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创建与师生素质发展
时间:2015/5/13
一、特色的发现与定位。
进行办学特色策划首先要发现特色、定位特色。我们认为:学校特色的发现与定位要根据学校自身、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地方资源优势,着眼于学校及师生的发展,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发现学校的相对优势。
第一,对长江有着深厚的情谊。XL区BJ小学位于西陵峡口,长江之滨,与万里长江第一坝——著名的GZB枢纽工程相距不到1000米,无论是站在校内还是校外,往北眺望,GZB枢纽大坝如一条巨龙横卧长江,把长江拦腰斩断,那种气势与魄力常会震撼全体师生。临江望坝,BJ小学的师生常有一种自豪萦绕心中。
第二,有研究的基础。XL区BJ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2001年在省里成功立项。课题是《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由于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是长江水利建设者的后代,他们的祖辈、父辈辗转祖国南北,长江两岸,为祖国的水利事业贡献毕生。因此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是:寻找亲人的足迹。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全部参与了此内容的研究。学生通过访问亲人、朋友、相关人士,通过上网查询、与家人通信,实地考察、查阅书籍等多种渠道寻找亲人的足迹,并亲手绘制了《足迹地理图》,收集了大量亲人水利建设的照片及相关资料,还有建设者的奖章,了解水利建设所在地的风土人情……。课题研究的另一个内容是《走进三峡,感受三峡文化》。这一内容研究是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诗词二百首》进行的,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收集大量三峡地域的诗词,以背诵、游戏、小品、诗配画等形式展示出来。《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成果展示在省里获一等奖,学校荣获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先进单位。课题研究的这些内容与长江文化研究都有关联,同时,学校及教师积累了一些研究的成功经验,为研究长江文化提供了可能和经验。
2、寻找教育的空白点,从而在该领域取得优势地位,形成自己的特色。
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之初,我们通过开展“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灵”家家访、户户落活动,了解到在我校学生中,170人父母双方都在外营点,495人有一方父母在外营点,即单边户,二者合计665人,约占学生总人数的60﹪。这些留守儿童基本上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亲戚抚养,隔代监护突显出家庭教育的不足。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又一挑战。
同时,B小留守学生的父母正在外营点上修建大坝,而这些外营点大多在长江流域,学校部分老师的亲人也在长江上修建大坝。可以这样说,BJ小学的学生们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喝着长江水,谈着、念着长江上的人,长江与孩子们有着割舍不断的亲情,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对于长江,孩子们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敬畏。说它熟悉,孩子们天天看见长江,天天从它身边走过。说它陌生,是从没有对它有过仔细地了解,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中间走过哪些地方,都有些什么人,哪些景,有什么风俗民情,有哪些灿烂文化……孩子们不得而知。说它亲切,孩子们在江边嬉戏、玩耍,他们的父母在长江上修建水利工程,长江成就了三峡人。说对它敬畏,它是中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长河,它一路向东浩浩荡荡、奔腾不息,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它一路走过的地方孕育着灿烂的文化……孩子们对长江充满了好奇,渴望了解长江,了解长江文化,这为孩子们进入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前提。以长江文化的研究架起留守孩子与其父母心灵相通之桥,在发展能力的同时,孩子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父母,更加热爱祖国的水电事业。并力图通过学校特色办学的研究填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把好留守学生教育关。
3、“特色”要突出,有力度,有较深的内涵,有持久性。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绵延6380公里,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横贯祖国中部。长江两岸多名山大泽,风光秀丽,景色怡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长江文化。长江源头的高原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和下游的吴越文化就是长江文化这条彩链上的一颗颗珍珠,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璀璨的光芒。无论从哪一点契入进行研究和学习,都具有研究性和拓展性。长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绝,挖之不尽的宝藏,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将长江文化作为学校特色文化进行研究,不仅是现在,而且在将来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多种途径的验证,我校将学校特色定位为:“寄情长江,厚德载物”。其蕴涵的意思是:亲近长江,了解长江,秉承长江文化,宏扬长江精神,以长江宽宏豁达、容纳百川的胸襟和奋勇拼搏、百折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影响和感染师生,激发师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斗志。
二、特色的创建与打造
发现、定位学校的特色以后,就应该集中力量,去创建和打造特色。“长江文化”内容宽泛,涉及的领域很多,契入点的寻找很重要,它是打开后续研究的通道。我们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领导班子的凝聚力,集思广益寻找“长江文化” 校本研究契入点。通过多方研究,我们确立了我校特色创建与打造的思路是:多头并进,齐抓共建。
1、外化呈现特色,润物细无声。
一是,从校徽的设计入手呈现学校办学特色。校徽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传承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我校建校30多年,却一直没有能反映学校办学理念的校徽。为了能设计出代表我校文化底蕴的校徽,学校邀请全校师生、家长及关心学校发展的各界人士共同参与校徽的设计,经过层层评审,最后定稿校徽以动感的“帆”和飘逸的“江”组成图案来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既是寓意学校“寄情长江,厚德载物”的办学特色,又是寓意教师带领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乘风破浪积极向上;以校名“BJ小学”中的“BJ”二字音节的头一个大写字母“B”“J”构成江帆远影的图案,寓意学校承袭底蕴深厚的长江文化。同时,以“B”的变形构成,既是迎风破浪的帆,也是向上翘起的大拇指,寓意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相互欣赏;以“J”构成长江图案抽象流畅,寓意进取,包容,大气;以“B”“J”构成的握拳图案寓意师生团结。校徽一经设计出来,深受家长、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正由于它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现在,当你步入到BJ小学的大门前,醒目的校徽一定会引你驻足观赏,相信你一定能很快从中体悟到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是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长江文化”氛围。