒体都能从正知正念出发,多多宣传各种活雷锋事迹,为社会营造一个处处散发着真、善、美的教育环境,那么我们的民风将会逐渐得以纯正,百年之前的道德境界可复矣。
中华民族到了道德最危机的时刻,每个人都需要拿出心底最后的善良出来,以善促善,用温暖传递温暖。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雷锋,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把雷锋写入教育部的工作方案,而是要把雷锋精神植入我们民族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