学校特色建设必须注重校园文化的特色,从整体上体现出学校所追求的特色目标和重点突破的特色项目。为此,我们精心布置校园,使校园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熏房。我们以学校操场围墙内壁、教学楼楼道墙壁和教室为阵地,展现浓郁的“长江文化”校园文化景观,使全体师生在校的每时每刻受到熏陶,让师生生活在一个充满“长江文化”气息的“潜在课堂”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校园操场内墙文化:主题,长江之景。我们充分利用主操场围墙内壁,以壁画的形式完整地呈现长江全景,从长江源头一直到入海口。中间以特写的方式呈现出长江流经的11个主要城市,著名的景点,每一个特写镜头均图文并茂。全体师生进入滨江小学校园,就对长江风景一览无余。这一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全体师生对长江、对家乡、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楼楼道墙壁文化:这一块文化是对操场内壁文化的补充和丰富,每层楼一个主题,共有七个主题:长江之景、长江之子、长江之歌、长江物产、长江民俗、长江重大历史事件、长江巨变等。这七个主题的表现形式,或图,或文,或图文并茂,或诗词歌赋,与操场内壁文化形成一个整体,将操场内壁文化和教学楼楼道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长江文化”系列。
2、内化升华特色,师生共同发展。
(1)、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发展。为确保学校特色创建的有效实施,学校成立了“长江文化”研究小组。在进行校园文化的设计中,研究小组每位成员把《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的视频和解说词反复进行观看和品味,搜索和查阅长江流域的诗词歌赋、人文景观、地理物产等相关资料,进行反复比对与甄选……在研究中,大家潜心思考,相互切磋,彼此交流,智慧碰撞。如果说,以前对长江文化有所了解的话,那也只是零星点滴。但通过这次研究后,研究小组的老师们对长江流域文化有了一个整体感知,甚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研究成员说:“我的地理知识很欠缺,虽然生活在长江边,但对长江的源头、入海口,长江上中下游如何划分,一点都不清楚。现在通过研究,我不仅把这些弄的明明白白,还知道了每一段主要城市和著名景观。”有的研究成员还说:“在甄选长江流域的诗词歌赋中,我不仅会背这些诗词了,而且知道了创作这些诗词的历史背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他们的主要作品、创作风格,丰富了我的文学内涵。”……像这样发出感叹的还有很多,大家都切身感受到研究带来的快乐与发展,并在发展中享受着学习的乐趣。
(2)、师生素质在班级文化的涵泳中得以内化和升华。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共同创造形成的精神、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的功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创设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学校特色创建过程中,我们不仅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更关注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意识。本着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围绕“寄情长江,厚德载物”的办学特色定位,各班师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与想像,努力在班级文化生活中张扬自己的文化个性。班级文化建设异彩纷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别具一格的窗帘文化。每个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取长江文化中的一点,或景,或文,或图文并茂,以窗帘文化营造班级文化,突现学校特色。
二是特色各异的班训。各班主任为了让班训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班训,并让他们说说设计的原因。如此一来,全校22个班级形成了特色各异的班训。如,“大手拉小手,人人争上游”;“ 激流勇进,奋发向前”;“ 百舸争流,奋楫争先”……这一个个具有导向性和进步意义的班训,张贴于教室黑板的正上方, 不断激励着学生的进步。
三是匠心独运的专栏设计。为了力求做到让“四壁说话”,让“每一堵墙”成为“无声的导师”。为此,学校曾多次组织特色研究小组成员、美术教师、年级组长组成的检查小组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检查、指导,各班专栏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如今,每个班级既有固定的栏目,如学生作品展示栏、评价栏、图书角,又有特色文化的版块,如“三国风流人物”、“感受三峡文化”、“长江鱼类资源”等。现在,当你驻足于每一个班级文化专栏面前时,里面的内容之丰富,会让你体验到一个班级的确不同于另一个班级,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对知识、对生活的理解,各个班级新颖的构思,匠心独运的设计、布置无不洋溢着浓浓的创新氛围。
(3)、校歌征集让师生和社会增加了对学校的了解,扩大了特色办学的影响力。在学校启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学校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征集滨江小学校歌,要求将学校特色创建与办学理念融入校歌之中。这一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响应,大家纷纷对长江文化进行学习,探求长江精神,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学习创作歌词。这一活动前后共收集到来自各方面的稿件300多篇,在社会上引起良好的反响。
(4)、校本课程开发,发挥了师生特长。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以校本课程为载体。由于校本课程强调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而它必然是开放的、民主的、动态的,且有多种形式。我校在启动特色创建的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也开始启动。我们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意愿,发挥师生特长,师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和表达形式。从研究小组调研的情况来看,我校的校本研究大致是从四方面进行的:一是亲近长江,领略长江之美;二是感受长江之情;三是赞美长江之子;四是歌颂、描绘长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收集资料,交流资料,谈感悟,书写感想,描绘长江和讴歌长江等。
创建学校特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点,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和促进着学校特色的形成。下一步,我校研究小组成员将在师生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整合、补充、拓展等形式对“长江文化”进行再整理,编辑一套适合我校学生适用的校本课程,并纳入课程表中,保证每周一节,使学校特色创建蕴孕课程文化之中,从而引导师生走上个性化发展之路。
学校特色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是灵魂,教育教学活动是载体,教育科研是保证。创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学生素质提高的过程,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优化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创建学校特色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